摘要:最近,一位54岁的大哥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配文说,自己读过四年大学,虽然还没到退休年龄,但这个岁数不好找工作,他也开始送外卖了。
未富先老到底有多无奈?
最近,一位54岁的大哥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配文说,自己读过四年大学,虽然还没到退休年龄,但这个岁数不好找工作,他也开始送外卖了。
他说,他并不是没想过死,只是肩上的责任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54岁的大学生会混得这么惨?毕竟,他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当年可是包分配的啊,不说混个科级、局级干部,生活无忧总该是正常状态吧?
大哥说,他是当年辞职下海,没混好。
一句“没混好”,背后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心酸啊。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曾意气风发,都想要出人头地,奈何命运多波澜。
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如果年轻时没进入体制内,而是进了企业,那么,在他们年轻时,正好赶上国企改制、中年遭遇互联网冲击、晚年撞见延迟退休,他们的人生轨迹,恰好与中国社会转型的每个阵痛点严丝合缝。
是的,在当下的中国,还有严重的年龄歧视,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男人54岁虽然离60岁退休还有6年,但一旦失业,能找到工作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可是,这个年龄的人上有父母年迈,下有儿女尚未成家,正是负重前行、咬牙硬抗的年纪。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点积蓄,也没有退休金,手停口停,那么,可以想象,生活好像一下子变得好无望,那种老骥伏枥的无力感每天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心头,背在肩上。
曾经看到一位博主说,中国人对老和死有多恐惧?好像从出生起,一生都在为老和死做准备。
努力工作怕老了没钱养老,不生孩子怕老了没人养老。
看了这位大哥的境况,觉得国人还是挺有先见之明的。
毕竟,没人想要在自己老了走不动的时候,还没赚到钱,那么,生活只会是凄凄惨惨戚戚了。
这位大哥的困境并非个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45-60岁人口中,有超过3800万人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这些经历过国企改制、互联网浪潮的中年人,正集体陷入"未富先老"的生存困局。
在深圳某人才市场,45岁是道隐形的分水岭。招聘启事上"35岁以下"的要求,让无数中年求职者还未开口就已败下阵来。
猎头公司调研显示,40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投递87份简历才能获得一次面试机会,这个数字是应届毕业生的11倍。
我们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在反噬它的创造者。养老金替代率已从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43%,这意味着退休后收入将腰斩。
更残酷的是,2.6亿灵活就业者中,仅有23%缴纳养老保险。
在北京某快递站点,48岁的王姐展示了她的记账本:每月收入6800元,赡养父母、子女教育、房租水电等固定支出达6200元。这个精打细算的中年女性苦笑:"我们这代人就像走钢丝,停不下来也不敢往下看。"
不过,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两面看,顺应时代,用积极的心态去寻找突围的方向或许才是正题。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熟年革命》中写道:"人生真正的黄金期在50岁之后。"
当我们不再将"老去"视为坠落,而看作生命形态的转换,或许能发现新的可能。
在上海静安区,由退休教师发起的"时间银行"项目,让老年人通过志愿服务兑换养老服务,这种互助模式已惠及2.3万人。
62岁的清华教授退休后转行脱口秀演员,用学术梗征服年轻观众;70岁的社区大妈通过直播传授编织技艺,月入过万。
这些突围者证明,年龄不该是枷锁,而是独特的资源。
站在人口结构的转折点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焦虑与控诉。
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发展银发经济,这些制度性变革正在推进。
社会也应该给予年长者以更多的宽容宽松的环境,不要让年龄歧视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因为,每个人都会老去。
而作为个体,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既定的人生剧本里,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毕竟,生命的尊严不在于如何老去,而在于如何让每个阶段都活得热气腾腾。
来源:中年年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