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一到,寒气渐重,昼夜温差最大,白天蒸腾的水汽在夜间遇冷凝结成水滴;
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
秋季第3个节气。
秋属金,阴气渐重,
露凝而白,故名白露,
白露时节,气温始降,
日照渐减,绵雨开始。
白露一到,寒气渐重,昼夜温差最大,白天蒸腾的水汽在夜间遇冷凝结成水滴;
在叶子花朵上经晨光照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得“白露”之美名。
露从今夜白,阴气渐重,宜添衣裳,再赤膊露体,难免会着凉受寒。
此时大雁南飞燕子归,鸟儿们也开始储备过冬食物。
这一天,古人会一大早细致地从花枝上收集露水,或饮用,或煮茶。
他们相信露水有着神奇的功效,柏叶或菖蒲上的可以明目,草叶上的可使皮肤有光泽,而花朵上的更能让女子貌美如花。
白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五天”称为“一候”,所以一个节气大约15天,又被称为“三候”。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侯鸿雁来,二侯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 | 鸿雁来
意思是说,白露节气以后,天气逐渐转凉。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意层层递进,大雁纷纷飞往南方温暖之地,以度寒冬。
我们开始看到,大雁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南归的神奇景象。
自古以来就有“鸿雁传书”之说。这似乎告诉我们故土不可忘,旧情不可忘,家国不可忘。
二候 | 玄鸟归
玄鸟我们通常认为是小燕子,曾是殷商的图腾。
《诗经》中便有这样的句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意思是说白露来临,小燕子也要找地方过冬了,飞回南方,或寻找旧巢,或筑起新窝,开始新的生活。
“燕子不入苦寒门”,是福气的象征。
向往阳光,向往温暖,向往和睦的小燕子,似乎也意喻着天凉人心暖,人物皆一理。
三候 | 群鸟养羞
“养羞者,蓄食以备冬,如藏珍羞。”
意思是说,三侯时节,能飞走的鸟儿飞走了,那些能够抵御寒冷的鸟儿,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藏起秋天的丰富,做冬日的佳肴。
而大地的收获也开始了,人们忙于收割,忙于晾晒,忙于储藏…
勤劳让他们播下了种子,大自然就让他们拥有了勋章。
白露习俗
■ 祭祀大禹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祀大禹的日子。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成功治理了水患。
太湖畔的渔民在白露时节举行祭禹王的香会,表达对大禹的感恩和敬仰之情。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整猪、整羊、美酒等;
还会表演各种传统的文艺节目,如戏曲、舞蹈等,场面十分热闹。
■ 喝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
白露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 吃龙眼
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
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大颗,核小味甜口感好。
当地人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补,有吃了就是补的说法,所以福州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习俗。
■ 收清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虽然这些功效在现代科学看来缺乏依据,但收清露的习俗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
白露诗词
白露八月节
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秋夜
宋·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白露养身
饮食:糯米、小米、燕麦、山药、莲子、梨、葡萄、柚子、百合、银耳、莲藕、鸭肉、鲫鱼、鲈鱼、瘦肉、鸡蛋。
起居:腹部、脚部、肩部,需要保暖;早睡早起,早起后开窗通风。
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
白露寄语
日子在朝露中悄然逝去,
人生悲喜交加的往事,
也一点点化作记忆的星光。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请记得给思念中的人,打个电话。
人生如露,知白守黑;
人间万象,心豁事达。
清风白露,
愿你此生无恙,百岁无忧!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