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筑梦人|陈经山:四万公里红色行走,点亮千名学子人生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20:22 1

摘要:教师,是梦想的播种者,是成长的摆渡人。他们用知识照亮前路,以温情浸润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篇章。当前,宿迁正深入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宿迁筑梦人·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报道

教师,是梦想的播种者,是成长的摆渡人。他们用知识照亮前路,以温情浸润心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育人篇章。当前,宿迁正深入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特推出“宿迁筑梦人·我的育人故事”专题报道,通过讲述一线教师的育人故事,感受宿迁教育的深度与温度,见证他们如何以爱为桨、以梦为帆,载着学子驶向未来的辽阔海洋。

行走四万公里,踏遍革命热土;捐资百万助学,点亮学子梦想。江苏省淮北中学教授级教师陈经山,23年带领学生徒步四万公里重走革命路,捐资百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主持建设三个省级课程基地,帮助学生们在红色行走中实现成长蜕变,被誉为“红色追梦人”和“素质教育的探路人”。

一段淮河路 万里思政课

陈经山出生于泗洪农村,凭借坚韧与刻苦,成为全村20世纪80年代第一位大学生。自199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从基础年级起步,常年承担初一至高三多个年级的政治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怀抱“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信念,他以赤诚之心和钻研精神,持续探索素质教育新路径。

2002年暑假,一本《淮河》触发了陈经山的红色行走教育梦。他带着一名学生,推着自行车从泗洪出发,用一个月时间抵达淮河源头河南桐柏山。“单车千里走长淮”成为他探索“行走的思政课”的起点。在老区群众动情的抗战故事中,他深刻认识到:“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真实的情感体验。”

从此,每年寒暑假,他都带领学生开展“铁流千里慰忠魂”徒步活动。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他带队徒步韶山,脚磨出鸡蛋大的血泡仍坚持领走;2010年重走刘瑞龙西上川陕革命路,他在秦岭山谷用身体为学生阻挡野蜂袭击;2024年纪念张震将军诞辰110周年,他带着化脓的伤脚走完罗霄山脉全程。23年来,他的足迹北至北京、南达海南、西抵通江,累计行程可绕行地球赤道一周。

“青春在烈日下曝晒,人格在行走中完善。”这是学生们最深的感悟。曾有一位厌学少年在延安触摸毛主席种过的菜地后,在日记中写道:“我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为这片土地变得更好而学习。”23年来,参与活动的千余名学生中,后进变先进率达92%,36人选择报考军校。

创新教学方法 走出立体育人之路

在陈经山看来,教育既要“低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凭借“芦苇般的韧劲”,他从基层教师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8项省级重点课题,其中《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他首创“三维育人”思政模式:开发12部红色校本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创设“模拟联合国”等实践平台;建立“星火爱心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这种“课堂+实践+公益”的立体教育,让淮北中学政治高考均分连续五年居全市首位。

2014年,他主持申报的三个省级课程基地全部获批,为这所中学带来300余万元专项投入。当社会爱心人士捐赠100万元给他个人时,他毫不犹豫全部投入学校建设。“教育者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初心”——办公桌玻璃板下的这句话,是他一生的坚守。

点燃一把火 永不停步的“教育领跑者”

2012年,陈经山创立“星火爱心社”,13年来开展公益活动380多次,足迹遍布20余个革命老区,累计捐款捐物超百万元,资助特困生220人。

他对孤儿小何(化名)的持续帮扶尤为感人——从初中到大学,不仅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还邀请他回家过年。如今,小何已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接过了爱心接力棒。“陈老师让我懂得,受过帮助的人更要帮助他人。”小何说。

作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江苏省教学名师”,57岁的陈经山始终保持着领跑者的清醒:“教师就像马拉松的配速员,既要保持前进姿态,又要让学生跟得上节奏。”

2025年春天,他又有了新计划:筹建“红色教育联盟”,让红色教育经验辐射更多革命老区学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陈经山这样诠释自己的教育理念。

如今,他培养的学生中有12人荣获省级以上“新时代好少年”称号,48人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对他来说,最好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知行合一的路上,最美的师德始终绽放在与学生同行的途中。这位教育界的“铁流战士”,依然领跑在新时代红色教育的长征路上。

来源:正直溪流v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