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东头有个老光棍,叫赵三。他不种地,就靠着一条扁担两只筐,走村串乡当货郎,换些针头线脑、糖果饼干,赚点辛苦钱。
我们村在八十年代末,还是个穷乡僻壤。
村东头有个老光棍,叫赵三。他不种地,就靠着一条扁担两只筐,走村串乡当货郎,换些针头线脑、糖果饼干,赚点辛苦钱。
赵三人精明,也好占便宜,常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
那是1987年秋天,赵三去三十里外的黑水村收山货。回来时天色擦黑,他为了省时间,走了那条多年没人走的荒山野路。
山路难行,荒草比人都高。走到半道,他突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个趔趄,低头一看,是个半埋在土里的破布包袱。
他捡起来掂了掂,还挺沉。四下张望,见没人,便贼兮兮地蹲下身,解开包袱。
里面是面铜镜,巴掌大小,边缘刻着些看不懂的花纹,背面嵌着几颗暗淡无光的石头,镜面却异常光亮,照人清晰得很。
赵三心里一喜:“捡着宝贝了!”他赶紧把铜镜揣进怀里,也顾不上收山货了,一路小跑回了家。
到家后,他关起门来仔细端详这面铜镜。越看越觉得不是寻常物件,那铜镜握在手里透着一股子阴凉,镜面光可鉴人,甚至有点过于清晰了,连脸上的汗毛都照得一清二楚。
他老婆王翠花从地里回来,见他对着面镜子傻笑,便问:“哪来的镜子?”
赵三嘿嘿一笑:“路上捡的,看着像个老物件,没准能卖几个钱。”
王翠花凑过来看了一眼,突然“咦”了一声:“这镜子……怎么照得人心里发毛?”
赵三不以为然:“妇道人家,懂个啥!这是老铜镜,当然和玻璃镜子不一样。”
他把镜子摆在堂屋的条案上,越看越喜欢。
然而,从那天晚上开始,怪事就接连发生了。
先是赵三家养了十年的大黑狗,当晚对着堂屋的方向狂吠不止,叫声凄厉,像是看到了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
赵三骂了几句,那狗却不像往常那样听话地趴下,反而夹着尾巴,瑟瑟发抖地钻进了窝里,一整夜都没再出来。
夜里,赵三起来上厕所,路过堂屋时,隐约觉得那镜子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动了一下。他凑近一看,镜中只有他自己模糊的影像,并无异常。他嘀咕了一句“自己吓自己”,便回屋睡了。
第二天,王翠花起来做早饭,突然在灶房发出一声尖叫。赵三冲过去一看,只见她脸色煞白,指着地上的米缸——缸里白米中间,赫然有几个乌黑的手印,像是被什么东西抓过一样。
“这……这是啥啊?”王翠花声音发颤。
赵三心里也咯噔一下,但嘴上还硬:“怕是野猫溜进来糟蹋粮食了!”
话虽如此,他却莫名想起了那面捡来的铜镜。
接下来的几天,赵三家怪事不断。
夜里总能听到堂屋里有轻微的、像是有人轻轻走动的声音,但起来查看,又空无一人。
王翠花梳头时,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她,回头却什么也没有。有次她清晰地感觉到一只冰凉的手摸了一下她的后颈,吓得她魂飞魄散,病了好几天。
他们家养的鸡,也开始莫名其妙地死亡,脖子上有两个小洞,浑身血液像是被吸干了。
最让赵三心里发毛的是,他夜里偶尔起来,借着月光瞥见那铜镜,镜子里他的影像旁边,似乎总有一个模糊的、看不清面目的黑影,等他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时,那黑影又不见了。
村里人也开始察觉不对劲了。
先是几个来赵三家串门的妇人,都说一进他家堂屋就感觉冷飕飕的,心里发慌,坐不住。后来连小孩都不愿意从他家门前过了,说看见他家门缝里有个黑影子在偷看。
赵三家的大黑狗,彻底废了。见人就躲,白天黑夜都缩在窝里,喂食时才敢小心翼翼地出来,吃完立刻又钻回去,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流言蜚语开始在村里流传。
有人说赵三捡了不干净的东西回来;有人说那铜镜是死人陪葬的物件,沾着晦气;还有人说半夜路过赵三家,听见里面有女人低低的哭声。
赵三压力越来越大,看着那面铜镜,再也觉不出好来了,只觉得那镜面泛着一股子邪气。
他想把镜子扔了,又舍不得,总还存着一丝“能卖钱”的念头。最后,他找了个木盒子,把镜子装进去,塞到了床底下,眼不见心不烦。
然而,盒子也挡不住那东西。
当天晚上,赵三就被一阵抓挠声惊醒了。声音清晰地从床底下传来,一下一下,像是有人用指甲在抠木头盒子。
他吓得浑身汗毛倒竖,推醒旁边的王翠花:“你……你听见没?”
王翠花侧耳一听,顿时脸色惨白,死死抓住赵三的胳膊:“当家的……床底下有啥啊?”
两人一夜没敢合眼,那抓挠声时断时续,直到鸡叫才消失。
第二天,赵三颤抖着手把木盒子从床底拖出来,打开一看,铜镜还好端端地躺在里面。但他注意到,盒子内壁上,竟然有几道细细的划痕!
赵三真的怕了。他拿起盒子就想往外扔,走到门口,又犹豫了——万一真是值钱的宝贝呢?
贪念最终战胜了恐惧。他没扔镜子,只是又把它拿出来,重新放回了堂屋的条案上,还弄了块红布盖着,自我安慰说:“盖块红布辟邪。”
盖了红布,当天晚上似乎真的安生了一些。
赵三松了口气,以为没事了。
没想到,更大的灾祸还在后头。
先是王翠花的病越来越重,整天胡言乱语,说有个穿黑衣服的女人站在她床边。请了村里赤脚医生来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说是受了惊吓,开了些安神的药。
接着,赵三自己也开始倒霉。出去做买卖,不是摔跤就是丢钱;在家里,不是被刀划伤就是被开水烫到。
村里人看他们家的眼神也越来越怪异,都在背后指指点点。
终于,赵三扛不住了。他趁着一天下午,揣着那面用红布包着的铜镜,偷偷去了邻村找一位姓吴的老先生。吴老先生年轻时走过江湖,见识广,懂些老规矩,村里谁家遇到邪乎事,都会去问他。
吴老先生接过红布包,刚一入手,眉头就皱了起来。他慢慢打开红布,露出那面铜镜。
只看了一眼,吴老先生脸色骤变,手一抖,差点把镜子摔在地上。
“这……这东西你从哪弄来的?!”吴老先生声音都变了调。
赵三不敢隐瞒,支支吾吾地把捡到镜子的经过说了一遍。
吴老先生听完,长长叹了口气,指着镜子边缘那些古怪花纹和背面暗淡的石头:“孽障啊!你这贪便宜的毛病,真是害死人不偿命!”
他压低声音,神色无比凝重:
“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镜子!这是‘镇尸镜’!是早年用来镇压横死之人、防止尸变的东西!你看这花纹,是锁魂符!这石头,是堵窍用的黑曜石!这镜子照不出人影则已,一旦照出人影,那跟着你的,就不是阳间的东西了!”
赵三听得冷汗直流,腿肚子直转筋:“吴……吴叔,您别吓我……”
“吓你?”吴老先生冷笑一声,“我问你,你家是不是入夜后常有怪声?家畜是否无故死亡?家人是否病倒、运势低落?你是否常在镜中看到不该看的东西?”
赵三脸色惨白,连连点头。
“那就对了!”吴老先生把镜子往桌上一拍,“这镜子镇着的凶物,怕是已经跟着你回家了!它现在靠吸食你家的人气和牲畜精血恢复呢!等它吸够了……”
吴老先生没再说下去,但赵三已经吓得魂飞魄散。
“吴叔!吴爷爷!您得救救我!救我全家啊!”赵三扑通一声跪下了。
吴老先生沉吟良久,才缓缓说道:“这东西邪性太重,我也没把握能彻底化解。为今之计,你赶紧回去,准备三牲祭品、香烛纸钱,趁着天没黑,把这镜子放回原处!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记住,一路上千万别再打开红布!也别跟任何人说话!”
赵三哪还敢耽搁,抓起红布包,连滚带爬地往家跑,想拿了东西就去黑水村那边把镜子送回去。
可他跑回村口时,发现村里气氛不对。许多人围在他家方向,议论纷纷。
他心里咯噔一下,拨开人群冲过去,只见自家院门大开,院子里一片狼藉,几个邻居正按着疯疯癫癫、又哭又笑的王翠花。他老婆竟然趁他不在家,跑了出来,逢人就说镜子里有个女人要掐死她。
更可怕的是,他一眼瞥见堂屋的条案——那块红布,被掀开丢在了一边。
那面铜镜,不见了!
“镜子呢?!那镜子呢?!”赵三抓住一个邻居,疯狂地问道。
邻居被他吓到了,结结巴巴地说:“刚……刚翠花跑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那镜子,又哭又笑的,后来……后来好像摔了一跤,镜子……镜子不知道飞哪儿去了……”
赵三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全村人都被发动起来,帮着赵三找那面要命的铜镜。大家心里都害怕,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不管。
终于,在天快擦黑的时候,镜子在赵三家院墙根的杂草丛里找到了。
但找到镜子的半大孩子,发出了一声惊恐的尖叫。
人们围过去一看,全都倒吸一口冷气——那面铜镜完好无损,但镜面上,却清晰地映照出周围每一个人的脸。
唯独没有那捡到镜子的孩子的身影!
镜子里,那孩子站立的位置,空荡荡的,只有一片模糊的黑暗。
而那片黑暗里,隐约可见一个穿着旧式黑衣、长发遮面的女人轮廓,正缓缓抬起一只毫无血色的手,似乎想要从镜子里爬出来……
当天夜里,赵三家被一种无形的恐怖彻底笼罩。
阴风阵阵,刮得门窗砰砰作响。院子里不时传来凄厉的哭笑声,像是王翠花,又不像。
村里没人敢睡觉,家家户户亮着灯,男人们拿着锄头铁锹守在自家门口,紧张地盯着赵三家的方向。
后半夜,赵三家突然传来一声极其惊恐绝望的惨叫,然后是死一般的寂静。
天亮后,人们战战兢兢地推开赵三家的门。
只见赵三和王翠花并排躺在堂屋地上,双眼圆睁,脸上扭曲着极致的恐惧,早已没了呼吸。他们的脖子上,各有一道乌黑发紫的掐痕。
那面铜镜,就端端正正地摆在两人中间的条案上,镜面光洁如新,映照着屋顶的梁木。
而那条案上,不知被谁用某种黑色的、黏糊糊的液体,画满了歪歪扭扭、与镜缘相似的古怪花纹……
村里人吓得魂飞魄散,谁也不敢再去碰那面镜子。最后还是吴老先生被请来,他一看这场面,连说“造孽”,让几个胆子大的后生,用厚厚的红布裹了镜子,又贴上符纸,当着全村人的面,在那条荒山野路捡到镜子的地方,挖了个深坑,将镜子埋了下去,还请人念了经。
埋完镜子,吴老先生对着惊魂未定的村民说:“有些东西,不该你拿的,千万别拿。有些便宜,沾不得。举头三尺有神明,地下三尺……也不干净啊。”
自此之后,我们村的人走夜路,宁可绕远,也绝不再走那条荒山野路。
只是后来有几个胆大的后生,夜里打赌去过那附近,回来说,好像总能听到有女人低低的哭声,还有指甲抠挠泥土的声音……
而赵三家的老宅,也一直空着,再也没人敢住进去。村里老人说,那房子晦气太重,半夜从旁边过,有时还能听见里面传来若有若无的抓挠声和低语声。
这一切,都成为我们村口口相传、用来告诫小辈莫贪外财的恐怖故事。
本文为民间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创作,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情节均为艺术加工,与任何封建迷信思想无关。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是为了传承民间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而非宣扬或传播任何不符合科学精神的观念。
来源:经典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