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回农村老家参加表弟的婚礼,发现村里三层小楼空置着,婚礼反而在县城酒店办。舅舅念叨:"这房子花了30多万万修的,现在白送都没人要。“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农村的房子真的会变成砖瓦废墟吗?农民拼命进城买房到底图啥”?
导读:农村房子十年后会变成啥样?农民到底该不该进城买房?
最近回农村老家参加表弟的婚礼,发现村里三层小楼空置着,婚礼反而在县城酒店办。舅舅念叨:"这房子花了30多万万修的,现在白送都没人要。“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农村的房子真的会变成砖瓦废墟吗?农民拼命进城买房到底图啥”?
一、现实困境:农村房子正在巧遇冰火两重天。
节假日、笔者有幸和朋友一起开车到华北平原旅游,倘若你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两种极端现象,譬如距离北京60公里的涞水县,农家院改造成的民宿周末房价能到2000块;而往南300公里的河南周口农村,带院子的两层楼5万块都卖不掉。这种差异就像县城超市里的蔬菜区——有机菜论克卖,普通大白菜整筐甩卖都没人要。而造成这种分化的三大推手特别明显,下面咱做一一阐述。
①交通距离决定身价:反观当下、距离高铁站在30公里内的农房,就像中了彩票一样,成了人们眼里的“香饽饽”。而稍远的农房压根不占一点优势。比如笔者一位朋友在郑州东站旁边村子的老宅,去年被改造成物流仓库,年租金顶他三年打工收入。
②城里人下乡带火第二居所:比如“农村房子改造成网红民宿”,比种地可划算多了,而且这种效应在倍增方式呈现。
③当下的年轻人几乎是“用脚投票”,就好比我们村的小学,去年以来全校只剩下12名学生了。简陋的环境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譬如我00后的表妹扬言:“让她回村发展?除非WiFi满格、外卖能到、基础设施完善!否则想都别想”。
二、进城买房:是刚需还是被刚需?
参加婚礼时,听到最扎心的话是女方家长所提出的条件,“县城没房,闺女不嫁!”其实、这背后也藏着三个绕不开的现实。
教育竞赛失衡、堂哥为让自己的孩子进县实验小学,愣是咬牙买了45平的老破房屋。就这样的房子、单价居然比市里还贵1000多块。用他的原话说:村里学校现在只就剩两个老师,英语课都是放视频自学的。
婚姻市场明码标价、媒婆现在说亲,开口就问“县城全款还是贷款?”邻村小伙凑不齐首付,相亲十多次全败在无房上了。
隐形城市门票着实太离谱,前些日子在杭州送外卖的老乡视频告诉我,没房连孩子疫苗接种都要回老家办,“总不能让孩子输在防疫本上”,难实在是难这就是现状。
倘若我们细细算一下经济账,真的就会让人冒冷汗,以笔者家乡县城房价来看普遍在6000以上,而送外卖、干装修的月收入也就五六千。这不像是买房,倒像参加“勇敢者游戏”——首付要掏空五六个人一年的收入,月供占总价四五成,物业费都能抵上半年电费了。
三、十年后的城乡住房会不会出现异样?
倘若我们把这种现象比作“候鸟房产”的话,那么就犹如三亚“候鸟老人”那样,未来可能出现“冬季南方种菜、夏季北方避暑”的流动性居住模式。经查证目前像乳山、鹤岗等地已经出现“农房短租平台”,花2万就能租整套院子过冬。
宅基地或将“原始股”助力资产增持,在浙江义乌地区有一些村子,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直播基地,村民们每年可分红比卖地还赚钱。如此一来说不定哪天宅基地能像股票一样交易,村里的大妈、大爷喝着茶就把租金给收了。
县城房子或将“退魅”、现在挤破头的学区房,可能因教育集团化办学从而出现贬值,犹如马云说过:“未来房子会成为白菜价”
普通人的破局之道、过年时跟和村里几位包工头、返乡大学生深聊后,发现这些路子或许可行、譬如采用县城蜗居加农村别墅组合的方式,把老家房子改造成周末轰趴馆,接城里的团建订单。或通过以租养贷新玩法,把县城房子隔成三间出租,自己住员工宿舍,租金用来抵月供。
写在最后:十年前、人们羡慕城里的抽水马桶,十年后城里人惦记我们的星空院子。农村房子的价值从来不是水泥砖瓦决定的,就像舅舅家空置的小二楼,突然有天被规划进康养小镇项目,瞬间变成香饽饽。农民进城买房也不是终点,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会看到城里人拿着“宅基地居住权证”下乡养老,而农村小伙用县城房子租金支付市区的共享办公室租金。住房这场游戏,规则或将被改写。
好了!就这、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来源:乡村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