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北外全球语言服务平台重磅发布,引领外语教育新潮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31 20:47 1

摘要:近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以“聚力创新,迈向全球卓越”为主题,获教育部、中国侨联、中宣部等多方领导高度重视。超2

近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以“聚力创新,迈向全球卓越”为主题,获教育部、中国侨联、中宣部等多方领导高度重视。超2200名高等外语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亲临现场,更有30余万名外语教师云端参会。

论坛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全球语言(含小语种)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正式发布。

论坛期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等多方领导共同发布全球语言服务平台

全球语言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深度融入“数字中国”与“人工智能+”行动规划,以共建、共生、共享为原则,以解决语言服务供需匹配为核心目标,下设三大子平台:语言服务平台汇集语言服务人才,服务语言供需匹配;语言教育平台整合语言教育资源,聚焦语言人才培养;语言研究与保护平台构建特色语言生态,探索语言研究创新。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语言服务已成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国际传播、科技创新的关键纽带。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排头兵”,近年来积极发挥自身多语种优势,采取一系列举措服务国家战略——

北外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矢志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覆盖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官方语言和183个与中国建交国的官方用语。其中,开设50多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专业,如阿塞拜疆语、阿姆哈拉语、祖鲁语等全国唯一专业点。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

北外祖鲁语专业师生接受央视采访

学校持续创新复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子参与“非通用语种师资研究生培养支持计划”,选派学生前往阿塞拜疆、南非等国深造,造就一批批熟知对象国语言文化的实战型人才。2023年,北外的《多语种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北外模式》荣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同时,北外通过“全球文明与青年责任”海外实践项目,2023年至今派出千余名师生赴五大洲开展实习时践,拍摄各国特色文化视频、组织跨国对话,让中国青年在丝路实践中拓展全球视野,成长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

2023年9月,北外主办“全球文明论坛”,期间,举行了“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成果发布仪式

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阶段性成果发布仪式进行了报道

北外深度参与全球文化治理,潜心编纂四十卷《“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于2023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献礼发布,系统呈现沿线国家文化教育风貌,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权威参考;其“‘一带一路’中阿友好文库”集结《诗经》等经典译作,由中外知名阿语学者联合翻译,在阿拉伯国家引发强烈反响,被阿媒体誉为“当代中阿人文交流的代表性项目”。

此外,学校连续十余年举办不同主题的“汉语桥”夏令营活动,吸引50余国万名青年体验中华文化,通过“你和我·在北京”等品牌项目,让丝路青年在美食、科技与汉字的魅力中感知真实立体的中国。

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浪潮,北外建成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开发多语种慕课平台,构建智能化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2022年推出“全球语言文化VR实验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构建“国际组织典型工作”等跨文化交际场景,助力学生沉浸式掌握实战技能。在翻译实践上,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融合创新,全流程赋能助力院校培养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通过打造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软基建”,助力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从驼铃古道到数字丝路,北外在“一带一路”征程中奋勇破浪,以先锋之姿引领外语教育新潮流,以101种外国语言筑牢沟通基石,以学术创新解锁文明密码,以“外语+专业”模式锻造新时代高端外语人才。未来,北外将继续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智慧篇章,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推荐阅读:重磅!北京外国语大学2025年“一带一路” 外语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布!

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