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31日上午10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家长群体中悄然爆发——张雪峰团队的2025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正式开售。定价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甫一上线,蜂拥而至的家长便挤爆了峰学未来APP服务器。短短20分钟内,全国多数省
2025年3月31日上午10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家长群体中悄然爆发——张雪峰团队的2025届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正式开售。定价12999元的“梦想卡”与18999元的“圆梦卡”甫一上线,蜂拥而至的家长便挤爆了峰学未来APP服务器。短短20分钟内,全国多数省份名额宣告售罄,仅剩7个省份尚有残存机会 。这已是该服务连续第二年涨价,相较于2024年,两款产品价格各自攀升1000元,却丝毫未能阻挡家长们的热情。
这场疯狂的抢购潮,将张雪峰再次推上舆论风口。一边是动辄上万元的服务被秒空,公司豪掷2000万元给350名员工发放人均近6万元年终奖 ;另一边是他高调宣布向教育基金会捐赠225万元,并承诺对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大学追加捐助 。这位以“教育布道者”自居的网红名师,究竟是在用商业智慧破解升学迷局,还是借教育焦虑编织财富密码?
万元报价背后的“刚性需求”
中国家长对高考志愿填报的焦虑,早已成为一门价值千亿的生意。2025年高校专业目录新增23个数字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撤销8个传统学科,这种剧烈变动让“信息差”成为悬在考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张雪峰团队提供的服务,恰恰切中了这种集体性恐慌:从院校梯度设计、专业前景分析到“保研率”“转专业成功率”等隐性数据,甚至动用所谓“高校人脉”确保录取安全 。
高价服务的底气源自过往战绩。2024届志愿填报中,某中部省份考生通过“圆梦卡”成功压线进入某985高校冷门专业,次年凭借校内转专业政策转入计算机系,这类案例在直播间被反复渲染。而第三方数据显示,仅2024年9月以来,张雪峰团队图书销售额已超5000万元 ,知识付费与咨询服务形成闭环生态。
商业逻辑中的“矛盾美学”
耐人寻味的是,张雪峰始终在商业成功与社会责任之间维持着微妙平衡。当网友质疑“收割家长血汗钱”时,他晒出捐赠凭证:连续多年向苏州、黑龙江等地教育基金会累计捐款近千万元 ;当“人均6万年终奖”引发对教育暴利的声讨,他辩解称“收费标准经得起市场检验” 。这种“取之于焦虑,用之于公益”的叙事,让批评者陷入道德困境——难道资助贫困学子不该鼓励?
更深层的商业智慧藏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两年的“上四休三”制度、23天春节超长假期、拒绝KPI考核 ,这些反内卷举措看似增加成本,实则塑造了“幸福企业”形象,反而吸引顶尖人才加入。据内部员工透露,高考季人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但丰厚的年终奖与弹性工作制消解了疲惫感。这种“高压力-高回报”的循环,恰似志愿填报服务本身的隐喻:短暂阵痛换取长远收益。
技术平替能否破解困局?
“用DeepSeek平替不香吗?”网友的灵魂拷问揭开了行业隐秘角落。当前AI志愿填报系统已能实现80%基础功能,某平台仅收费299元即可生成百所院校模拟方案。但技术始终难以取代“人”的价值:一位浙江家长坦言,AI无法解答“复旦大学新闻系是否值得二本考生冲刺”“电子科大中外合作办学真实就业率”等具体问题,而张雪峰团队提供的“专家1对1服务”包含校友资源对接,这才是万元报价的真正筹码 。
教育学者指出,志愿填报市场的畸形繁荣,暴露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缺位。当学校教师因缺乏激励不愿深度指导,当高校信息公开停留在“就业率90%”的模糊表述,家长只能转向市场化服务。张雪峰的争议性在于,他既填补了制度空白,又将这种填补做成了暴利生意。
大众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抢购按钮熄灭后,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2024年某考生家长花费17999元购买服务,最终却被建议“保守填报”省内普通一本,与心仪211高校失之交臂。纠纷调解时,合同中的“不保证录取结果”条款成为机构免责金牌 。这提醒着每个参与者: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再精明的商业计算也抵不过政策的瞬息万变。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张雪峰现象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饥渴、暴露了升学指导体系的滞后、展现了知识付费的野蛮生长,也试探着商业与教育的边界。当他在直播间喊出“不让寒门学子失学”时,或许该思考:如果捐赠能惠及1万个贫困生,而高价服务却让10万家庭加重负担,这种矛盾的慈善是否真能推动教育公平?答案,可能就藏在下一个春天的高考季里。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