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星光特聘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Organocatalyzed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N–N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李星光特聘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Organocatalyzed diastereo- and enantioselective synthesis of N–Natropisomeric isoindolinones bearing central chirality”的重要研究成果。
这一成果围绕催化构建一种手性分子,不仅为发展新型抗肿瘤活性分子开辟了新途径,更彰显了学校在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领域的优势地位。
图源:nature communications官网
研究中,李星光等人在过去[4+1]环加成构建抗肿瘤活性手性螺环骨架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开发了布朗斯特酸催化的不对称[4+1]环化反应,成功实现了N–N轴向手性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该方法首次实现了兼具中心手性和N–N轴手性异构体的直接构建,所合成的N–N轴手性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项研究成果在有机合成方法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构建结构新颖的N–N轴手性化合物提供了新策略,而且对推动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工作由博士研究生王心泽在李星光特聘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李星光特聘研究员、余沛源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和刘培念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支持。
李星光,2017年在华理博士毕业后,经过数年的海外联合培养以及在香港工作,于2021年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重新回到母校,为祖国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他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在科研探索的路途中不懈攀登。
“特聘研究员”计划是华东理工大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该计划破除了任职年限等束缚,帮助优秀的青年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李星光回归华理的选择,来源于学校打造的人才创新生态的吸引,华理对科研人才实行“引、育、留、用”全体系培养,让众多像李星光这样的杰出人才得以扎根于此,共同书写科研新篇章。
学校始终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核心发展引擎,化工学院依托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点、国家级化学化工虚拟仿真中心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一流平台,立足华理化学、化工、材料国家一流建设学科的特色优势,坚持构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打造一流科研队伍。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以 "双一流" 建设为契机,培养既具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化工领军人才。在迈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征程中,继续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推动社会发展产出更多成果。
来源:潜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