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刚教授:培养引领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领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6:51 1

摘要:2025年,中国MBA教育已走过34年历程,从最初的“舶来品”到如今的“本土化创新”,各高校正加速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作为杭州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的校企合作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产业生态与学术资源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一套以“数字

2025年,中国MBA教育已走过34年历程,从最初的“舶来品”到如今的“本土化创新”,各高校正加速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作为杭州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的校企合作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产业生态与学术资源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一套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商科教育体系。近日,中国MBA教育网专访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范志刚教授,围绕MBA项目的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2025年招生政策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本文将结合访谈内容与学院发展历程,解析其如何在激烈的商科教育竞争中“同中求异”,并探讨其对未来商业领袖培养的启示。

01

校企合作典范:从“1.0”到“2.0”,如何跑出加速度?

阿里巴巴商学院的成立,源于2008年杭州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合作,由马云担任首任院长,开创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办学模式。2017年,双方升级共建“2.0版阿里巴巴商学院”,进一步强化资金、人才与产业资源的整合。范志刚教授介绍到,学院依托阿里巴巴的产业生态与杭州师范大学的学术资源,开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化道路。2013年,与阿里巴巴集团一同成立“阿里巴巴复杂科学研究中心”;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首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年,学院开设国内首个“数字经济创新实验班”。由阿里高管和外部专家组成的“豪华教练团”授课,课程涵盖智能商业、管理实战等前沿领域,推动商科教育与企业实践同步;2018 年 10 月,阿里巴巴集团和卢旺达政府签署整体合作、数字旅游、数字人才培训等三个合作协议,致力于共同打造非洲首个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作为合作内容之一,阿里巴巴商学院与卢旺达高等教育委员会合办了跨境电商本科班;2018年,企业全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全线贯通、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数字商务人才培养“阿里巴巴模式”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12月,学院获批首批浙江省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02

初心与使命:培养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变革者

范志刚教授在访谈中强调,学院以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型优秀管理人才和创业者为使命,致力于商业和管理理论创新,以智能商务为鲜明特色,打造体制灵活、水平一流、服务地方的创新型商学院。并聚焦三大方向:

培养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军者:通过实践化教学和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兼具商业洞察力、技术理解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人才与创业者。

推动商业与管理创新:聚焦数据技术、智能商业、电子商务等领域,探索未来商业范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依托杭州 “数字经济第一城” 的区位优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输送人才、贡献智慧。

03

MBA项目特色:如何打造“数智化+全球化”竞争力?

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范志刚教授指出,在当前MBA教育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在MBA教育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商学院通过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三维能力模型”——新商业认知、大数据能力、全球化视野构建差异化优势。

“我们将“人才培养”升维至“定义未来商业文明”,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在于探究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文明。我们希望学员能够在数智技术的狂飙中坚守“商业为人服务”的价值观,拒绝唯数据论、唯增长论; 我们的课程通过产学联动的课程共创和实战项目,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管理实践深度融合,不断突破现有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基于产业需求开展课程设计,不仅涵盖理论基础,更强调实战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范志刚教授谈到。

1. 课程设计:从理论到实战的闭环

智能商业导论:解析平台经济、AI驱动的商业决策;

商业数据实验室:与阿里云、淘天集团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数据项目。

全球化模块:涵盖“eWTP与国际贸易规则”“品牌出海合规”等课程,探讨中国模式出海的本土化适配。

2. 产学融合:双导师制与企业实训

企业导师:来自阿里巴巴生态的高管与行业专家,提供实战指导;

实训项目:学生可参与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优化等真实商业案例。

3. 科研赋能:案例研究与产业结合

2024年,范志刚教授团队开发的案例《破局与重塑:米奥会展疫情下的组织适应与数字化转型》被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收录,成为校企合作的研究典范。

04

企业家精神培育:MBA教育如何回应时代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范志刚教授表示,企业家精神在数智经济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推动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他指出,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更加突出创新与变革,要求企业家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积极探索新商业模式和增长点。同时,数据思维与敏捷决策能力成为关键,企业家需善于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企业运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此外,开放合作与生态共创也成为重要特征,企业家需推动产业协同与跨界融合,构建更具韧性的商业生态。范志刚教授指出:“未来的企业家不仅要是‘增长驱动者’,更应是‘价值创造者’。”

05

重塑商科教育:面向未来的MB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MBA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商业挑战的管理者?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范志刚教授指出,MBA教育需超越传统培养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数智化能力、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其中数智化与数据洞察能力是核心基础。

范志刚教授表示,阿里巴巴商学院在MBA培养中特别强调"夯实数智认知的根本逻辑",通过"智能商业与数字化"等研究方向,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未来的管理者必须能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关键洞见,而非仅依赖经验判断。"

在创新与变革管理能力培养上,学院传承首任院长马云提出的"教育变革"理念,设置"平台经济与数智创新"等特色课程,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直面商业模式创新挑战。"这与企业家精神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一脉相承。"

针对学科交叉与系统思维,学院独创"数据+商学"培养模式,将管理科学与直播电商、数字文旅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整合技术、商业与人文要素,这正是企业家'系统思维'和'追求卓越'特质的体现。"

谈及领导力与社会责任,范志刚特别介绍了学院通过党建联建、直播助农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真正的商业领袖既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践行社会责任,这与党的二十大强调的企业家精神高度契合。"

"这四大能力构成数智时代管理者的关键素养,"范志刚教授总结道,"而数据能力是新时代商业决策的通用语言,是其他能力构建的基础。"阿里巴巴商学院的探索表明,MBA教育的未来在于培养兼具数字思维、创新勇气和社会担当的变革型领导者。

06

产学联动打造品牌:阿里商学院MBA的双轮驱动策略

在MBA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院长范志刚教授分享了学院在招生创新和品牌塑造方面的特色做法。

范志刚介绍,学院突破传统招生模式,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打造了沉浸式招生体验。"我们每年策划4-6场特色活动,带领潜在学员深度参访杭州六小龙等标杆数智企业,让考生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感受我们的培养特色。"他表示,这种"先体验后报考"的创新方式,既展现了学院产业资源优势,也帮助考生更精准地判断项目适配度。

针对2025年MBA调剂政策,范志刚透露学院特别设立了优厚的调剂奖学金:"联考成绩第一名将获得3万元奖学金,第2-10名可获得1.5万元奖励。"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对优质生源的渴求,也展现了学院的诚意。

在品牌建设方面,学院通过"产学联动+场景体验"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差异化影响力。"我们不止做招生宣讲,还通过公众号持续输出企业参访、校友案例等鲜活内容,让考生直观感受'数智商业领导者'的培养成效。"范志刚强调,这种注重实效的品牌传播策略,正在帮助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形成独特的MBA教育品牌辨识度。

07

定义未来商业文明:阿里商学院MBA寻找怎样的同行者?

在谈及阿里巴巴商学院MBA项目的招生标准时,范志刚教授明确提出了对目标考生的三大核心要求。

希望考生具有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敏感度,乐于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知行合一的实践基因,能够将课堂理论与真实商业场景结合;具有利他共赢的责任意识,关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在寄语未来考生时,范志刚教授充满期待地表示:"在这个AI重构商业版图的时代,阿里巴巴商学院愿成为每一位追梦者的战略伙伴。我们诚挚邀请怀揣商业梦想的您,走进阿里巴巴商学院,从实践中重构商业认知,从数据中洞见商业本质,从混沌中穿越商业周期。乘势而上、智领未来!"

"乘势而上,智领未来!"范志刚教授最后向有志报考同学发出邀请,"阿里巴巴商学院MBA,正等待着那些敢于定义未来商业文明的同行者。"

来源:中国MBA教育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