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在杜甫的笔下,是漂泊异乡时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带着丝丝缕缕的惆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于李白而言,白露又似是深闺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凝结在那清冷的玉阶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眼中的白露,宛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展现
白露:牵系农时的诗意篇章
天 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在杜甫的笔下,是漂泊异乡时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带着丝丝缕缕的惆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于李白而言,白露又似是深闺女子独守空闺的寂寞,凝结在那清冷的玉阶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眼中的白露,宛如一幅壮阔的画卷,展现出天地之间的浩渺与空灵。而在北方农村,白露,是季节递来的一封带着农忙气息的信笺,书写着岁月的静美与农时的紧迫。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轻轻洒落大地,白露便宛如一群灵动的精灵,在草尖、在叶片、在花瓣上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它们像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珍珠,纯净而剔透,每一颗都凝聚着昨夜的清凉与静谧。此时的北方农村,已然被秋收的氛围所笼罩。田野里,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挂在秸秆上,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一年辛勤劳作的丰硕成果,乡亲们正为秋收时刻准备着。
微风拂过,那些小精灵们微微颤动,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草儿们在白露的映衬下,虽已染上了些许秋意的微黄,却更添了几分成熟的韵味。而此时,对于北方的农村来说,这成熟不仅仅体现在野草上,更体现在即将颗粒归仓的庄稼里。
与此同时,白露过后,秋收秋种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趁着白露时节土壤的墒情尚好,乡亲们即将在收割完庄稼的土地上,翻耕、施肥,播下希望的种子。小麦种子被播入土地,它们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里,经历寒冬的洗礼,等待来年春天的蓬勃生长。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就如同这白露,虽微小,却蕴含着大自然的无尽力量。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此时的白露,也被这余晖染上了一层暖色调,原本清冷的它们变得柔和而温馨。
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白露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辉,宛如大地的霜华。此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秋虫的低吟在耳畔回荡。在这宁静的夜晚,白露宛如时光的使者,提醒着乡亲们,岁月的车轮永不停歇,每一个季节都有着它独特的使命。而他们,作为土地的守护者,在白露这一节气的引领下,完成着秋收与秋种的接力,传承着千年不变的农耕文化。
白露,它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北方农村生活的坐标,是乡亲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它让人们在忙碌的农事中,感受到时光的细微变化,去品味生命的美好与沧桑。在这个白露时节,愿每一滴白露都能滋润土地,愿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丰收的喜悦,愿乡亲们的生活如这白露时节的天空,澄澈而美好。
2025年9月7日/乙巳七月十六
作者简介:天琮,本名巩天宗,1956年4月出生于桓台,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
来源:潇洒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