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老爷子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中国先民的一本著作,网上称之为“中国妖怪大全”,什么古典神话、山川地理、奇闻异兽无所不包。
提起《山海经》,中国人都知道。
鲁迅老爷子小时候很喜欢的一本书,中国先民的一本著作,网上称之为“中国妖怪大全”,什么古典神话、山川地理、奇闻异兽无所不包。
不过,这里面虽然描述了五百多座山脉、三百多条河流、一百多个部族、四百多种神兽,可因为描述实在过于夸张,以至于很多学者都不以为然。
司马迁说它荒诞,鲁迅称它迷信,但是,其中有些记载,如果我们仔细一琢磨,你可能会发现:呀,这个妖怪我好像是见过的!
1.上古异兽是否存在?
“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异苑》还曾对此作出注解:“其腹下出水。以金铁及手承取,即便对过;瓠芦盛之者则得。”
擅长在沙漠里行走,又能负重的动物,且能够储存一定量的饮用水,关键时刻还能给主人提供水,看到这,你脑海中蹦出来啥呀?骆驼没跑了!
再比如,“杻阳之山有兽,状如马而白文,头如虎而长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鸣,矫矫腾群。”
就是说,鹿蜀这种动物,外形像马,但身上有像老虎一样的花纹,花纹呈白色,叫声像小孩子唱歌谣一样。这不是斑马,还能是什么呢?
驺虞
还比如,“驺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长于身。出孟山,亦出鸟鼠同穴山,日行千里。”
乍一看,五色俱全、尾巴比身子还长的老虎,这是什么怪物?
结合《说文解字》里的“白虎黑文,尾长于身。食自死之肉,不食人”,你看看,黑色斑纹、以动物尸体为食的白虎,基本可以锁定,是雪豹。
此外,还有一些动物的描述,需要对古文字有所了解,稍微经过一点脑筋急转弯,才能推理出真实答案。
比如,“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古往今来,别说狐狸了,不管什么品种的动物,也没有九条尾巴的,顶多就是像壁虎这样,断掉一条尾巴后还能再长出来。
因此,传说中的九尾狐一直被认定为《山海经》杜撰动物的典型代表,直到近年来,才有学者为其翻案。
学者并非考古专业的,他们的论据也并非找到了九尾狐的化石,而是提出了这么一个疑问:
古人过于简略的文字,会不会被我们误解了?此话怎讲呢?那就是所谓的“九尾”,会不会是咱们理解错了?古人会不会说的不是九条尾巴,而是指尾巴有九节?
大家现在可以画出一幅画:长得像狐狸、毛色火红、尾巴的皮毛呈现出九节不同颜色,然后上网识图一下,蹦出来的搜索结果不就是小熊猫吗?
刚巧,小熊猫也有个不常见的别名,叫“九环狐”。
还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
相繇,又称相柳,九头蛇身,是古代著名凶兽之一。毒性极强,世间动物都不敌它。
有人就说了,大家误会了,相柳不是九头蛇。所谓“九”,不是形容头的数量,而是通假字!“九”通“鸠”,斑鸠的鸠。
九首蛇身的相柳,实际上应该是头像鸟类一样有所扩张、身子像蛇的动物。
那是什么动物?不就是眼镜蛇嘛!眼镜蛇剧毒,眼镜蛇也生活在沼泽里。这一看,每个特性都对上了!
2. 九首人面鸟身,名为凤,实为不祥?
刚刚,咱们举了几个例子,说《山海经》里的某些所谓的异兽,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可见《山海经》不是胡编乱造。
但是,《山海经》里的怪兽可远远不止我们这几个例子。在记载里,还有很多形象更加诡异的怪兽,无论怎么大胆设想,都很难想象它们真的存在。
比方说,什么样的动物会长着人的脸?你可能会觉得,猩猩猴子,或者是类似的胎生哺乳动物吧?毕竟人类就是这样进化而来的,长相有些相似实属正常。
但如果我告诉你,在《山海经》里记载的卵生动物,比如说鸟类,也能长出人脸,这画风是不是就惊悚起来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书》写道:“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很显然,这里的“九”,肯定就不通“鸠”了,毕竟,哪有又是斑鸠头又是人头的,那不就自相矛盾了吗?因此,所谓九凤,很可能真的有九个头,每个头上都长着一张人脸。
从《山海经》的描述能看出,九凤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度被人视作神明,曾是楚文化的图腾、楚人的信仰。
在民间,九凤俗称九头鸟。荆楚一带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说法,意思是这地方的人聪明,脑子灵活。只是,不知从何时起,九头鸟成了危险和灾难的象征。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古文字中,“九”这个字写出来很像“鬼”。九头鸟因此得名“鬼鸟”甚至“鬼车”。因为它体型过于庞大,在天上飞行的样子,好像几匹马一起拉的车。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来自周公射鬼车的传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余九首。”
意思是,周公旦非常讨厌鬼车的叫声,于是找下属来射它,上古时期的鬼车一共有十个头。被周公派人射中了一个,血流不止,最后只剩下九个头。
周公作为一个著名的贤德有才之士,肯定不会因为闲着没事干跑去射杀神兽。那么,九头鸟究竟做错了什么,才遭到人类的忌惮?
这事儿,还得从天帝游女的传说讲起。天帝游女,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仙女下凡故事。
相传,游女身披羽衣,从天而降,在空中的样子仿佛一只凤凰,落到地上后,才化作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与一个名叫豫章的凡间男子相恋、成婚,还生了三个女儿。
可惜好景不长,人神终归殊途,游女迫于天庭的压力,还是回到了天上,但她日日夜夜都在思念自己的女儿,想把她们接来团聚。
《搜神记》卷十四说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就是指游女与骨肉分隔两地,所以反反复复私自下凡来寻找女儿,直至疯魔。这就有点《天龙八部》里叶二娘那剧情了,自己丢了孩子,到处找,找不到就抢别人的孩子。
这么一来,民间就恐惧,谁也不想自家的女儿被游女抱走,于是,凡间就形成了一种禁忌:只要看到空中有神鸟飞过,就赶紧带领家人躲进屋子里。
那么,周公旦之所以想要射杀九头鸟,很可能是为了保护臣民。
那么,是不是说有这么多的民俗故事、古代典籍作证,九头鸟或许并非胡乱编造出的,而是确有其事呢?
3.人面兽身的怪物会拥有更强大的法力?
除了九凤之外,《山海经》里还多的是人面兽身的怪物,有的和九凤相似、人面鸟身——“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號也。”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这个,是人面牛身猪耳朵的诸怀。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这是人面鱼身的赤鱬。
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形,其音如叱呼”,这是人面狼身有翅膀、但像蛇一样匍匐前行的化蛇。
甚至连著名的女仙之首、西王母娘娘,也是人面兽身的典型代表:“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整体像人类,但又有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并佩戴玉冠。她居住在西方瑶池之地,掌管不死药、灾祸、瘟疫和刑罚,法力极其强大。
如今的很多学者们认为,《山海经》里的一些过于古怪、扭曲、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生物,很可能是早期人类的生活图鉴,再加上一点宗教色彩和幻想色彩。
就拿西王母来说,人身、豹尾、虎齿。人身很好理解,如果把豹尾理解成早期人类用野兽皮毛来蔽体,把虎齿理解成用野兽骨骼、牙齿磨成一定的形状来装饰自己,一切是不是都说得通了?
再来结合西王母所处的地域看一下,瑶池翠水之地,很容易联想到哪里?云南省的翠湖、抚仙湖、泸沽湖等等。
在整个中国范围内,西南一带是母系社会遗风最浓烈的地区,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其中摩梭族聚居的地区,至今仍然保持着女主外男主内、走婚制、孩子由舅舅抚养的传统。
因此,如果不考虑那些神仙鬼怪的玄幻因素,西王母很可能不是长生不老的仙女,甚至都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对某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统称。
谁是首领,谁就被尊称为西王母。她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因此只能身穿兽皮衣。她们有将罪人下狱的权力,因此被描述为“掌管刑罚”。
同理,女娲、伏羲,以及世界各地传说中那些人头蛇尾的神仙祖宗们,很可能也只是穿了或者佩戴了蛇蜕,再用文字稍加美化。
为什么是蛇,而不是其它动物呢?一方面,在小冰河期,许多人因为挨不过苦寒,被活活冻死。可是,以蛇为首的冷血动物,却能用冬眠的方式安然度过苦寒,这实在太让人羡慕了。
另一方面,人类在洞穴中居住,到森林里采摘野果和打猎。比起会吞噬人,但有时也能被猎手打败的狮子老虎这些猛兽,身形不大,但咬一口就无药可救的毒蛇,显然更可怕。
因此,在古人类的脑海中,蛇既代表着死亡的威胁,又是生命与生机的象征,如此一来,他们就希望将蛇的某些特征与人相“缝合”,从而形成世间最为强大、至高无上的存在。
华夏神话中的女娲、希腊神话中的厄喀德那,以及斯基泰神话中的蛇女等等,或许都是这么来的。
也许,《山海经》中许多我们用常理难以理解的怪物,一旦往信仰、宗教的方向去想,可能就想通了。
内容编辑:凉三
监制:翻墙陈
配图:网络
来源:路上读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