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西洋》月刊主编透露,美国官员误将其拉进商讨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群聊。空袭胡塞武装之前,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群聊里发布了行动细节。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也承认,该主编披露的线索“似乎是真实的”。作为国家重大军事行动,相关计划本应处于严格保密状态,却在社交媒
据美联社近期报道,五角大楼着手调查国家安全信息泄露事件;又有杂志主编称被拉进军事计划群聊,白宫承认消息似乎属实。
特朗普(资料图)
《大西洋》月刊主编透露,美国官员误将其拉进商讨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群聊。空袭胡塞武装之前,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在群聊里发布了行动细节。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也承认,该主编披露的线索“似乎是真实的”。作为国家重大军事行动,相关计划本应处于严格保密状态,却在社交媒体群组中轻易被披露,无疑严重威胁军事行动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一旦作战计划被对手提前知晓,不仅行动的突然性丧失,还可能致使军事人员陷入危险境地,导致行动失败。
面对此次泄密事件,美国政府内部回应呈现出不同态度。特朗普宣称对群聊泄密一事毫不知情,美国防长则将矛头指向爆料的杂志主编,指责其是“欺骗成性、名声很差的记者”,称他惯于散播恶作剧谎言。然而,白宫又承认美国官员在有记者参与的群聊中误披露军事计划,前后矛盾的表态,使得美国政府内部对待泄密事件的立场愈发扑朔迷离,加深民众对政府内部管理混乱的质疑。
特朗普(资料图)
早在3月22日,美联社就报道五角大楼的情报和执法部门已启动调查。美国防长幕僚长在备忘录中提及“最近未经授权的信息泄露”。若调查确定了泄密责任方,相关信息将被移交刑事部门进行起诉。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丽丝蒂・诺姆承诺,加强对员工的测谎仪测试,试图揪出向媒体泄露行动信息的人员。
测谎仪在此次调查中被寄予厚望,然而其可靠性一直饱受争议。1998年,美国最高法院就裁定,在军事司法程序中,测谎结果不予采信。曾担任美国陆军审讯员的乔治・马施克表示,测谎结果常不可靠,容易产生误判。自上世纪90年代起,测谎检查还时常被用作恐吓消息人士的手段,阻止他们与记者沟通。在司法和执法领域,将测谎仪作为主要调查手段,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影响调查的公正性与准确性。
特朗普(资料图)
从历史来看,美国政府信息泄露事件并非偶然。过往多届政府都曾出现此类情况,部分政府官员甚至将信息泄露当作试探公众对潜在政策决定反应的手段。此次泄密事件,极有可能是美国政府内部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不同派别通过泄露信息,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从而干扰对手的决策。这一行为不仅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也削弱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此次军事计划泄密事件,严重损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形象。军事行动的保密性被破坏,可能致使美国在军事对抗中陷入被动。同时,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管理能力的质疑,削弱美国在盟友和国际社会中的信任度,进一步动摇其全球战略布局。
直至今日,五角大楼的调查仍在持续,究竟谁是真正的“内鬼”尚未可知。
来源:际汇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