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7年,辽宁鞍山文物收购站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穿着普通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从包裹里掏出一个罐子,不太自信地问道:“这个你们要吗?”
1977年,辽宁鞍山文物收购站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穿着普通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从包裹里掏出一个罐子,不太自信地问道:“这个你们要吗?”
据男子介绍,这青花罐是他家祖传的。曾被母亲用来腌鸭蛋,甚至一度想砸掉,但因是祖传之物,最终没舍得毁掉,于是送到文物站换点钱。
负责征收文物的干部只看了一眼就怔住了——他立即意识到这绝不是一件普通文物。但因为眼力有限,且之前并没有类似文物,所以他一时无法确定其具体年代和价值。
当时,工作人员按照征集一般文物的标准给了卖主上百元的报酬。如今看这钱数虽少,但在当年,可是顶上普通人几个月工资了。
这位中年男子美滋滋回家去,那时,谁也没想到,这装咸鸭蛋的罐子,竟是惊艳世界的元青花珍品。
收购完成后,文物站立即向鞍山市文化局汇报。考古专家看过器物后非常惊讶——从胎质、造型、绘画、花纹布局等方面看,这都是件罕见的文物。
后经权威专家鉴定,将这只罐子定义为元代青花八棱罐!元青花在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而这件八棱罐更是稀世珍品。
那这罐子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件元青花八棱罐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罐作八棱体,白瓷胎,胎体硕大厚重。
通体青花绘纹饰五层,口边饰几何花纹带;颈与肩部饰一束莲、牡丹、番莲、秋菊等折枝花卉组成的上下两层花纹带;胫部饰变体莲瓣一周;腹部开光绘自然景色,依次为松、竹、梅、荷塘鸳鸯,衬以卷草纹。
肩部堆塑对称的兽头耳,兽首施铁彩斑,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元青花特征明显。
元青花八棱罐在鞍山被发现,但当时鞍山没有成立博物馆,缺乏保管条件。按规定,这件宝物必须上交到省文化厅。
恰逢北京召开全国收购文物展览,经省文化厅同意,省文物店将八棱罐取走参展。此罐甫一露面,便震惊了国内外的文博界。
要知道,青花瓷早在唐朝便出现了,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因蒙古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青花瓷工艺获得脱胎换骨的质变突破。
元青花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在青花瓷上作画之人,多为一流画师。
元青花之所以珍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使用的特殊原料——“苏麻离青料”,这种原料来自古波斯。苏麻离青十分稀少,以致从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后,便绝迹了。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这在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突破。
元青花不仅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器物造型和生产工艺,并且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因素、蒙古草原文化因素及藏传佛教文化因素,催生出数量繁多的器物造型、纹饰和装饰手法。
元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继承了磁州窑、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术,器型部分则借鉴游牧民族的生活器具,纹饰大量使用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元素,体现了极高的多元文化价值。
这只鸭蛋罐体型硕大,画工高超、保存完好,价值不可估量。
展览结束后,省文化厅决定将其拨给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成为馆里的一件珍藏品。
后来,鞍山市文物收购站找到出售者,又给他补了几百元钱。从收购到补钱,该男子一共得到约1000元人民币。
后来,类似形制的文物在泰国古都素可太塔基下出土了一件,至此这元青花八棱罐只在全世界发现了两件!辽宁博物馆珍藏的青花罐估价超过2亿元!
这件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堪称国宝级的传世孤品,已被收录进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之“陶瓷卷”中。
它的发现,填补了国内传世元青花瓷器鉴定标本的空白,在中国陶瓷的研究、断代、鉴定等相关领域均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像元青花八棱罐这样流落民间的珍贵文物并非个例。多年来,许多国宝级文物都是在偶然情况下被发现的,有些甚至是从废品回收站抢救回来的。
例如,山西太原铜厂就曾在20年中,从数十万吨废铜中拣选出各类青铜文物3200多件,总重量约50吨。这些文物中包括五件国家一级文物和200多件二级文物。
除了铜厂、铁厂,当年的废品站也是文物的重要发现地。例如,体现着古代对“中国”最早记载的西周何尊、王羲之寒切帖、商代牺首兽面纹铜尊、包头明代唐卡都是从废品站惊险抢救下来的,经修复成了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曾经被用来腌鸭蛋的元青花八棱罐,如今静静地陈列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柜中,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
每天,都有无数游客驻足在这件珍贵的元青花前,聆听它从咸菜罐到国宝的传奇故事。它不仅见证了元代陶瓷工艺的巅峰,也见证了中国人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
在这些惊险归来的国宝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代文博工作者和普通民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让我们能够透过它们,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瑞知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