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销量狂飙,繁华背后藏着哪些隐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6:57 1

摘要:2025年8月,小鹏汽车交付新车37709台,同比增长169%,这一成绩相当亮眼,直接刷新了单月交付量的历史记录,前八个月累计交付量更是达到了271,615辆,同比增长252%。这样的增速,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近日,小鹏汽车公布了8月交付成绩,让行业内外都为之震动。

2025年8月,小鹏汽车交付新车37709 台,同比增长169%,这一成绩相当亮眼,直接刷新了单月交付量的历史记录,前八个月累计交付量更是达到了271,615辆,同比增长252%。这样的增速,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以全新小鹏P7为例,自8月27日上市后,仅用了7分钟,大定就突破了万台,创造了小鹏汽车新车上市最快破万纪录。上市后,它的市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首周末的客流和试驾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同时,小鹏MONA M03的表现也十分出色,8月交付超15,000台,总交付量突破16万台。自上市以来,它每月交付均超万台,持续刷新A级纯电轿车市场纪录,成为过去两年里小鹏汽车首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车型,不仅“上市即爆款”,其后劲依然十足。

在交付暴涨、新车“秒”破万、爆款连击下,小鹏正以“加速度”驶入史上最强增长通道。

繁荣背后,隐忧浮现

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小鹏汽车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来,在汽车投诉平台车质网上,关于小鹏汽车的投诉量不断攀升,涉及的问题五花八门,从车辆的电子系统故障到车身零部件异响等都有。其中,仅小鹏P7+一款车型在7月单月就被投诉212起,环比6月的38起增加了近5倍。

新华网一篇文章名为《车主反映:一边隐瞒缺陷,一边更换部件!小鹏疑似“瞒天过海”消解汽车召回政策》的文章指出,小鹏汽车对P7+车型方向机助力失灵问题采取“打胶掩盖、OTA升级隐瞒、缓慢更换部件”等规避召回责任的行为。

面对涉高速“抱死”的系统性转向故障,小鹏仍玩“按闹分配”,只对投诉激烈的车主缓慢换件、赠积分封口,对沉默车主则既不告知也不检修。这种“公关式维修”不仅透支信任,更给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管撕开“恶例”。

二来,虽说小鹏汽车的营收在不断增长,但盈利问题仍存。财报数据显示,小鹏汽车2025年上半年收入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5%;净亏损11.4亿元,同比大幅收窄57%,仍在亏损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在研发、生产设施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巨大。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汽车的研发开支为 2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4%,环比增长11.4%。持续的亏损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和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如何实现盈利是小鹏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来,小鹏汽车与大众等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旦合作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小鹏汽车的技术研发进程,还可能会对其市场形象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大众在合作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主导权,比如电子电气架构CEA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都是由大众旗下的CARIAD主导。过于依赖大众汽车对于小鹏汽车来说存在风险,也不利于自身品牌的长期发展,若合作条款或大众汽车在华战略调整,小鹏汽车的高毛利收入可能面临波动。

总之,高歌猛进下的小鹏,脚下仍踩着数颗隐形“地雷”。

竞争激烈,前路坎坷

当下中国乘用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用“白热化”来形容都不为过,新能源汽车赛道更是一片“红海”。小鹏汽车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激烈竞争。

一方面,同一起跑线的造车新势力持续内卷,个别行业后来者紧追不舍。

从销量数据来看,8月零跑交付5.7万辆,比上月再增13.8%,凭一款10万元级的C10把小鹏MONA M03死死按在同价位区间;而鸿蒙智行(问界+智界)以4.46万辆紧随其后,问界M7单月就交2.4万辆,直接分流了原本计划升级小鹏P7+的家庭用户;更别说特斯拉Model Y一款车批售6.1万辆,相当于小鹏全系销量的1.6倍,把20万-30万元纯电市场几乎“锁死”。

从累计数据看,小鹏2025年1-8月交付27.2万辆,虽同比暴增252%,但零跑已冲到32.4万辆、特斯拉中国更超55万辆;并且规模差距直接决定成本,小鹏单车制造成本约17.8万元,仍高于特斯拉Model 3的15.5万元和比亚迪海豹的14.2万元,导致“以价换量”毛利率承压。

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对手越卖越多、成本越摊越薄,小鹏只能把主销车型价格一降再降,竞争压力已从“市场份额”升级为“盈利空间”,小鹏汽车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另一方面,传统整车厂在布局新能源汽车后,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比亚迪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从入门级到高端车型都有布局;吉利汽车通过收购和自主研发,不断提升技术实力,旗下的极氪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也不断发力,推出了多款具有竞争力的车型。

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小鹏汽车在品牌影响力方面相对较弱,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还有提升空间。在市场份额方面,虽然小鹏汽车的交付量在增长,但与一些头部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据乘联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占30.9%,吉利占10.4%,上汽通用五菱约6.0%,特斯拉中国占5.8%,而理想、小鹏、零跑三家新势力各占3%左右。

在盈利能力上,小鹏汽车盈利问题仍存,而部分竞争对手已经实现了盈利或者盈利状况较好。在技术研发上,虽然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电池技术等方面与一些竞争对手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以变应变,未来可期

面对诸多挑战,小鹏汽车并非毫无应对之策。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继续加大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实力。例如,持续优化智能驾驶算法,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强与电池供应商的合作,研发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电池技术,以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在市场拓展上,除了巩固国内市场份额,还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小鹏汽车已在欧洲、中东及拉美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完善销售和服务网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产能提升上,小鹏汽车需对现有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采用更先进的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技术,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布局,合理选择新基地的位置,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还可以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导致产能受限。

此外,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研发和营销费用,提高产品的毛利率。同时,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增加收入来源。例如,小鹏汽车与大众的技术合作收入成为营收增长的一大亮点,未来可继续深化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拓展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多元化盈利。

总而言之,尽管小鹏汽车在8月交付量创新高,旗下各车型的亮眼表现展示了其在产品力上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繁荣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忧,从质量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到产能瓶颈和盈利难题,再到合作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小鹏汽车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来源:三车财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