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卅运动牺牲的革命者的精神,通过无言的石碑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向观众深情讲述。摘要: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席卷全国。为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3月31日,“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席卷全国。为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3月31日,“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幕。
厘清历史脉络,展现蓬勃力量
“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中共一大纪念馆主办。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介绍,“热的血”一词,出自在五卅运动中创办的《热血日报》——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充分展现了革命的激情。以此作为展览的主题,希望能让观众感受到百年前工人运动的蓬勃力量。
展览中的《热血日报》装置。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此次专题展分五个部分呈现了五卅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其中第三部分“热血•迸发”讲述了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总工会迅速成立并团结促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并展出了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宣传牺牲的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共产党员刘华革命精神的传单等文物。
薛峰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五卅运动中展现出的炽热的爱国情怀、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奋不顾身的奋斗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在国家建设中无私奉献,在时代发展中勇往直前。
展览中设置了“宝山里2号”场景。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挖掘文物故事,倾听历史回响
此次展览在叙事中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不到4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出了127件革命文物或复制品,包括11件一级文物,35件二级文物,44件三级文物,其中不乏鲜少露面的珍贵文物。
展头有一块近2米高的残碑,碎裂的碑身被水泥重新连接在一起,是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之一。这块石碑原本镶嵌在“五卅”烈士墓中的纪念碑亭中。
1926年五卅运动周年时,上海人民为了纪念牺牲的烈士,在北宝兴路方家木桥北面筹建“五卅”烈士墓,后在战争中被炸毁。1950年,上海总工会在荒弃的墓地中发现了石碑碎片。1954年,残碑被送至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筹备处收藏,该机构撤消后改由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即现中共一大纪念馆)收藏。
薛峰介绍,此次是残碑是入藏中共一大纪念馆以来,第一次在展厅对外展示。为了将这块一吨多重的残碑搬到展厅中,甚至动用了吊车、龙门架,前后花费了7个小时。
展头的石碑和讲述历史的屏幕。一大纪念馆供图
展览中的残碑仅存开头一段及中间185个字。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房中介绍,宝山地方志记载的原文中,蔡元培所撰写的碑文记叙了五卅运动的经过、上海殉难烈士姓名等内容。
“正如蔡元培先生在碑文中所写的:‘诸烈士之死,岂寻常哉!’”薛峰说,“五卅运动牺牲的革命者的精神,通过这座无言的石碑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向观众深情地倾诉。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当下的人们更生动的阐述当年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历史。”纪念碑旁的屏幕也在循环播放着纪念碑与“五卅”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了生动的概览。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中国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的《劳动周刊》,以及展现工人、学生、商人团结抗争的各类传单、宣言、标语、信件以及使用的多种工具和自制武器等与五卅运动深度关联的文物、文献。
观众参观学习五卅运动历史。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创意展陈设计,丰富历史呈现
为了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不仅看到历史,更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展览还打造了视听融合的沉浸式体验。
借助触摸屏,观众可以通过点赞党开展工人启蒙教育的巧思理念,助燃工人运动的星星之火;展线中还融入了AI黑白照片动态色彩还原、红歌生成等互动设置,观众可以尝试用AI创作不同风格的“五卅”热血歌曲。
展厅中还将艺术画作《李大钊在长辛店》与当时工人聚居的草棚“滚地龙”场景复原相结合,揭示出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二楼展项则以五卅运动的时评金句及标语口号为主题,设置多个热血激昂的打卡场景,穿梭其中仿佛置身发出“打倒帝国主义”怒吼的革命洪流。
沉浸式党课《工农联盟坚、五卅怒潮翻》。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后续,中共一大纪念馆还将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让“五卅”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头图为观众参观“热的血——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文物史料专题展”。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