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灾难降临的时刻,我们总会看到记者忙碌的身影。他们奔赴前线,穿梭于废墟与伤痛之间,然而,对于记者的这种行为,社会上却存在诸多误解。
在灾难降临的时刻,我们总会看到记者忙碌的身影。他们奔赴前线,穿梭于废墟与伤痛之间,然而,对于记者的这种行为,社会上却存在诸多误解。
有人认为记者是在添乱,增加灾区负担;有人质疑记者别有用心,想挖掘黑料;即便最善意的揣测,也觉得记者是为了彰显勇敢。
但实际上,灾难报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关乎每一个生命,是对生命尊重的深刻体现。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灾难报道的意义,我们可以构建一个2×2的表格,其中包含两个维度。横向维度为灾区内与灾区外,纵向维度是当下和今后。
这两个维度相互交叉,形成四个格子,分别对应灾区里面当下的情况、灾区外面的当下、灾区里面的今后以及灾区外面的今后。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这四个格子所蕴含的意义。
先看灾区里面当下的情况。灾难发生时,灾区民众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有人失去亲人,有人身体受伤,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此时,媒体的首要作用是向他们解释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灾区民众而言,知晓灾难发生的原因,是应对心理创伤的关键一步。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了解“为什么”能给他们带来一种掌控感,缓解内心的无助与迷茫。
同时,媒体要让灾区民众被看见,提高他们的“能见度”(visibility)。只有当灾民被清晰地看到,救援力量才会更有动力和压力去实施救援。
在国外地震的报道中,城市居民通过智能手机拍摄并上传大量图片和视频,使得信息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救援行动。
在灾难中,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媒体的职责就是平衡不同群体的能见度,让那些原本难以被注意到的弱势灾民进入大众视野,因为只有被看见,他们才有被救助的可能。
再看当下灾区之外的人。虽然身处灾区之外,但灾区的受灾群众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很多人还有亲朋好友身处灾区。及时更新的信息能够缓解外界人们的牵挂之情。
通过媒体对灾区具体人物故事的描写,能引发人们对灾区的共情,促使更多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人们不仅关心灾区的受灾群众,也会担忧自身所在城市是否会遭遇类似灾难。
媒体对灾难原因的深入剖析,能够解答所有人共同的担忧,让大家对潜在的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灾区里面的人今后的生活,救援和重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灾难报道并非只聚焦于灾难发生的那几天,还包括长期的灾后重建阶段。
灾区人民的生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监督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基础设施重建方面,像互联网这样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提升其抗灾能力以及在灾后迅速恢复,是城市重建的关键部分。
媒体持续关注这些关键话题,促使相关部门对灾后的各项事宜进行反思、优化、提高和改进。
从灾区之外的人今后的角度来看,媒体的灾难报道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通过对灾难的报道,能够让每个人以及每个城市做好应对,避免重蹈覆辙。
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责任的追问以及城市应对措施的提升。回顾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这场暴雨导致了79人死亡,损失惨重。
暴雨过后,媒体进行了持续关注和追问,促使北京市在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措施上显著提升。
现如今,北京各个方面的社会基础设施都很完善,这就得益于之前的媒体报道:
北京在面对可能到来的暴雨时,整个城市都会提前做好各种防御和预警措施,这正是媒体持续关注带来的积极改变。
此外,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与全球性变化密切相关。媒体的灾难报道还应促使人们关注自然变化。
造成自然变化的人群与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人群往往并不一致,例如一些低收入国家农村地区的人群,他们对自然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却要承受严重的灾害后果。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受到越来越多极端灾害的影响,而这并非他们的过错。
媒体有责任引发公众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思考,探索是否存在风险分摊机制,让地球上的每个人都能更公平地承受自然变化的影响,并承担起减缓变化的责任。
在中国,这方面的讨论还相对较少,是需要进一步开拓的重要领域。
简而言之,媒体之所以要做灾难报道,记者之所以要奔赴灾难现场,归根结底就是“尊重生命”这四个字。它涵盖了对每一个不幸逝去生命的敬重,对每一个顽强活着生命的珍视。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生命,无论是当下的生命还是未来的生命,都在这份尊重的范畴之内。
灾难报道通过向公众传递灾区的真实情况,推动救援与重建,引发对防灾减灾的思考,促使社会更加公平地应对自然变化,从而实现对生命全方位、跨时空的尊重。
它让我们看到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们明白,在尊重生命的道路上,媒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