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籍装帧是镌刻中华文明智慧的“活化石”,为唤醒大众对古籍文化的关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月7日上午,由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指导,云浮市岭南书院(南山书院)主办,云浮市图书馆、云浮融媒(集团)承办的2025年“千年线韵 古卷新生”传承优秀传统
古籍装帧是镌刻中华文明智慧的“活化石”,为唤醒大众对古籍文化的关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月7日上午,由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指导,云浮市岭南书院(南山书院)主办,云浮市图书馆、云浮融媒(集团)承办的2025年“千年线韵 古卷新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实践活动,在云浮市岭南书院(市图书馆)幼儿阅览室内温情启幕。现场暖意融融,15组亲子家庭携手走进古籍世界,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
溯源:聆听古籍装帧的千年故事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翻阅的书本,在古代是什么样子的吗?”活动现场,岭南书院文化讲师手持复刻的唐代卷轴、宋代蝴蝶装古籍,以生动的提问拉开文化讲解的序幕。从“韦编三绝”典故中古人用竹简串书的智慧,到唐代卷轴装“卷舒开合总相宜”的实用美学,再到明代线装书“以线连页、经久不腐”的工艺革新,讲师结合历史图片与实物展示,将古籍装帧的演变脉络娓娓道来。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门古老技艺如今也成了“非遗宝贝”——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2021年宁波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也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在场亲子都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原来一本书的‘外衣’藏着这么多学问!”来自云浮市第一小学的李同学指着展台上的线装书样本,兴奋地跟妈妈分享发现,“你看这个线的纹路,像不像奶奶缝衣服的针法?”讲师顺势讲解线装书“四眼装订”“六眼装订”的技法差异,以及纸张选择、裁剪折叠、穿针引线等工序里蕴含的工匠精神,让亲子家庭在耳濡目染中读懂古籍背后的文化密码,体会古人“敬字惜纸”的文化传统。
实践:亲子携手解锁线装技艺
“接下来,我们要亲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线装书!”随着讲师的话音落下,亲子家庭迅速投入实践环节。桌面上,封面、内页、棉线、针、笔、剪刀等工具摆放整齐。“先将内页对折对齐,用锥子在标记点轻轻钻孔,注意力度要均匀,避免纸张破损。”讲师一边示范,一边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孩子们的操作手法。
“妈妈,你扶着纸,我来钻孔好不好?”6岁的小淇小心翼翼地握着长针,在妈妈的协助下完成钻孔步骤;另一边,来自云浮市伊顿实验学校六年级的莫宗羲已经开始穿针引线,他按照“上下交替、松紧一致”的要领,将棉线在纸页间穿梭,不一会儿,松散的纸页便被牢牢固定。过程中,有的家庭因棉线打结略显手忙脚乱,有的则在反复尝试中找到技巧,阅览室内时而传来“加油”的鼓励声,时而响起成功的欢笑声,亲子间的默契在一针一线中不断升温。
“这是我第一次做线装书,虽然手有点酸,但看到自己缝的书,特别有成就感!”完成装订后,莫宗羲迫不及待地在扉页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表示要把这本书当作日记本,用传统方式记录生活点滴。
定格:文化传承的温暖瞬间
“请大家举起自己制作的线装书,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活动接近尾声,15组家庭手持亲手制作的线装书,在“千年线韵 古卷新生”主题背景板前定格笑容。孩子们高高举起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家长们则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不少家长还在社交平台分享活动感悟:“不仅孩子学到了知识,我们也在动手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据云浮市岭南书院负责人介绍,此次古籍装帧体验活动是书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书院将继续围绕汉服、岭南压花、传统节日等非遗主题,策划更多互动性强的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典籍、走进生活,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参与其中,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文化自信,为云浮市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黄洋 黄宇
通讯员:云轩
编辑:李慧敏 陆致彤
校对:彭玉静
来源:云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