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结束了?美国最新民调显示:民众的援乌支持率几乎归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9:10 1

摘要:两个截然相反的数字,撕开了美乌关系的现实面纱,也让从2022年至今一直追逐“民主灯塔”叙事的人们陷入沉思。

当世界还在回味两年前的沸腾时刻,最新一轮美国民调却犹如一记重拳。

两个截然相反的数字,撕开了美乌关系的现实面纱,也让从2022年至今一直追逐“民主灯塔”叙事的人们陷入沉思。

这场冲突经历了热烈的支持、昂扬的舆论和紧迫的战事,但在2025年3月,通胀、选举、国际棋局等各方因素似乎少不了要在美乌关系上留下深深裂痕。

1.数据断崖:三年蒸发72%支持率

从2022年冲突最初,超过90%的美国选民表示愿意支持向乌克兰提供军援。

那时,人们相信这是“民主对抗威权”的关键之战。

可到了2023年8月,支持率首次跌破50%的警戒线。

来到2025年3月,民调显示有78%的美国人明确反对继续对乌克兰投入巨资

对比起2022年高达72%的热烈支持,这变化的曲线名前所未有,让不少政客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信誓旦旦的“民主圣战”口号。

不仅如此,白宫曾推动高达250亿美元的新一轮援乌方案,却在国会遇到了55%的大众反对。

两年前这些法案在国会内几乎是“秒过”,如今却像烫手山芋。

有人感叹,这不是对乌克兰的背叛,而是美国民众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国家战略层面做出的冷却判断

当数字像冰冷的钢针刺破了“道义满满”的热气球,才发现原来热情并不能一直燃烧到最后。

2.经济绞索:通胀催生战争疲劳

2023年美国CPI指数一度突破9%,彼时各大城市的日常消费物价水涨船高,普通人难以负担。

底特律汽车工人罢工、超市货架补货不足等经济问题接踵而至。

随着物价的攀升,人们对外部冲突的关注度和耐心随之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观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对应关系:每1%的通胀增长,会伴随3%的反对援乌支持率飙升

因为在多数美国人看来,口袋里的钱变少了,那些不断涌向海外的军费预算就显得分外刺眼。

回头再看,对乌援助的项目不仅涉及大笔军费拨款,还包含各种经济与人道援助。

在通胀高企与预算规模受限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美国人开始对这样的开支提出质疑:“我的房贷利率又涨了0.5%,钱却给了基辅?这公平吗?

华盛顿精英阶层曾努力营造的外部威胁、道德责任感,在真实的生活压力面前显得黯然失色。

3.政治变局:特朗普主义的和平诱惑

政治因素也不可小觑。

2024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主义再度席卷选举舞台。

他一再宣称“要立即停战”,认为美国应该优先照顾本土利益。

在2025年3月的民调里,78%的美国受访者居然赞成这个倡议,这数字直逼当年超高支持率的记录

在佛罗里达退休社区和得州页岩油田等关键选区,反战呼声持续升温,形成了一个跨越阶层、跨越党派的特别同盟。

甚至曾经的共和党建制派也在舆论浪潮中转向。

参议院领袖麦康奈尔公开表示,“不能再把美国中产阶层的税款扔进第聂伯河”。

这话一出,等于给前期“无限量投入式”援乌方案浇了一盆冷水。

不少人认为,广大选民之所以支持特朗普的“和平主张”,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通胀、社会撕裂等国内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这种诉求恰恰与“回收对乌开支”的思路不谋而合。

二、基辅数据

1.82%死战论的统计玄机

基辅方面也给出一组极具戏剧性的数字:82%的乌克兰受访者愿意抱定决心,死战到底

然而,乌克兰国际研究机构在采样上究竟做了哪些取舍?

据透露,这份问卷的1029个样本中,有82%来自利沃夫等西部三州地区,而在激烈冲突的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前线城市,样本量不足5%。

这意味着,以统一的“全国性结论”来诠释这个民调,本就存在精准度问题。

在顿巴斯地区,常年战争让很多人“不是没想过支持”,而是根本没有问卷渠道。

那些困在第聂伯河右岸防空洞里的平民,又如何有机会对着调查员吐露心声呢?

事实制造的差异远非“简单对立”,而是染着政治运作痕迹

西线民众与前线民众本身就对战争有不同认知:前者更易受到本土精英或外媒宣传的影响,后者则直面战火,生活困苦,早已对这种“意志宣誓”心生疲惫。

这样反差极大的“82%死战”与“不到5%而已”的声量差距,也难怪不少人质疑,基辅是不是在做“民调魔术”。

2.支持率悖论:施压下的政治反弹

更吊诡的是,在2025年3月美乌矿产协议撕裂后,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居然逆势上涨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67%。

看起来,似乎是乌克兰社会对“美国可能抛弃乌克兰”的恐惧产生了连带压力,让民众短期内继续抱团取暖。

但扎波罗热农贸市场一些商贩却很直白:“我们真的支持总统吗?如果物价、面包价格都控制不住,哪有什么支持价值可言?”

由此可见,巩固支持率的背后更多是危机感推动下的条件反射

当外援疲软之声逐渐坐实时,乌克兰也出现了另一股声音:如果美国不再坚定支持,那就更加要依靠民族主义凝聚力来求生。

表面似乎得到了“上涨的民调数字”,但内里依然暗流涌动——突出的贫富差距、地域分歧,都将考验基辅政府的真实掌控力。

3.精英特权与战争美学的崩塌

到2025年初,乌克兰西部的IT新贵继续在基辅高档酒店里讨论无人机项目,不惜重金研发新型武器。

而在顿巴斯矿区,那些工人的子弟每日在TikTok直播前线无米下锅的现实困境。

据统计,在82%宣称死战的群体里,官员亲属参战率却仅有0.3%

这让士兵们发出疑问:究竟是谁在“死战”?是谁在“代替谁”消耗资源?

有一位第79空突旅的阵亡士兵遗书曾写到:“我们想保卫国家,但战争美学与特权阶层的豪华生活毫不相干。”

这种现象很直白地刺穿了许多宣传层面的“鲜明对立”。

老百姓的抗战意志是朴素的、被动的,而决策层的意志却掺杂利益与政治盘算。

对于正竭尽全力的那些普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悲哀。

面对国内民意和预算掣肘,从2022年一笔军援就达30亿美元的豪迈,到2024年9月泽连斯基访美只争取到了2亿美元——力度骤降,大大低于基辅预期的300倍数量。

五角大楼连自己库存都告急,就连MRE军用口粮,也要与其他国家竞价购买。

海马斯这些前两年炙手可热的先进火力,如今已经变得“不再是刚需”,这不仅给乌克兰战力层面带来隐忧,也让美乌关系的“亲密无间”画上了问号。

有美方智库人士直言,这种突然抽腿的表现回应了特朗普主义回归后的核心逻辑:美国优先,军事不再充当“无限军火库”。

对基辅而言,一度仰仗的军火供给信心被严重打击;对华盛顿而言,高昂且收效不明的军费已经难以继续。

有些批评者甚至总结:援乌的豪举从西方视角看,也不过是一场昂贵的代理人实验,如今试验经费吃紧,也就自然“说断就断”。

2025年1月起,北约停止共享俄罗斯电子战频谱数据,这直接导致乌军在前线使用的星链终端遭遇大规模干扰。

科技巨头马斯克也不得不感叹:“维持星链免费支持的季度花费达4.2亿美元,已经撑不住了。”

当年花里胡哨地吹捧“未来的AI战争”如同科幻般大放异彩,但若没有持续投入,一夜之间甚至连最基础的卫星通讯都难以保障。

传统与新技术之间的代差,本应是乌克兰寄予厚望的“逆转宝藏”,现今却不敌现实财政帐目的严苛。

有乌克兰指挥官坦言,过去得到的北约情报非常关键,一旦失去情报支持,乌军在前线就像被蒙住眼睛。

对美方来说,冻结或大幅减少情报共享是对俄谈判、控制自身风险的最好杠杆,但对基辅来说,这真的是“雪上加霜”。

尴尬不止于此,美俄沙特等国家在2025年3月被曝有意私下磋商,打算达成某种能源交换协议——核心意涵是“默许克里米亚维持现状”。

这等同于取消了乌克兰在所谓“收复失地”上的更多国际支持。

曾被泽连斯基怒骂为“叛徒”的乌前议长,如今却被拍到频繁出入伊斯坦布尔的谈判现场。

种种迹象表明,华盛顿似乎倾向“转手”这一局面以获取更大利益

而基辅无法阻止这股潮流,只能被动防守。

在国际博弈面前,一向振奋人心的标语显得无计可施。

对乌来说,如若无法保住东部乃至南部要地,苦撑数年的战争意义何在?

对美来说,继续消耗大量资源又于国内选票毫无助益。

两相叠加,一场由暗到明的“各退一步”交易或许正悄悄成型。

欧洲很可能是最先出现“退热”迹象的一方。

英国表面声援乌克兰,却悄然把超过一半的液化天然气进口转向俄罗斯北极项目;德国大众也重启了莫斯科工厂,用工业合作取代价值观捆绑

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外交态度,实则是欧洲在能源安全、产业链与地缘政治间的再平衡。

遥想2022年,欧洲媒体一度将泽连斯基封为“英雄式总统”,现在却对乌克兰局势明显降温。

让美国与欧洲难堪的,还有“全球南方”——印度尼西亚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战争税透明化倡议”,要求公布所有军援资金的具体流向,直指美欧国家对局势的幕后操作。

非洲联盟也谴责“小麦武器化”现象,尼日利亚干脆暂停接受乌克兰粮食援助,这既是对战事的抗议,也是对欧美长期忽视南方国家利益的质问

显而易见,代理人战争的后果,不仅烧到欧洲,也波及整个南方世界。

过去让美国国会与五角大楼倍感自豪的军工复合体,也无法永远赚得盆满钵满。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雷神公司精确制导部门竟裁员了23%,CEO坦言:“我们所期待的‘民主军火库’,并不是无止境的永动机”

市场发现,战争疲劳与经济现实会使热钱冷却,就连军工巨头也要面临产量萎缩、订单锐减的难题。

曾被誉为世界最顶尖的军火商们,如今竟也为如何处理一批批剩余库存而犯难。

结语

当外界还在争论“谁背叛了谁”时,美国国会山对250亿美元援乌拨款不休不止地争吵,马里乌波尔废墟下却有孩子整整250天没有干净饮用水

这场持续了1127天的代理人战争,让“78%与82%”的冰冷数字招摇过市,讽刺了这个时代所谓“民主共识”的脆弱。

真正的和平与生存,并非靠空洞的口号或是特权话术

在这一地狼藉的背景里,或许最能概括真相的是那句刷爆TikTok的反战标语:“当最后一个美国纳税人为基辅买单时,请记住,你的房贷利率又涨了0.5%。”现代文明的酸楚,也就在这无奈与苦涩中一览无余。

来源:医师老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