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不是胖人才会得?医生坦言:这4类人也容易中招,别大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18:0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很多人眼里,脂肪肝就像是胖子的“标配”。

身边谁肚子大,腰围粗,稍微体检查出点什么,第一句就是“你肯定有脂肪肝”。

这种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人一看到自己不胖、吃得也不多,就压根没把这病当回事。

可问题是,现在临床上发现脂肪肝的那批人,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根本不胖,甚至还有点偏瘦。

有医生直说:这个病不光盯着体重,它还盯着你身体里那一堆看不见的“暗伤”。

不少人忽略了一个事,就是脂肪在肝脏里堆积,不是靠体型判断的。

你看着瘦,但脂肪可能都藏在内脏周围,特别是肝脏外头那层脂膜。

医学上有个词叫“TOFI”,意思是“外表瘦但内脏肥”,这个人群特别容易被忽视,因为体检常规一看体重正常,BMI正常,没人会联想到脂肪肝。

但一做B超,吓一跳,脂肪肝早就在肝叶那儿铺了一层。

日本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非肥胖人群中,大约每5个人里就有1个有脂肪肝,其中大多数是40岁以上、体重正常但常年不运动的人。

很多人不信,说自己吃得清淡,又不吃油炸,怎么可能中招?

这就得说一个冷门的机制,叫做“糖转脂”。这听起来像是理科书上的内容,但其实生活里天天都在发生。

身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光是糖果,还有米饭、馒头、面条、蛋糕这些东西,在体内经过分解变成葡萄糖。

多出来的葡萄糖如果没被消耗掉,就会通过一条叫“DNL”(de novo lipogenesis)的通路被转化成脂肪。这个转化路径首选的“储存仓库”就是肝脏。

很多不胖的人天天主食吃得多,一顿饭仨馒头,饭后再来点水果或饮料,长期下来,糖转成脂肪,一点点堆在肝上,久而久之就成了脂肪肝。

别以为这是少数人群。上海瑞金医院做过一个比较大型的代谢队列研究,他们找了1万多名体重正常的人做肝脏B超,结果脂肪肝的患病率达到17.8%。

这些人平均BMI只有22左右,根本不算胖,但其中不少人血糖偏高、空腹胰岛素升高,说明胰岛素抵抗已经发生。

这种代谢上的问题,其实比体重本身更可怕。因为这时候肝细胞已经开始出现脂质沉积,再拖下去,就容易变成脂肪性肝炎。

脂肪肝还有一类“隐形猎物”,那就是睡眠乱、作息差的人。

这个关系其实蛮少人知道,但国外已经有研究开始盯这个方向了。

哈佛医学院在2022年做过一个临床观察,他们找了300名脂肪肝患者,把他们的作息和睡眠节律做了详细记录。

结果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或者夜间醒来次数多的人,脂肪肝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休息少”,而是身体昼夜节律打乱后,皮质醇分泌乱套,肝脏的脂肪代谢通路也受影响。

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它跟肝脏合成糖和脂肪的节律紧密相关。

你晚上不睡,或者经常熬夜,皮质醇居高不下,肝脏就会被迫合成更多脂肪,长期下来就容易出问题。

还有一类人是药物相关脂肪肝,尤其是那些长期吃激素类药物、降压药、抗抑郁药的人。

这些药物在肝脏代谢的过程中,会干扰脂肪酶和肝酶的平衡,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有个临床案例是一位中年女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长期口服泼尼松,三年后体重没怎么变化,但体检发现肝脏脂肪含量上升到了“中度脂肪肝”水平。

她原本不吃高热量饮食,结果就因为药物扰乱了肝的代谢节律,成了典型的“药源性脂肪肝”。

还有一个特别绕的因素,那就是肠道菌群。有点远,但关系很大。肠道菌群对脂肪的分解、吸收和运输有调控作用。

正常的菌群环境下,脂肪通过肠道被分解后一部分用于供能,一部分转运储存。

但一旦菌群失衡,比如长期便秘、经常腹泻或者乱吃抗生素,菌群会出问题。

尤其是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减少的时候,肠道对脂肪的选择性吸收能力下降,很多“不该吸的脂”也被带入血液循环,进而堆在肝脏上。

有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肠道里往往富含“厚壁菌门”这类促脂肪吸收的菌群,这说明菌群结构已经发生偏移。

说到肠道这个点,还得提一点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慢性炎症。

肝脏是个代谢器官也是免疫器官,长期低度炎症反应,比如肠漏、牙周炎、反复鼻炎,其实也会“刺激”肝脏进入一种轻度激活状态。

肝细胞在炎症状态下,对脂质的处理能力会下降。长期下来,哪怕你脂肪摄入不高,只要处理能力下降了,脂肪照样堆。

香港中文大学做过研究,对比有慢性炎症史和无炎症史的人群,前者在同等饮食下发生脂肪肝的概率高了29%。这不靠吃控制,是身体的“系统性炎症”惹的祸。

还有个群体,怎么说呢,算是“生活方式型”的脂肪肝。那就是不爱动的人。不光是不运动,连站着的时间都很少。

久坐的工作、窝在沙发里的娱乐、上厕所都要带着手机蹲20分钟,这种“低动能”生活,连最基本的脂肪氧化机会都不给身体。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一项针对办公室职员的研究显示,久坐超过8小时且运动不足30分钟的人,脂肪肝患病率是普通人的1.6倍。

问题不在吃得多,而在于动得太少,导致脂肪连消耗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跑去肝里“躲避失业”。

这么说起来,这个病确实没表面上那么简单。大家都以为是“吃多了、长胖了”,其实很多时候是身体的调控系统出问题。

你不一定胖,但你的肝脏已经开始“撑不住”了。

问题不在重量,而在细节——你吃的是什么、你什么时候吃、你晚上几点睡、你是不是久坐、你有没有慢性炎症,你是不是在吃干扰代谢的药。

朱水津.老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骨代谢特征及并发骨质疏松的绝对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肝脏,2025-01-31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