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春光!同济大学又有新成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8:00 1

摘要:3月26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院士等合作团队,在《细胞》(Cell)上以Resourc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immune heterogenei

转自:上观新闻

3月26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院士等合作团队,在《细胞》(Cell)上以Resource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A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immune heterogeneity in anti-PD-1-tre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系统解析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的免疫微环境异质性,初步识别了non-MPR患者的耐药机制,并开发了精准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不负春光,基础前沿研究再获新突破。近日,同济大学又一批来自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环境、材料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接连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所有癌症之首,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的80%-85%。抗PD-1/L1单药效果有限,抗PD-1/L1联合化疗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17%-30%,又常伴随诸多化疗相关副作用。因此,寻找全新且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医患的迫切需求。

3月8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团队在《柳叶刀》(Lancet)主刊上发布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依沃西单抗的HARMONi-2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该研究成果是全球首个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取得显著阳性结果的HARMONi-2 III期研究成果,不仅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肿瘤治疗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又一重要进展。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异质性强,传统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不足30%。尽管以PD-1/PD-L1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模式已在NSCLC治疗领域取得极大突破,但是针对不可切除/潜在可切除III期NSCLC行诱导治疗序贯手术的证据仍不充分。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LungMate017临床试验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根据NSCLC的肿瘤PD-L1表达水平,精准分层免疫联合治疗策略,显著提高了不可切除/潜在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的肿瘤退缩率以及手术切除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此外,研究首次提出BST1作为免疫联合治疗的新型疗效生物标志物,同时结合肿瘤PD-L1表达,为局部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精准新辅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重要证据。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又称“克隆技术”,通过将终末分化的体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获得重构胚胎,从而实现细胞全能性获得重塑。然而,核移植胚胎发育潜能的低下仍然是该项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阻碍。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李翀/刘晓雨团队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描绘了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蛋白H3K4me3和H3K27me3修饰的动态变化图谱,揭示了二价修饰(即同时被H3K4me3和H3K27me3修饰所标记)的异常及二价基因的表达失调。研究进一步解析了Setd2作为组蛋白H3K36me3修饰的甲基转移酶,如何在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多种组蛋白修饰进行复杂调控,为进一步提高体细胞核移植效率拓展了全新视野。

NLRP3炎症小体作为固有免疫应答的核心效应机制,其活化是机体应对病原体及组织损伤等危险信号的关键防线。精准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与稳定性,对于开发针对NLRP3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坤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犹素化这一新型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中的核心调控作用。该新型蛋白质翻译后可以防止NLRP3蛋白错误折叠导致的自噬降解,从而维持其稳定,促进炎症小体的活化。该研究不仅拓展了犹素化修饰的生物学功能范畴,更为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干预靶点。

在微纳光子学领域,纳米尺度光场分布的精准操控始终面临关键技术挑战。传统光学器件受限于光的衍射极限,难以实现百纳米以下的高效光场操控。极化激元作为光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可将光场压缩至纳米尺度,为突破这一极限提供了新路径。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程鑫彬团队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范德华材料的剪切极化激元调控策略。研究团队利用α相三氧化钼(α-MoO3)天然双曲特性,通过构建层间扭转角可调的异质结构,在二维体系中实现了双曲剪切极化激元的多维度操控。实验证实,可以通过调节双层α-MoO3的厚度和转角,显著改变体系的对称性,从而精准操控纳米尺度极化激元的传播方向与模式分布,为光电子学微纳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团队另一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应用物理评论》(Applied Physics Reviews),并入选当期精选文章(Featured Articles),该成果实现了对连续域中由法布里-珀罗束缚态支配的共振的定向操控。

环境声能因其生态友好与可再生性被视为潜在绿色能源,但由于环境声能密度普遍较低,常被视为噪声而未加以利用。为实现声能利用,通常采用声学器件增强声能密度,以实现有效的能量收集与自供电传感。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团队、祝捷团队与合作者的联合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riedrich-Wintgen型连续谱束缚态的双态系统,该系统实现了1849倍的局域声能密度增强。通过将该声学系统与压电薄膜结合,利用连续谱束缚态的高品质因子特性,实现了声能采集,并开发出具备自供电功能的频率选择声传感器,在连续谱束缚态局域声能增强与传感技术方向取得新进展。

溶胶凝胶墨水的流变特性和先进成型策略对气凝胶3D打印及其功能化应用至关重要。这些特性与策略对不同种类气凝胶的基本原理是通用的,甚至在理论上可扩展到任何种类的气凝胶3D打印。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斌/杜艾团队围绕气凝胶3D打印中的墨水流变调控与先进制备策略,系统梳理了气凝胶直接墨水书写技术的基础理论及近年研究进展,并针对该领域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相关成果发表于《材料科学进展》(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锌金属电池凭借高安全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然而,锌金属负极在电池应用中面临副反应(副产物、锌腐蚀和析氢反应)、扩散问题和枝晶生长等挑战,导致电池容量和循环性能明显降低。

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该研究通过低应力介导实现具有最低表面成核能的锌(0002)晶面暴露,解决了商业锌负极多晶面暴露和晶格应力积累问题,有效抑制了锌负极的析氢和腐蚀,实现了高稳定锌金属电池。

非法药物的流通和滥用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传统的非法药物检测方法,如色谱-质谱联用、拉曼光谱等,虽然准确,但往往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较长的检测时间,难以满足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设计一种新型仿生嗅觉传感器,实现对非法药物的定量检测具有广阔前景。

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闫冰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该研究巧妙地将仿生学思想融合于光功能氢键有机框架之中,制备出超灵敏的嗅觉光响应仿生传感器,并应用于非法药物类似物的跟踪与监测,其检测限低至0.019 μM,响应时间短于5秒,且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准确识别目标物质。该研究不仅为非法药物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工具,还为仿生传感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未来有望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是纳米材料制备的重要手段,为构建多样化功能化纳米结构提供了关键支撑。然而,随着分子拓扑复杂性的增加,其研究难度显著上升。如何有效解析工艺参数之间的动态耦合作用,并精准确定杂臂星型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行为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成为制约其机理探索和可控合成的瓶颈。

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韩璐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该研究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辅助理解杂臂星型嵌段共聚物PEO-s-PS2在蒸发诱导自组装体系中的相关行为,成功预测了三维合成相图,并挖掘了合成参数与最终结构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深度学习方法在挖掘复杂自组装体系的合成规律方面的巨大潜力,对软物质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去离子技术凭借其低二次污染、低能耗及易于再生等显著优势,已成为除氯领域的研究热点。磷化亚铜(Cu3P),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优异的比容量、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在电化学储能与转换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杰团队在工业废水电容去离子除氯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纳米能源》(Nano Energy)。该研究提出基于牺牲模板阵列工程的可控磷化策略,成功制备了单片低曲折度Cu3P纳米棒阵列,实现了高面积性能的电化学除氯,为低曲折度Cu3P阵列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并推动了高效氯离子去除电极的发展。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钠离子电池凭借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NASICON型磷酸盐因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坚固的三维结构框架和较高的稳定工作电压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

近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吉伟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通过氟掺杂构造缺陷,制备了一种具有钠缺陷的NASICON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实现了高达151 mAh/g的可逆比容量,并能够在5000 mA/g的大电流下进行稳定长循环。此外,该研究采用了先进的原位同步辐射以及原位X射线衍射表征技术揭示了氟掺杂对材料性能优化的机理,并结合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有望应用于钠离子电池中聚阴离子材料的设计和开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时不我待,责任重大

瞄准世界科学前沿

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深耕基础研究

勇攀科技高峰

努力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

持续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