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开家长会,总有家长愁眉苦脸说这话。老师私下跟我说:“初二是道分水岭,每年都有一半学生掉链子,有的甚至初三都追不回来 —— 不是孩子笨,是这 3 个坑没避开!”
“我家孩子初一排前 20,初二突然掉到 50 名,问啥都不说,急死我了!”
每次开家长会,总有家长愁眉苦脸说这话。老师私下跟我说:“初二是道分水岭,每年都有一半学生掉链子,有的甚至初三都追不回来 —— 不是孩子笨,是这 3 个坑没避开!”
一、新增物理 + 学科加码,很多孩子卡在 “听不懂”
初二一开学,班里立马分出两拨人:
一波是上课瞪着眼听物理课的,老师讲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他们琢磨 “为啥推桌子自己没动”;讲 “浮力” 时,盯着水盆里的苹果发呆,完全跟不上思路。
另一拨是数学、英语突然 “失灵” 的:初一数学考 90 分的,初二学 “全等三角形”,辅助线怎么画都想不明白;英语课文从短篇变长篇,单词量翻倍,背了又忘,阅读理解错一半。
我邻居家孩子就是典型:初一数学稳居前 10,初二第一次月考数学直接砸到 65 分,拿着卷子哭:“那些几何证明题,我连题目都读不懂!”
为啥会这样?
初一知识像 “搭积木”,简单直观;初二知识像 “织网”,物理要懂抽象概念,数学要练逻辑推导,英语要攒词汇量,哪一环断了,后面全打结。
二、青春期撞上 “学习难”,孩子容易 “破罐子破摔”
初二孩子像 “炸毛的猫”:家长多说两句就顶嘴,作业写着写着突然摔笔,有的还偷偷藏手机,熬夜打游戏。
我表姐家儿子更绝:初二上学期迷上打篮球,作业随便糊弄,成绩掉了 30 名。表姐骂他 “不争气”,他直接回怼:“学不会还学啥?反正考不上高中!”
这背后藏着两个雷:
挫败感攒多了:物理听不懂、数学题不会做,孩子觉得 “自己不行”,索性用 “摆烂” 遮面子。
想被当 “大人” 看:初一还听家长话,初二觉得 “我懂的比你多”,你越催他学习,他越对着干。
有个班主任总结得准:“初二孩子摔东西时,心里其实在喊‘帮帮我’,就看家长会不会接话。”
三、初二成绩定 “中考走向”,这 3 件事必须现在做
1. 物理别等 “听不懂” 才补,现在就抓 “入门关”
物理前 3 章(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是基础,像 “速度公式 v=s/t”“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些概念要结合生活场景学:
让孩子用尺子量走路的距离,掐表算速度,理解 “匀速直线运动”;
拿个空瓶子灌水,听声音变化,琢磨 “音调高低和什么有关”。
刚开始别怕慢,把概念吃透了,后面学 “力学”“电学” 才不慌。
2. 数学错题别只抄不改,按 “类型” 分类炸坑
比如 “全等三角形” 总错,就把错题分成 “SSS 证明”“SAS 证明”“辅助线添加” 三类,每类挑 3 道典型题,用红笔标 “卡壳步骤”:
这道题第一步该找哪两个三角形?
为啥要添这条辅助线?
每周集中刷一类错题,比盲目做卷子管用 10 倍。
3. 跟孩子说话换种语气,别当 “指挥官”
把 “赶紧写作业” 换成 “你觉得先写数学还是物理?”;
把 “这点题都不会” 换成 “这道题我也有点懵,咱们一起看看解析?”
孩子觉得被尊重,反而愿意听你说 —— 上周有个家长试了这招,孩子主动说 “物理课听不懂,想找老师补补”。
最后给家长的 3 句大实话
初二成绩掉不是 “灾难”,是 “提醒”:赶紧帮孩子补漏洞,别拖到初三。
别总拿 “别人家孩子” 比,初二孩子最吃 “鼓励”—— 哪怕他进步 5 分,也比骂他 “笨” 强。
家长多盯 “习惯” 少盯 “分数”:比如每天睡前让孩子说 “今天哪道题弄懂了”,比催他熬夜刷题有用。
老师说:“初二就像爬山到半山腰,有的人歇着歇着滑下去了,有的人咬咬牙接着爬 —— 最后能上山顶的,往往是那些在半山腰稳住脚的。”
来源:诗意枫叶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