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贯通: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体性及当代传承路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1:24 1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古代文学是初始根本形态,现代文学是成熟形态,二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剖析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源”与“流”的整体性逻辑,指出“重专业轻文化”对民族文化根基及人才培养的双重冲击,进而探讨“兼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古代文学是初始根本形态,现代文学是成熟形态,二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本文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剖析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源”与“流”的整体性逻辑,指出“重专业轻文化”对民族文化根基及人才培养的双重冲击,进而探讨“兼顾古今”的文化传承路径与“先育文化人、再育专业人”的教育实践路径,旨在论证唯有贯通古今文学、优化教育模式,方能培育完整文化人,推动民族文化回归可持续发展正轨。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化传承;辩证统一;活态传承;教育模式

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整体性逻辑:源与流的辩证统一

(一)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源头活水”

古代文学历经数千年积淀,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体系与独特表达范式,为现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深厚文化基因。从《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到唐诗宋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学,再到先秦诸子散文“汪洋恣肆”的逻辑章法与唐宋八大家“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古代文学以“纯粹奔放”的特质,塑造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现代文学的发展始终扎根于这一文化土壤,并非凭空创造。鲁迅杂文的尖锐深刻,便借鉴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辨风格,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纯净与诗意,延续了古典文学中“山水田园”的审美情怀,《边城》中翠翠的纯真形象,可在《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意象中找到文化溯源。古代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手法,如同“源头活水”,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当代转化”

现代文学的“通俗易懂”,并非对古代文学的否定,而是适应时代语境的创新发展,是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主流书写语言,将古文的精炼表达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日常语言,打破了文化传播的阶层壁垒,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广泛地普及。

在精神内核层面,现代文学始终延续古代文学的文化脉络。现当代小说、散文在继承“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社会议题:巴金《家》《春》《秋》对封建家庭的批判,既延续了古代文学中“革故鼎新”的思想,又聚焦现代个体解放的诉求;史铁生《我与地坛》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虽以现代视角展开,却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命豁达有着精神共鸣。现代文学通过对时代议题的回应,让古代文学的核心精神在当代语境中得以延续,二者共同构成“源”与“流”的完整文化脉络。

二、“重专业轻文化”的双重风险:民族文化断代与人才培养失衡

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人陷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误区,尤其忽视古代文学学习,这不仅引发民族文化“断代危机”,更导致人才培养中“技能与素养割裂”的失衡问题。

(一)文化层面:民族文化的根基动摇

1. 文化认同的缺失

古代文学是民族价值观与审美范式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天下为公”“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若现代人忽视古代文学学习,将失去对民族文化深层内涵的认知:既无法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领悟处世智慧,也难以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感受家国担当。长此以往,个体将陷入文化身份模糊的困境,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也会随之动摇。

2. 文化创新的枯竭

文化创新需以传统为根基,缺乏古代文学滋养的现代文化创作,终将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古代文学的艺术手法,如唐诗的对仗、宋词的意境、古文的谋篇布局,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借鉴。若创作者不汲取这些传统养分,作品便难以具备民族特色与精神深度:现代诗歌若脱离“比兴”传统,易沦为直白的情绪宣泄;当代散文若缺失“文气”传承,会显得松散浅薄。在全球化语境下,失去传统底蕴的文化作品难以形成独特竞争力,最终导致民族文化发展活力衰减。

(二)教育层面:专业人才的成长受限

“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直接冲击人才培养逻辑,导致学生“有技能无素养”。一方面,缺乏文化素养(尤其是古今文学积累的人文认知)的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认知框架——在学习理工科专业时,无法理解技术与社会、伦理的关联;在学习文科专业时,难以把握知识的历史脉络与人文价值,只能机械记忆专业内容,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另一方面,文化素养培育的缺失,会弱化学生的核心学习能力:古今文学学习中训练的阅读提炼、逻辑思辨、共情表达能力,是吸收专业知识的“基础工具”,缺乏这些能力,学生面对复杂专业文献、抽象理论时,会因理解门槛过高而降低学习效率,甚至陷入“专业学习瓶颈”。

三、“兼顾古今”的双重实践:文化活态传承与教育模式优化

要化解文化断代危机与人才培养失衡问题,需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双向发力,既推动古今文学的有机融合,又构建“先育文化人、再育专业人”的教育模式。

(一)文化传承路径:实现古今文学的活态互动

1. 个体层面:培育完整文化素养

对个人而言,学习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是培育完整文化素养的必要途径。一方面,通过研读《诗经》《楚辞》《史记》等经典古文,领悟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升人文素养——从《道德经》“道法自然”中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从唐诗宋词中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借鉴古代文学的表达技巧,提升现代语境下的沟通与创作能力:学习古文的精炼语言,可让现代写作更简洁有力;吸收古典诗词的意境营造手法,能让现代文案、散文更具感染力。同时,深入阅读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把握时代文化脉搏,实现“传统素养”与“现代视野”的融合,成长为具备完整文化认知的个体。

2. 民族层面:推动文化良性互动

从民族文化发展视角看,“兼顾古今”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避免文化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一方面,保留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核,通过古籍整理、经典解读等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以现代传播形式激活古代文学魅力;另一方面,以现代文学为载体,将传统精神融入当代文化创作:现当代作家可从古代文学中汲取题材与灵感,如莫言《红高粱家族》对古代侠义精神的现代演绎,让民族文化既保留传统底色,又贴近当代生活。这种“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模式,能让民族文化始终保持活力。

(二)教育实践路径:构建“先文化人、后专业人”的培养逻辑

“先让学生成为文化人,再让学生成为专业人”的教育模式,本质是将文化素养作为专业学习的“底层支撑”,其合理性可从文化素养对专业能力的赋能作用展开:

1. 文化素养搭建认知框架,降低专业知识吸收门槛

通过古今文学积累的文化素养,能帮助学生建立更系统的世界观与逻辑体系。例如,古代文学中的辩证思维(《论语》“和而不同”)、现代文学中的现实观察视角,可让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时,更易理解“医者仁心”的职业伦理与医患沟通的人文关怀;在学习工程专业时,更能兼顾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从而快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整体认知,减少理解障碍。

2. 文化素养强化核心能力,提升专业知识吸收效率

古今文学学习中培育的阅读提炼、逻辑思辨、共情表达能力,是专业学习的“核心工具”。研读经典文学需精准抓取文本核心信息、分析深层逻辑,这种能力可直接迁移到专业文献阅读、理论推导中;而文学积累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能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突破思维局限——如在设计专业中,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学可转化为设计灵感;在法律专业中,古代文学中的“正义观”可辅助理解现代法理精神,让专业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向“灵活运用”。

3. 文化素养明确价值导向,避免专业学习陷入“工具化”

文化素养能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前,先明确“为何学专业”的价值定位。古代文学传递的“家国情怀”、现代文学强调的“人文关怀”,可帮助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个人价值结合——如学习环境专业时,以《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理念为指引;学习教育专业时,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支撑,避免因缺乏文化根基而沦为“只会操作的技能工具”,形成“专业能力+文化格局”的双重优势。

结语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古代文学为现代文学提供文化根基,现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当代延伸。而“先育文化人、再育专业人”的教育模式,正是这一文化逻辑在人才培养中的落地实践——唯有以古今文学为核心培育文化素养,才能为专业学习筑牢根基,既避免“重专业轻文化”导致的民族文化断代与人才培养失衡,又能培育出兼具完整文化认知与扎实专业能力的个体,最终推动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回归正轨,实现长久发展。

来源:巭孬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