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翼划破戈壁长空,天山脚下的苍茫大地映入眼帘时,泰安市中心医院医疗援疆骨干李光的心中,既有对未知征程的期许,更有对使命担当的笃定。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奔赴,于他而言,不仅是职业生涯中一次特殊的历练,更是一场用仁心仁术守护边疆同胞健康、用真情实意联结民族情
当银翼划破戈壁长空,天山脚下的苍茫大地映入眼帘时,泰安市中心医院医疗援疆骨干李光的心中,既有对未知征程的期许,更有对使命担当的笃定。这场跨越3000多公里的奔赴,于他而言,不仅是职业生涯中一次特殊的历练,更是一场用仁心仁术守护边疆同胞健康、用真情实意联结民族情谊的生命之约。
作为医院选派的康复医学骨干,他带着现代康复理念与精湛技术,在这片医疗资源亟待补充的热土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书写下“以专业守护健康、以真情联结民心” 的动人篇章。
直面挑战:在差异中筑牢援疆根基
初到边疆,多重考验接踵而至。干燥凛冽的空气裹挟着沙尘,白天紫外线灼得皮肤发疼,夜晚温差骤降十几度,让习惯了山东湿润气候的李光时常口干咽痛、失眠难安。饮食上,浓郁的民族风味菜肴起初难以适应,语言沟通更是第一道“难关”——患者多使用方言或民族语言,即便有翻译在场,也难免出现信息偏差。更让李光揪心的,是当地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他所帮扶的科室,高端康复设备匮乏,部分医护人员对现代康复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 “简单按摩”层面,规范的评估流程与治疗路径更是一片空白。
曾有一位脑卒中术后患者,因长期缺乏科学康复训练,本有机会恢复行走能力,却逐渐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最终只能在轮椅上度日。看着患者眼中的绝望,李光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改变现状,让边疆同胞也能享受到优质康复服务。”
为尽快融入当地,李光制定“三步走”计划:一是攻克语言关,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方言与民族语言短句,有空就向同事、患者请教,短短一个月便能用简单方言沟通病情;二是尊重习俗,主动学习民族文化与生活禁忌,入户义诊前提前了解患者家庭情况,避免习俗差异引发误解;三是摸清家底,用一周时间梳理科室设备清单、病例档案,与医护人员逐一谈心,精准找出 “缺乏系统培训、无规范诊疗流程、患者认知度低”等短板,连夜制定帮扶方案,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
精准施治:用医术点亮患者希望
在李光眼中,康复医学既是技术传递,更是信心重建。他坚持 “一人一策”,为每位患者定制个性化方案,用医术帮患者重拾生活勇气。
2025年2月17日,阿依古丽女士坐着轮椅来到科室。她因右膝关节严重外伤,刚做完“右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半月板修补术+内侧副韧带修补术”,术后5周膝关节仍肿胀明显、皮温偏高,屈伸范围仅30°~60°,右下肢肌力仅2级,基本生活需家人协助。“医生,我还能站起来吗?我想陪儿子上学……” 阿依古丽红着眼眶的期盼,让李光倍感责任。
细致评估后,李光发现阿依古丽不仅有严重功能障碍,还存在异位骨化倾向——康复不当可能导致关节永久僵硬。他结合临床经验,定制“多维度康复计划”:先用淋巴回流技术消肿、冷疗控炎,再以 Maitland 技术、牵伸技术改善关节活动度,用肌肉能量技术激活薄弱肌肉,配合肌内效贴稳定关节,同步开展本体感觉与肌力训练。
为帮阿依古丽坚持治疗,李光每天陪她聊天,分享康复成功案例,还手把手教家属简易康复手法。一次,阿依古丽因训练疼痛想放弃,李光调整方案并按摩放松:“今天膝关节多弯了5°,这就是进步!我们一起努力,你一定能站起来。”术后3个月,阿依古丽不仅能正常生活,还能送儿子上学,她带着儿子送来锦旗:“妙手回春暖边疆,仁心仁术系民心。”这样的故事,在李光的援疆生涯中屡见不鲜。
授人以渔: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疆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李光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将大量精力投入当地医护人员培养,致力于打造“带不走的康复医疗队”。
针对科室技术薄弱问题,他制定“分层培训计划”:对年轻医生,从基础评估、手法治疗教起,每周2次理论授课、每月1次实操考核;对有经验的医生,重点培训颈肩腰腿痛康复、足踝生物力学康复等核心技术,手把手传授悬吊系统训练、肌内效贴等先进方法。
为让培训更实用,他把课堂搬进病房,结合真实病例讲解,确保医护人员学以致用。喀什地区基层医疗资源更匮乏,许多医生缺乏基础康复知识。李光主动承担基层培训任务,奔赴喀什市、疏勒县等多地开展培训 50 余场次,内容涵盖常见疾病康复、中医适宜技术等,还通过线上“康复小课堂”分享教学视频,惠及基层医生 1200 余人。
同时,他参照泰安医院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康复科诊疗规范》等10余项制度,规范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全流程,引入“多学科协作”模式,推动康复科与骨科、神经科等科室联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他指导下,医生阿卜杜热合曼从一知半解成长为能独立开展特色康复项目的骨干,护士古丽米热掌握肌内效贴技术缓解患者疼痛,科室接诊量同比增长60%。
延伸服务:让康复之光照亮基层
“诊室太小,百姓太多。”李光深知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主动走出诊室,深入消防大队、大巴扎、村落开展科普与义诊,让康复服务触达基层角落。在喀什市消防大队,他讲解运动损伤预防与急救,为训练疲劳的消防员做手法治疗;在大巴扎,他搭起义诊台,测血压、评病情,用通俗语言普及颈肩腰腿痛预防知识;在色也克乡,他冒高温徒步进村,为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诊。
色也克乡阔纳巴扎村的托合提老人,因长期劳作患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盖肿如馒头,拄拐行走且舍不得花钱就医。李光蹲下身评估病情,用简易器械做手法治疗,教老人康复训练操,留下联系方式并送去药品与手册。半个月后,老人来电喜报:“腿不疼了,能自己走路了!” 截至目前,李光已开展基层科普30余场、惠及2000余人,义诊20余次、服务500余人,足迹遍布喀什多地。
泰岳情深:援疆精神扎根天山
“援疆是奉献,更是生命的馈赠。”谈及经历,李光满是深情,“能为边疆同胞健康出力,是我职业的荣耀。”一年多来,他用医术助患者康复,用真情赢民心,被亲切称为“山东来的好医生”“民族团结的好使者”。
如今,他播下的康复“种子”已生根发芽:培育的骨干支撑科室发展,制定的规范广泛推广,基层服务持续惠及百姓,他与边疆同胞的情谊如天山河水源远流长。“若有机会,我还想再来新疆。”李光的话语朴实坚定。他的援疆路,是专业守护健康的奉献路,更是真情联结民心的团结路,如天山雪松般扎根大地,守护生命尊严,书写着新时代医疗援疆者的担当。(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余璇 王诗意)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