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贯穿整个夏朝,有一股强大的势力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它就是昆吾氏。夏朝末期,昆吾被封为诸侯伯长,成为夏后制约商人的重要力量。夏桀因为囚禁商汤,与商人的关系破裂,昆吾氏主动出击征讨商汤,大有与商汤决出雌雄、争夺天下的雄心。
贯穿整个夏朝,有一股强大的势力长期被人们忽略了,它就是昆吾氏。夏朝末期,昆吾被封为诸侯伯长,成为夏后制约商人的重要力量。夏桀因为囚禁商汤,与商人的关系破裂,昆吾氏主动出击征讨商汤,大有与商汤决出雌雄、争夺天下的雄心。
昆吾氏有着如此强大的实力,为何一直默默无闻呢?
说出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昆吾就是上古时期的良渚,只是换了主人。
提起良渚,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仅仅在古城内的墓葬区,就出土了大量玉器,数量之多、雕琢之精美令世人震惊。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良渚文化已有万余年的悠久历史。良渚的兴盛时期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200年,经历了一千多年持续的兴旺发展时期,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文明中心。
同样的问题,良渚文化如此先进、如此悠久,为何在众多古籍文献中找不到相关记载呢?
不是没有记载,而是不叫良渚。良渚的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在古代叫昆山。自古以来,昆山的玉器就十分有名,它所发出的声音清脆、高亢、嘹亮,唐朝诗人李贺有一首诗名为《李凭箜篌引》,诗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然而,如此繁华的良渚为什么突然间灭亡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这时期发生了什么。一般认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出现在公元前2070年。这就意味着,在夏朝出现前,良渚就已经灭亡了,还要往前推一百三十年。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从夏朝的开创者大禹开始,一直到夏桀共有十七世,期间不管有王或无王,总计有四百七十一年,然而根据“天元甲子之术”进行推断,夏朝用岁应是四百九十年。
也就是说,之前的统计出现了二十年的差错。
在大禹之前是帝舜,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
帝舜之前是帝尧,在位时间更多是长达七十年。帝尧之前是帝挚,即位后仅仅九年就被废掉了。帝挚之前便是帝喾,在位时间也有六十三年。
然而,在夏朝之前,各诸侯国所采用的历法是不一样的,大禹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历法,《竹书纪年》这样记载:“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
“颁夏时于邦国”就是要求不同的诸侯国都使用夏历,这就说明之前不同的诸侯使用不同的历法,这就给后人统计带来很大困难,
尽管这些因素会造成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可以确定:良渚的灭亡就在帝喾即位期间。帝喾期间究竟发生什么事情,导致良渚的灭亡呢?
关于帝喾时期的历史,司马迁在《楚世家》记录这样的一件事:“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什么是共工氏作乱?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祝融战共工?这是上古时期一场持久的战争,从黄帝时期开始,一直到颛顼的两个孙子追杀共工氏来到南方荆楚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石家河遗址。
大家是否想过,这共工氏又是谁?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判断,能够与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较量的势力也只有良渚。综合众多古籍文献来看,祝融战共工是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为了对抗以黄帝为代表的华夏族,整个长江流域的共工氏联合起来,其中包括长江下游的良渚、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以及长江上游的三星堆这三股势力。
荆楚之地处于长江中游,祝融大军占据此地后,切断了良渚与三星堆之间的水路联系。在马车出现前的上古时期,货物长途运输只能依赖水路船运,祝融大军来到荆楚之地后,良渚人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带着积累多年的财富逃往巴蜀地区的三星堆,良渚古城遗址就在这个时候荒废的,与考古测定的时间刚好吻合。
良渚贵族为什么会选择逃往三星堆?因为他们所积累的财富是玉器,并非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适用,在某些地方可能与普通石头一样毫无价值。如果他们手中的玉器失去了价值,日后如何生存?
他们又是如何知道三星堆这个地方的呢?罪魁祸首就是夸父,这场大战就是他挑起的,他就是来自三星堆,请看《大荒北经》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三星堆的名称也是近代才出现的,居住在这里的古人将自己的家园称为成都。“成都载天”就是说成都这个地方承载上天的威信,或者说成都就是天神居住的地方。天神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府,因此巴蜀地区在古代又称为天府之国。上述这些问题我已在以前的文章中作讲述,若要详细了解请看相关文章。
祝融大军来到荆楚之地后,颛顼的两个孙子发生内讧,吴回在帝喾的帮助下杀死其兄长,导致南方出现持久混乱,史称九黎乱德。为了结束这种混乱状态,吴回与曾经的敌人联姻,《世本·帝系》就有这样的记载:“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
陆终是南方祝融吴回之子,他的妻子鬼方人氏,说明在当时,鬼方对这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就在荆楚这地的附近,能够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长江上游的巴蜀,也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出土大量象牙、玉器、还有海洋贝壳之类,这些东西非本地所产,说明三星堆与外界存在贸易关系。在马车出现前的上古时代,货物运输依赖船运。荆楚地区被吴回占据后,切断了三星堆对外贸易的唯一通道。
为了恢复长江水道的正常航运,三星堆人便与吴回合作,让陆终迎娶鬼方女嬇。当然,鬼方女嬇肯定不会是一个人来的,要想控制长江水道,需要熟悉当地环境的人,比如当年从石家河逃往三星堆的人,他们便以陪嫁的身份回来。
吴回与鬼方联姻,整个长江流域又重新归共工氏所控制,只是尧舜期间,共工氏这个名称逐渐消失了。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祝融战共工,共工氏战败后,留在北方的共工氏制造了帝喾的儿子契,成为商人。南方地区称为三苗之地,这是因为祝融,也就是颛顼的子孙后代,虽然占领了南方一些比较重要地区,却有形成强大的势力,相当于树木的幼苗。屈原的《离骚》,相信大家都比较了解吧?这首诗一开始便这样讲述自己的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
南方地区名义归属于祝融的势力范围,实际上,共工氏的残余势力相当强大,大禹要治水,于是共工氏便跳出来搞破坏,《海外北经》有这样的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在上述这则文献中,大禹与相柳交战的地点值得注意:昆仑之北!
现在人们对昆仑这个名称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中国的文字本身就带有很多信息,在早期文字中,“昆”字的形状是指众人一齐在阳光下劳作,“仑”字的形状就象四根木材撑起的房子。
昆仑就是传说中的昆仑之墟,又称为系昆之山,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系昆之山又简称为昆山,人口过于密集、人山人海、堆积如山。江苏省有个地方就叫昆山,如果想在这里找出一座高山,恐怕永远找不到。
良渚遗址紧邻昆山,大禹与相柳交战的地方就在良渚遗址的北边,而且大禹的父亲鲧也是死在这一带地方,请看《海内经》相关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羽郊是指羽山的荒野,羽山的大概位置就是今天的江苏东海县。尧舜时期,羽郊这一带地方名义上是祝融势力范围,实际上是由共工氏的残余势力所控制,很可能就是被大禹所杀的相柳。
这里的“帝”就是批帝尧,帝尧为何“令祝融杀鲧”?原因太复杂,可以是出于某种目的而编造的政治谣言。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帝尧即位后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九年后黜崇伯鲧。就在帝尧禅位前夕,鲧被祝融杀害了,是不是有人勾结外敌?有谁能够解释清楚呢?
大禹与共工氏残余势力的较量,不会仅仅是一两次战斗,尧舜时间就多次发生征讨三苗的战争,禹杀相柳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重要的战争,或者是一次取得辉煌战绩的战斗。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大禹率兵攻打三苗,双方打了一个月,从“苗民逆命”的记载来看,显然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肯定是因双方僵持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时候伯益便拜见大禹,讲了一番道理,最终决定退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退兵就是无功而返,按道理苗民会变得更嚣张,然而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七十天之后,苗民反而前来归顺,大家是否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呢?
只要对当时的情况有所了解,原因并不复杂,自从陆终娶了鬼方女嬇,颛顼的子孙与共工氏就成一家人。颛顼的子孙后代之所以无法在南方形成势力,原因就是共工氏残余势力的压制,这就好比大树底下寸草不生。
大禹征讨三苗就好比除去幼苗周围的杂草,给颛顼的子孙创造了机会,重新掌控长江中下游。良渚就在长江下游,从良渚的灭亡到昆吾的崛起,经历以下过程。
良渚的灭亡源于祝融战共工这场大战,由于共工氏战败,良渚贵族逃离,良渚便成为无主之地。由于祝融大军出现内讧,吴回杀死他的兄长,南方出现混乱。为了结束内乱,吴回与昔日敌人结盟,他的儿子陆续娶鬼方氏之妹为妻,鬼方势力向长江中下游渗透,良渚被共工氏余孽所控制。
共工氏余孽控制长江流域后,与北方再起争端,禹征三苗就是北方华夏与共工氏余孽之间的较量。禹杀相柳后,良渚周围再次出现了权力真空,陆终的长子樊趁机抢占这块地盘,昆山从此就变成了昆吾。樊与大禹都是颛顼的子孙后代,论辈分还是大禹的晚辈,自然是有心归顺。
大禹因治水成功,继承了帝位,九年后在会稽召开诸侯大会,诛杀防风氏。会稽就在良渚遗址南部附近,之前因颛顼的子孙后代曾经在这里扎根,所以叫苗山,会稽之名是因为大禹曾经在这里考核诸侯。
大禹诛杀防风氏后,昆吾氏在南方的地们得到进一步巩固。太康即位后六年,锡昆吾,命作伯。
帝芬即位后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帝廑即位后四年,昆吾氏迁于许,就是今天的许昌。
帝癸即位后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第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第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遂征顾。第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曾经的霸主从此便退出历史舞台。
昆吾氏战败后,夏桀逃往鸣条,商军追杀到鸣条。夏师战败,夏桀逃往三朡,商军便追杀到三朡,最终焦门擒获夏桀,放之于南巢。
来源:韬滔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