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不倒翁的殡葬业,在中国老龄社会竟集体亏损?风气该整治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13:40 1

摘要:殡葬堪称中国最冷门、最阴间也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它的就业率近乎100%,部分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早早预定。虽是专科,但其录取分数线连续四年超过本科线。根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达3.1亿,平均每天近3万人辞世,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殡葬堪称中国最冷门、最阴间也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它的就业率近乎100%,部分院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早早预定。虽是专科,但其录取分数线连续四年超过本科线。根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规模达3.1亿,平均每天近3万人辞世,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

但殡仪馆的收银机却貌似失灵了,根据中国殡葬龙头企业福寿园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整个上半年企业净亏损高达2.6亿。同时安贤园、万桐园等知名企业的总营收也出现了剧烈下滑。

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行业业绩却出现集体倒挂,前景看似光明的殡葬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业绩滑坡的根源又在哪里?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殡葬服务由民政部门的国有单位提供,关于遗体处理的一系列环节统一被国家管制,因此价格极为低廉。后来八九十年代推行市场化后,改革春风还是吹到了殡葬业,大量民营资本的入局悄然间改变了中国人处理人生最终大事的方式。

根据统计,我国殡葬企业数量现已多达28.06万家。单2024一年的新增数就高达6.43万家,同比暴涨17.13%。这28万家殡葬企业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福寿园。

1994年福寿园正式成立,并于2013年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内地殡葬第一股。上市后的十年内,福寿园年营收从6亿飙升到超26亿元,涨幅高达650.86%。它通过并购,将业务拓展到国内19个省份的40多座城市,业务板块涵盖公墓运营、殡仪服务、生命教育等等。利润率方面,福寿园2024年的毛利率为85.85%,仅次于92%的茅台。

殡葬企业们之所以能做到满园花开,实际上是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是中国老龄人口的加深,国家统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高达3.1亿,占比22%。在更早的2021年,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正式突破千万大关,为殡葬行业创造了巨量需求。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指引,2024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43亿。过去六年内,我国每年都会有1000多万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国家近些年大力宣讲火化政策,提倡革除陋习、文明办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逐渐认可了火化方式,目前中国遗体火化率已经达到66.4%以上。

最后就是消费力的增长,2015年中国殡葬市场总规模只有1695亿元,短短七年后这个数字就暴涨到3102亿。在殡葬市场一片繁荣的背景下,甚至有专家预计2026年中国殡葬市场规模会进一步增长到4114亿,创下新高。

令所有企业和专家都始料未及的是,2025年殡葬业迎来的不是繁荣的延续,而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下滑。国内殡葬龙头企业福寿园上半年收入总额下滑至6.11亿,跌幅高达44.5%,其中墓园业务收入几近腰斩。此外像福成股份的殡葬服务也下降14.91%,安贤园中国的收益则减少25%。

为何殡葬业的需求和收入出现罕见倒钩?这要从殡葬业务本身进行剖析。殡葬可分为殡仪、火化、墓地三大环节,其中殡仪火化是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唯一可供赚钱的大头只有墓地,国内墓地消费能占到殡葬费用的70%之多。

2013年福寿园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企业全年累计销售墓地7667个,收益5.2亿元,单个墓地均价为6.83万。2024年福寿园墓地销售数提升到1.2万个,累计收益15亿元,均价12.12万,涨幅接近一倍。而福寿园墓地价格上涨,实则尽是中国墓地行情的缩影。

2017年新华社专题报道了苏州墓地限购的相关新闻,文中提到苏州墓地价格涨幅超出十倍之多。2023年上海送盒元被曝0.6平米的墓地报价45.78万,折算平米单价高达76万,是汤臣一品的三倍。这一年有第三方平台统计了国内一线墓地的价格,北京的平均起售价是8.31万;上海9.99万;深圳6.41万;广州4.33万,比起房价不遑多让。

2021年昆明某处陵园推出了震惊国民的墓地按揭业务,最长贷款期限10年,最高可贷款20万,利率高达9%。消息一出全国皆惊,尽管这项堪称奇葩的政策,最终在各路媒体的口诛笔伐之下未能成功推行,但也揭露了国内墓地市场的疯狂乱象。

高墓价之所以能在市场盛行,主要是其稀缺性和情绪价值。公墓大体可分为农村和城市两类,而农村全是公益性公墓,要么价格极为低廉,要么面向特殊群体免费开放,基本不存在价格纠纷。现有矛盾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墓,城市公墓又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公益性由政府指导定价,经营性则由企业自主定价。

问题是全国多市内的公益性墓地,普遍性都是供不应求。比如北京万安公墓,北京全市每年死亡人数多达上万,但政府批下来的公墓面积只有一亩左右,划下来才百多个墓位,根本无法消化社会殡葬的庞大需求,民众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经营性墓地。

况且墓地作为人生的最终归宿,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亲人对亡者的情感。一位长沙殡葬从业者小李曾面对采访时说过:“殡葬是精神性服务,除了处理死者遗体外,更重要的是能方方面面顾及到死者家属的情绪。”

社会经济上行期,消费者愿意在殡葬服务中购买情绪价值,但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广大群众的消费行为开始变得更为慎重。毕竟在钱袋子和面子上的抉择,中国老百姓一般不会犯糊涂。当群众消费水平出现下降,有关于殡葬的一系列形势化最终也朝向一切从简了。

今年3月有新闻爆出,佛山一小区存在骨灰房装修,引发了恶劣的舆论反响。所谓骨灰房,就是业主为了放置亲人骨灰专门购置的房子。除了骨灰房外,部分企业还发挥想象推出了生态葬、土葬,并收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这一系列古怪离奇的故事背后,核心原因就是墓地太贵了,贵到令人望而却步。

当天价殡葬的问题被社会媒体屡次曝光,近年来国家也开始关注殡葬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并喊出了公益殡葬的口号,强调了殡葬服务存在的民生属性

去年上海大力推行海葬模式,全年一共护送了8万多名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为全国提供了海葬服务体系的范本。无锡也推出了《市区文明办丧和节地生态安葬减免奖补办法》,对采取海葬的居民可给予2000元的奖补。

除了这些外,从业者们还思考让殡葬行业走入数字化时代。通过云端纪念馆、直播追思等智慧化装置塑造全新服务。当高价墓地和行业盈利迸发出激烈矛盾,进一步折射出了国人在生死问题上的经济和伦理冲突。

这不只是群众的问题,更要求企业主动转型去改变现状,让殡葬真正回归到尊重生命的本质,而非资本盈利的狂欢。

信源

谷仓新国货研究院:一块墓地30万!殡葬行业,到底有多赚钱?

读懂财经:殡葬生意竟然下滑了

36氪:殡葬生意下滑了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