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朋友一起钓鱼,一起吟诗,撩起衣服,一起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白天在朗朗的天空下一起玩乐,一起在山林间放歌,晚上又并肩站在山峰举目眺远,放飞思绪。待到夕阳西下,百鸟归林之后,再一起回到屋里弹琴。琴声清亮,不沾一丝俗世中的尘埃与欲念。让明净和软的山风,缓缓地吹动着
投纶同咏,褰褐俱翔。
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夕玩望舒,入室鸣琴。
五弦清澈,南风披襟。
——(东晋)谢安《与王胡之诗》(节选)
好朋友一起钓鱼,一起吟诗,撩起衣服,一起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白天在朗朗的天空下一起玩乐,一起在山林间放歌,晚上又并肩站在山峰举目眺远,放飞思绪。待到夕阳西下,百鸟归林之后,再一起回到屋里弹琴。琴声清亮,不沾一丝俗世中的尘埃与欲念。让明净和软的山风,缓缓地吹动着我们的衣衫。
这安宁祥和又诗意的生活场景
就是这首《与王胡之诗》中所描述的内容
但是,想要诗意地生活
去哪里才能找到一个
美丽又幽旷的好地方呢?
天目山啊
巍峨峻秀的天目大山,山间云烟缭绕,神仙出入,绝对是人间佳境,最具诗意的栖所,所以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高士心生向往,谢安当然也十分向往。
谢安是谁?
谢安
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名士
要是根据这个简短的文字介绍,恐怕许多人对谢安还是没什么概念,最多只能说,哦,他是东晋的名人。但是呢,要是把与他谢安有关的诗文典故以及历史大事件说出来,很多人应该会恍然大悟,说,啊呀,原来就是他呀。
那就揭开与谢安有关的
几个标签
标签之一
《乌衣巷》
朱雀桥头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很多人能背诵吧。但是一定有人问,这首诗是唐朝人写的,与他晋朝的谢安又有什么关系?
这首诗说的是,六朝贵族所居住的乌衣巷中,朱雀桥头遍地野草野花,夕阳中,曾经华堂雕梁上的燕子,已经飞入百姓人家筑巢了。这是一首寄物怀感诗,感叹物移人换,再盛大的荣华,也会沧桑成海田。这里不深究诗意,重点要说的是,这其中的“王谢”。“王”是王家,就是大书圣王羲之家,而“谢”当然是谢家,那便是谢安家。
“王谢之家”,几乎成了豪门世家的代名词。琅琊王家,现在很多人或许只知道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励志故事,而不知道他的家族有多么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他伯父王导更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
而与琅琊王家不分仲伯的另一户家族,便是陈郡谢家。
谢安就出生在豪门望族谢家。
他的曾祖谢缵,是三国魏国的大将,他的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大儒,担任过博士祭酒、太子少傅等官职,父亲谢裒在东晋担任吏部尚书等要职。他谢安,投胎到谢家,算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
而这位谢公子,从小就天资过人,思维敏揵,十分喜欢读书学习。长大后,不仅相貌英俊,风度翩翩,更是多才多艺,据称善行书,通音乐。当然了,他、谢家与王家是世交,他谢安与王羲之从穿开裆裤就一起玩耍,是一起长大的铁哥们,一位成长为书圣,另一位的书法又能差到哪里去。至于音乐,那是富贵人家的必修课,精通也不奇怪。
但是呢,这位名家子弟,除了读书刻苦,才华卓越,最难得的是,他不像别的富贵佳公子那般清高孤傲,目无下尘,一股阳春白雪的作派。他谢公子,温和闲雅,礼貌待人,让和他接触的人,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寻常老百姓,都感觉如沐春风。
眼看,世家公子谢安成年了,一身才艺,一肚子学问,也该出山做官了吧,那么他谢安可以担任什么官场中的职务呢?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为,谢安适合当大官,甚至说他是担任宰相的人材。而朝廷,也给他抛出橄榄枝,要他加入官员队伍,为国效力。
可是这位谢公子呢,偏偏不想做官,只喜欢与和他一样的有识之士,探讨儒释道,谈论诸子百家。这也是晋朝文人相公中一个普遍的习惯,喜欢聚会,喜欢高谈阔论,历史上把他们的行为称作“清谈之风”。
对这“清谈之风”,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纸上谈兵,务虚不务实,更有人说清谈误事,清谈误国。就连谢安的好朋友王羲之,也不太赞成。
王羲之曾经与谢安登上冶城(今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一带)的城头,悠然地遐想,就好像一心想要做个世外高人。王羲之跟他说,夏朝的禹为君王操劳,手脚都结起了老茧,周文王为天下忙碌,到天黑了才能吃上饭,如今国家的周边那么多障碍,而你们虚谈一些没用的东西,让虚浮妨碍实际中的要务,只怕不是当今所合适的。而谢安说,秦国任用商鞅这样的务实人物,也不过经历了二代君主,国家就灭亡了,难道也是清谈导致了什么弊病吗?
王羲之一片好心,却被好朋友怼了一回,一定也挺郁闷的吧。
连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都不理解他,希望他出来做官,为国为民做点什么,这让谢安比谁都郁闷。为了躲开这些说客,让自己的耳根清静一点,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干脆进入名山大川中,躲藏起来。
谢安躲在了什么地方?
据史书记载,谢安就来到了临安,躲进了临安大山间的石洞中。
也就是,来到了天目山。
巍峨大山中,大树华盖,绿草繁花,足够遮挡世间的纷乱,以及蛇鼠的目光,给人一方洁净无瑕的空间。再说山中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山窟石洞,要是想做只不问世事的人中狡兔,算是找对地方了。
谢安来了。
想象一下,原本锦衣玉食的贵族公子,换成了粗衣粝食不说,还要缩着身子钻进山洞里,这也真够折腾的。要是让现在的人来评价,一定有人这样骂他:仗着你老谢家的家底丰厚是吧,好好的日子不过,你就作吧!
谢安才不管人家怎么看他呢,一个人坐在石洞里,还十分诗意地感叹说,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什么区别呀。
伯夷,商朝的皇裔,他和弟弟叔齐因为不肯吃周粟,也就是周朝的粮食,一起饿死在首阳山。谢志认为他的硬骨头,与伯夷叔齐有一拼了。
天目山未必是首阳山,谢安也不必饿死山中,但这山清静安宁的山中生活,一定给了他不一样的体验,丰富了他的生命,轻盈了他的想象,所以能够做出篇首《与王胡之诗》这样空灵优美的诗篇。
谢安在临安的石泂里,隐居了较长的时候,所以后人所说的谢傅东山,也就是天目山吧。
当然,也说谢傅东山是泛指的,比如说在浙江上虞,属于会稽山脉,而苏轼写有名篇《游东西岩》,文中明确标注,说东西岩就是谢安的东山,而东西岩在浙江丽水。所以说,东山一定代指谢安所隐居过的山,当然包括天目山。
谢安不想做官
只想做个天目洞中人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说他是名相呢?
这就是接下去要说的故事
↓↓↓
标签之二
东山再起
热衷于游山玩水和谈天说地的谢安,隐居在天目山中,眼看到了四十岁了。
要知道,谢安的前辈之人,比如曹魏宰相诸葛亮,初出茅庐时才二十几岁,四十岁已经是两朝元老了;谢安的后辈之人,比如说宋朝大学士苏轼,四十岁时已经自称老夫了,“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他谢安,同样四十岁,好像还是个浑噩不懂事的老小子。
其实谢安早年也做过官,但是上任才月余,他就辞职不干了。谢安是不是只想做个富贵闲人,漫不经心地过一辈子呢?或许他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就一直隐居山林,不肯出山,十分任性。
但是,随之而来的的事情,却由不得他谢安再放任下去了。
谢家出事了,朝中做官的亲人,相继去世。而后起之人,比如他的弟弟谢万,本来算是谢家的梁柱,但是因为指挥战事失利,被朝廷革职,还被贬为了庶人。如果他谢安再不出山,那么豪门谢家,眼看着就到了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了。
这时候,优秀后备人才,已经年届不惑的谢安,终于决定走出东山,再入仕途。
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谢安要走出石洞,离开天目山了,走上他不想去,却又不得不去的前路。
谢安东山再起之后,以他过人的智慧,丰厚的才学,以及宽容大度的行事风格,在仕途上一路顺风顺水,坐上了相位。并且因为谢安的力挽狂澜,使得晋朝的江山社稷得到了延续。
他挽的是什么狂澜呢?
往下看
↓↓↓
标签之三
淝水之战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前秦派兵攻打东晋,想把东晋给吞并了。两国兵将的交锋地,便在淝水。
这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前秦的最高将领叫苻坚。
东晋的总指挥,便是谢安。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领兵南下,他们出动的兵力,据说超过一百万。
而晋国的全部兵力,只有区区八万。
面对兵力超自己十倍都不止的强敌,东晋全国上下,包括国君孝武帝,肯定都是害怕极了,一个个成热锅上的蚂蚁,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可他谢安,身为抗敌总挥指,却显得若无其事,看上去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
难道,他谢安有神术?能招天兵天将帮助打仗?
他没能招到天兵,只是任命他的侄子谢玄为将帅。可是,谢玄才三十出头,这么年轻的将领,他能行吗?并且谢玄接下去招募的兵将,也和他自己一样,看上去都是些羽翼未丰的年轻人。
眼看,淝水之战开始了,前秦大军压境。东晋要以八万兵力抗击人家的百万大军,这不就是一个成语,以卵击石吗?
但是别忘了,东晋有谢安这位高智商的总指挥,还有谢玄这名千古能将。他们决定,趁前秦兵马还没有全面集合的时候,就以最强劲的兵将,主动出击,去攻打前秦的先锋部队。
结果呢,前秦先锋部队没来得及很好部署,就吃了败仗。
后面的部队一听,先锋部队都被打败了,这晋军实在太厉害。一下子,全军的阵脚大乱。而东晋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生龙活虎的部队往往从天而降,四面出击。以至于,前秦的兵将听到风吼鹤叫,见到草木一摆一摇,都以为是晋军杀到了,害怕得不行,从而就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两个成语。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七十多万,大败而回,东晋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淝水之战,也就成为了兵家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案例。
据说淝水决战的那天,总指挥谢安还在家里从容地与人下棋呢。别的人听到前方决战的消息,都吓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倒好,一边走棋还一边谈笑风生。待前方的战报传来,晋军胜利啦!屋里人一听,都开心地跑出门去奔走相告了。
而他谢安,这时候才站起身来。他也想走出门,却在门槛间一个趔趄,把木屐的齿都给折断了。这就是,历史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他谢安,看来也是故作镇定呢。
出生在晋国豪门谢家,为扭转家族命运东山再起,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可以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而最让这位人物,心有系牵,终生向往的,却不是爵位与权力,应该是山水,是自由,比如东山,比如天目山。
谢安在入仕做官以后,还来过天目山。当时他已经出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再来天目山,不仅为游赏,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来“展敬”(拜访致敬)昔日的好友竺法旷。
竺法旷大师,就是天目山佛教的开山老祖,如今在天目山上,还他供奉大师法像的开山老殿。谢安先前来天目藏身石洞时,就与竺法旷有过交集,僧俗朋友或谈经,或论道,或互致诗文,相互敬重对方的学识。谢安走上仕途之后,还是牵挂山中高人,也就把好友推荐给了国君孝武帝。孝武帝也是盼贤心切,希望有才能的人多多出山辅国,便下旨要把竺法旷请到京师来,以师尊的礼节来召见他。
但是,竺法旷的归隐心志无疑比谢安更加坚定,就算国君要亲自召见,他没有动心,没跟谢安走,留在山中继续他修业。据说法旷大师长居天目山,平日不仅念经颂佛,还以自己的医术,给当地穷苦的老百姓看病治疗,为此深受民间百姓的感激和爱戴。
谢安走了,又一次离开了天目山。
在朝廷,谢安可以说为晋国生死存亡,起到了定海神针般作用。但是,有句老话,叫功高震主。要知道,功劳太大的将帅朝臣,声望往往过高,朝中百官和民间百姓,都相信他,爱戴他。那么他要是想跺跺脚,江山社稷是不是就跟着倾斜了?就算他无意跺脚,也会有人觉得,受到他的威胁了。那么,受威胁的人因为忌惮,就会想办法来处置他。
谢安是个明白人,他有功却不贪权,于是在君主的打压行动还没有展开之前,他自己先站出来,提出交权辞职,归身田园。
卸下责任,一身轻松的谢安,一定很想回到美丽清幽天目山,重揽所有令他无比钟爱的山山水水,继续先前的诗酒人生。然而,他病了,病得很重。
心愿无数,老天却不假年呀。
太元十年(385年),也就是淝水之战过去两年后,谢安病逝。
之后,朝廷追赠谢安为太傅,谥号“文靖”,后来还被追封为庐陵郡公。
四十岁才出山的谢安,成为了一代名相,还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这“风流”,是他温雅的风姿,是他渊博的才识,还有他乐山乐水的性情吧。
天目有幸,临安有幸,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留下了谢安这位贤相高士的足迹。
不知道天目山中,当年供谢安藏身的石洞,是不是至今完好。
巍巍天目,是一座让谢太傅一生钟爱,魂梦牵系的神山。
“谢傅东山”词解
“谢傅东山”一般指的是谢安退隐东山的故事。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早年因厌倦官场斗争,选择隐居在会稽附近的东山,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后来,他因国家需要重新出山,成就了一番伟业,因此“东山”也成为了他隐逸与复出的象征。“谢傅东山”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隐逸与复出的精神。它提醒人们在低谷中保持希望,在宁静中积蓄力量,最终实现人生的再次崛起。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