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寻宝闹剧背后:为何总有人轻信“国安挖宝”的民间传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11:42 1

摘要:午夜时分,南方某公园保安室突然闯入几名身着迷彩服、背后印着"执勤"字样的不速之客。他们自称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要求立即"接管"公园。还没等值班保安反应过来,手机就被没收,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随后四辆汽车驶入园区,机器轰鸣声划破夜空——这场精心策划的"执法行

午夜时分,南方某公园保安室突然闯入几名身着迷彩服、背后印着"执勤"字样的不速之客。他们自称国家安全局工作人员,要求立即"接管"公园。还没等值班保安反应过来,手机就被没收,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随后四辆汽车驶入园区,机器轰鸣声划破夜空——这场精心策划的"执法行动",竟是为挖掘根本不存在的"宝藏"。

以张某为首的近20人团伙展现出令人震惊的组织性:统一着装的仿制制服、专业挖掘工具、分工明确的行动方案。他们完全控制公园保安后,对指定区域进行破坏性挖掘,导致地面坑洼、设施损毁,直至凌晨两点才悻悻离去。这种对公共秩序的粗暴践踏,暴露出张某等人对法律底线的极端漠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参与者中不乏受过教育的青壮年。他们为何会相信如此荒诞的"国安夜间挖宝"剧本?为何甘愿冒险参与明显违法的行动?这反映出部分人面对"快速致富"诱惑时,理性判断能力会瞬间崩塌。

类似"公园地下藏宝"的传说之所以能蛊惑人心,关键在于其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将历史碎片(如"民国时期富商埋金")、财富符号("价值数亿的文物")与神秘元素("只有特定人士知晓的位置")混合发酵。张某正是被这种量身定制的发财梦俘获,选择性地忽略三个基本常识——国安部门不负责考古发掘、国家宝藏不可能由民间私自处置、正规执法必有法律文书。

心理学研究显示,此类谣言能快速传播得益于双重机制:确认偏误使人只接受支持自己欲望的信息;从众效应则让参与者在群体中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近年曝光的"故宫地下金库""长城金砖"等骗局,都是同一套路的不同变体。

法律专家指出,张某团伙至少触犯三重罪名:招摇撞骗罪(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毁坏财物罪(造成公园设施损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组织多人违法)。参照此前李林假冒国安诈骗案中主犯获刑12年的判例,本案参与者将面临严厉惩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时必定出示印有警徽和金色"国安"字样的人民警察证,并严格遵循《国家安全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任何拒绝出示证件或无法说明执法依据的"工作人员",都可能是违法犯罪分子。

面对层出不穷的"藏宝传说",公众需掌握三项核心技能:核查信息源是否来自权威部门、交叉验证细节合理性(如政府部门不会夜间秘密挖宝)、了解正规举报渠道(12339热线及官网)。去年某地市民通过12339举报假冒国安人员获奖5000元的案例,证明国家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这起闹剧再次警示我们:贪婪会让人主动戴上蒙眼布,而法治意识缺失则会助长集体疯狂。当遇到"一夜暴富"的诱惑时,不妨多问一句:如果真有这等好事,凭什么会轮到我?

来源:商界名人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