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苏联解体后,这个巨大的联盟分裂成十五个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广袤的土地,乌克兰继承了苏联成熟的工业体系。而冷战结束后的北约并没有一样解散,反而主动借机计划将中东欧小国纳为新成员,开始启动扩展势力范围的行动。
01
自苏联解体后,这个巨大的联盟分裂成十五个国家,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广袤的土地,乌克兰继承了苏联成熟的工业体系。而冷战结束后的北约并没有一样解散,反而主动借机计划将中东欧小国纳为新成员,开始启动扩展势力范围的行动。
2005年,乌克兰开始加入“北约成员行动计划”的谈判,被俄罗斯认为是“生死攸关的问题”,俄乌关系开始走向冰点。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该协定被认为是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门槛”。3天后,数万名乌克兰人在反对党领导下走上基辅街头,抗议政府的这个决定。2014年2月,乌克兰基辅再次出现大规模游行示威,亚努科维奇无力控制局面,被迫下台,出走俄罗斯。至此,俄乌关系彻底恶化。
2021年,俄乌关系激化爆发,彻底倒向西方的乌克兰接连发布多项战略部署,推动多项与加入北约有关的活动。并且为了拉拢美国的援助,与美国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开展了多项军事演习。2021年末,俄乌边境开始小规模交火,俄乌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直播演讲,准备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次日,俄罗斯开展空袭与地面进攻,对乌克兰实施军事打击。至此,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讲话,宣布乌克兰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并全境进入战时状态,俄乌之间正式开展战争冲突。
2022年2月到9月之间,俄罗斯方面展开四条战线对乌克兰方面进行全面战争,通过派遣地面部队分四路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等枢纽城市实施纵深穿插奔袭,意图使用闪电战战术击垮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实现快速结束战争。
但事实并不像俄罗斯方面所想的那么美好,闪电战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俄罗斯接连攻克了好几座城市,但乌克兰方面顽强的抵抗意志也使得俄罗斯并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在未能击溃乌克兰军队并占领基辅的情况下,转入消耗战的俄军后勤补给压力陡增,并且来自背后控制区乌克兰游击队的游击战争也使得俄罗斯方面焦头烂额。
2022年9月初,乌克兰方面发动大规模反攻,双方进入了乌方反攻的第三阶段。
02
自展开反攻之后,乌军改变了战争策略,开始取消以正面强攻为主的正面战场,开始转向以炮战、无人机、电子战的方式,削弱俄罗斯方面的有生力量,继而最大限度的保存实力。
虽然在表态上,西方各国都是表态支持乌克兰的反攻,强烈谴责俄罗斯。并且一再希望乌克兰可以进行正面攻击,但乌军暂时没有更多的武力支持。西方承诺的坦克,到目前也只有60辆部署到位,其余的甚至都还在路上,这个数量远远不够抗衡俄罗斯强大的军事机器。也使得俄军的装甲力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也使得乌克兰在地面战斗中备受压制。
并且俄乌战场上,制空权仍牢牢的掌握在俄军手中,乌克兰方面的空军在装备和数量上均远远落后于俄罗斯。虽然美国方面已经同意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斗机,但是乌军方面没有现成的飞行员,需要进行体系的飞行培训之后才能驾驶战机。因此,乌克兰想要夺回制空权仍需要许多时间。
同时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乌克兰军队严重缺乏排雷工具,俄军布置的大面积雷区导致乌克兰方面在实现推进和机动化部队的目标变得异常困难,直接的进攻也会使得乌军损失惨重。
乌军参谋部还直言不讳的表示,6月的反攻可以说是“灾难性”的。经过北约军事训练的两个旅,在雷区损失了大量人员和装备。并且俄乌战场制空权的失去,也导致乌军缺乏空中火力的掩护,面对俄军后续的三道防线,也很难建立充分的优势。
因此,从最近的战场局势变化来看,乌军使用无人机参与战争的频率变的很高,显然是下定决心,将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为首要任务,为后续的战略目标做准备。
而2022年的卢甘斯战役则是一场出色的防守和反击战,俄军计划重新取得对该地区的控制,以实现他们的边缘政治目标。乌克兰军队则是在卢甘斯克战役中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利用死亡伪装和有限的资源实现了出色的蚕食战术。
乌军使用隐秘的战略,避免了直接决战,逐渐消耗敌人的战斗力,使得俄军经常性陷入被动状态,无法迅速取得顺利,从而落败。
03
现如今俄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处于上风,并且对于乌军仍进行着猛烈的进攻,但该战争并不是速战速绝的闪电战,俄军也面对着严重的问题,想要获得胜利也十分艰难。
自从乌军更换战略之后,俄罗斯方面的人员消耗显著加剧。毕竟乌军方面主要开始以无人机和火炮进行攻击,而俄军自从开启战争之后,受到了多个国家的封锁,在武器装备上受到显著影响。
战场上,俄罗斯的有生力量只有很小的几率才能够击中对方,而乌军方面受到美国的支持后,最不缺的就是武器装备。因此乌军可以确保自己一方的军队在不出现大规模伤亡的情况之下,与俄罗斯进行消耗战,可想而知这对于俄罗斯军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在兵力方面,俄罗斯也没有明显的压倒性优势。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俄罗斯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常备陆军仅仅只有28万人。俄乌战争爆发前夕,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中了19万陆军,加上了3到4万的乌东亲俄民兵。而乌克兰常备军并不逊色于俄罗斯,拥有将近21万人,民兵等准军事部队有将近10万人,此外还有90多万人的常规预备役。如此看来俄罗斯在兵力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
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多个军事目标采用了飞机、导弹和重炮的多重攻击,企图在第一时间一举歼灭乌克兰的海陆军和陆军指挥系统。但出乎俄罗斯意料的是,此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了乌克兰的顽强抵抗。而乌克兰的演员总统泽连斯基出人意料的给力,在基辅被四面包围之时,泽连斯基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逃跑,明知在落到俄罗斯手中将遭受非人待遇,他仍然选择坚守基辅。在战争期间还多次现身,鼓舞士气,也是基辅能成功守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毕竟在一开始,俄军并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俄罗斯高层一直认为这将是一场迅速的闪电战,但事实却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并且来自西方国家对于乌克兰的支持也使得俄罗斯在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展开了更严厉的制裁,另一方面,对乌克兰进行源源不断的提供武器、情报和后勤补给。通过西方的情报支持,乌克兰还甚至成功斩首了俄罗斯军队的多位将军,沉重打击了俄罗斯军队的士气。
同时还有将近2万人的西方志愿军直接进入乌克兰,与乌克兰军队并肩作战。
而这一切都将是压到俄罗斯身上的负担。
04
从历史上看,俄乌战争的走向,也是有迹可循的。
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地处于东欧平原,单从地理因素就决定了,在这里的战争一直都是大进大退的。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常常都是一场战争的失败就是大败退,而一次的胜利就是大反攻。
而俄乌冲突虽不及以往的大战,但但从历史趋势上来看,两者攻守异形的趋势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如今两者的战争僵持状态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从拿破仑时期远征俄国的失败到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多次战争,都说明了此种趋势。二战期间,在苏联站稳脚跟之后,从列宁格勒保卫战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僵持之后,才出现重大的战争转机。如今,俄乌两方也算是重现了当时的局面了。
总体来看,一旦俄罗斯这个进攻方久攻不下,那基本的结局就是失败。而乌克兰作为防守方,有着守家卫国的执念,它正在打一场属于自己的“卫国战争”。但俄军并没有为了土地而不惜一切的信念。
如今,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那么信念上的差距,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现在地理上的进退,不是那么的重要,从历史上看,前线的僵局一旦被打破,那么离战争结束也就不远了。
况且双方在军事力量和国际政治力量上的比拼,才是重中之重。乌克兰在军事力量上虽然不存在优势,但西方的援助会逐渐落实;而在外交方面,乌克兰也赢得了西方世界广泛的同情与支持,这也是被西方封锁和制裁的俄罗斯所没有的。长此以往,这些都会成为俄罗斯的劣势。
从此来看,历史经验也在告诉乌克兰,俄军的下一场失利,可能就是乌克兰吹起反攻号角的时候,也是它一溃千里的大败。
信源:
中国新闻网:俄乌战火延烧三年,今年将迎“大结局”?专家详解
澎湃:俄乌战火延烧第三冬:突袭、拉锯和反攻,双方都缺人了
来源:海大富富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