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青春的赛道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5届毕业生黄心怡,以“创新为笔、坚守为墨”,将专业、实践与理想融为一体,获评上外年度人物(2025年仅5位)。
在青春的赛道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5届毕业生黄心怡,以“创新为笔、坚守为墨”,将专业、实践与理想融为一体,获评上外年度人物(2025年仅5位)。
她用“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校园里当之无愧的“成长标杆”,毕业后选择留校就职于西方语系,延续育人初心。
黄心怡,本硕均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
黄心怡始终将教育学视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她的平均绩点保持在3.99,连续三年位列年级第一。在上外求学期间,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深耕教育学领域,不仅多次斩获各级学业奖学金,更凭借优异表现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用成绩单书写着“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
黄心怡所获部分奖项
在科研工作中,她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将教育学理论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她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青年创新实践人才的培育路径研究”课题,成功申报厅局级课题并获“重点课题”结项。
教育需要理想,人类社会也总是通过理想而向更美好的未来前进。“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黄心怡心中不是口号,而是真实的行动指南。
黄心怡与支教学生合影
作为上外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她远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开启一年支教生涯,累计服务时长超800课时,并在支教学年的7次月度考试中均位列同层次第一,她的能力获得了服务地项目办、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
黄心怡获支教地报道
除了支教,黄心怡在学生工作中同样是“顶梁柱”。本科期间任校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她带领团队完成超50场校内外大型活动宣传,推送总阅读量突破100万,单篇最高达2万+。制作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视频更被“共青团中央”转载,播放量超10万。
在文化传播领域,黄心怡同样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出于对中国传统非遗的热爱,她参与创立全国首个高校多语种非遗外宣平台“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并提出“记·译·传”的金字塔文化传播模型,最终获得“互联网+”国赛铜奖与“挑战杯”市赛特等奖,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第十八届“挑战杯”市赛颁奖仪式
迄今为止,团队已获40余万元创业资助,制作50余部非遗多语种纪录片与线上课程。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多所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料,还登陆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及共青团中央对外账号,境内外播放超百万。
她还带动600余中外非遗爱好者组建志愿团队,编撰多语种非遗百科与译名册,上线IPShanghai平台,覆盖14类非遗、8个语种。团队斩获2021年上海“银鸽奖”最佳出版奖,事迹获新华社等报道,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遗保护中心认可。
从西部课堂的三尺讲台,到非遗传播的国际舞台,再到留校任教的全新岗位,黄心怡始终相信:青春的意义,在于将个人热爱与国家需求同频,在于用坚守与创新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
未来的黄心怡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以新的身份在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上外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