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鱼龙镇严格按照区委“3+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和2025年农业重点工作任务,广泛宣传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政策,有效利用粪肥还田、测土配方等科技手段,同时积极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调用马铃薯、地膜和肥料等生产物资,全力以赴推进春耕生产工作。
三月的武都大地,春意正浓,春耕的号角已然吹响。在武都区鱼龙镇,广袤的田野间一片繁忙,农户们抢抓农时,忙着播种土豆和红芪,为新一年的丰收播下希望的种子。
今年以来,鱼龙镇严格按照区委“3+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和2025年农业重点工作任务,广泛宣传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等政策,有效利用粪肥还田、测土配方等科技手段,同时积极协调农业农村部门调用马铃薯、地膜和肥料等生产物资,全力以赴推进春耕生产工作。
“翻土深一寸,秋收多一担!”走进鱼龙镇卯家庄村,只见农户们忙碌地穿梭在田间,打垄、播种、施肥、覆膜,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鱼龙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成为土豆茁壮成长的摇篮。近年来,鱼龙镇大力推行科学种植方法,组织农业技术培训,让农民们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从优质种薯的选择到精准施肥、合理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和智慧。
“我们鱼龙镇海拔高,土豆种的早了的话有霜冻,所以现在才大量的播种土豆。政府免费给我们提供了洋芋籽、地膜、肥料,趁着这几天天气好,赶一个礼拜左右把土豆全部种完,希望下半年有个好收成。”卯家庄村村民杨谢林说。
与此同时,鱼龙镇的红芪种植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高低错落的田地里,随处可见村民种植药材的身影,翻地、放苗、培土……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最近天气好,正好是栽红芪的好时候。红芪一年的产量高,价钱好,自从开始种红芪,我们的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仓头山村村民刘小花乐呵呵地说道。
武都区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红芪作为当地的特色中药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显著的药用价值闻名遐迩。近年来,鱼龙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红芪种植规模,目前已建成多个中药材基地。
土豆和红芪的种植不仅为鱼龙镇的农户们带来了增收的希望,也为武都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片土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我们计划种植马铃薯2.3万亩,目前已种植1.5万亩;中药材计划种植2.1万亩,目前已种植8700多亩。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有利时机,抓紧种植,后期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与当地超市、市场、外地企业和合作社对接,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工作,真正使农业见效、农民增收。”鱼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辉说。
来源:陇南武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