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一个机器人行业里意想不到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朱啸虎,就是那个曾经押中滴滴、饿了么、ofo的投资人,公开宣布密集出售机器人公司股份,全面撤离具身智能赛道。
1、2025年3月,一个机器人行业里意想不到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朱啸虎,就是那个曾经押中滴滴、饿了么、ofo的投资人,公开宣布密集出售机器人公司股份,全面撤离具身智能赛道。
2、说实话,我看到这消息也很震惊。你想想看,风口正劲、资本热潮、媒体狂欢,所有人都在喊这是AI人形机器人大爆发的前夜。但他却选择退出。
3、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紧接着有机器人公司CEO直接在朋友圈点名怒怼:“你不配持有宇树股份!”
4、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俩到底谁说的对?
5、我始终相信技术的力量,也尊重每一位为未来奔跑的创业者。今天,不煽风,也不灭火,只想把当下机器人行业中的热与冷、希望与隐忧,一起讲清楚。
6、还记得几年前吗?要做出一个能自主行走、跳跃、平衡的机器人,需要整整一支跨学科团队,几个月甚至几年打磨。而如今,随着AI大模型、仿真平台、强化学习工具链的进化,这些“高难度动作”已经变成了“模板式实现”。
7、说白了,你现在可以在开源平台上调个模型、导入现成环境,再加几个调参技巧,一只机器人就能“翻筋斗”,甚至打拳、倒立、踢腿。
8、听起来很厉害对吧?确实。但你有没有想过,正因如此,这些“能翻跟头”的机器人,不再意味着真正的系统能力。
9、这是技术普惠的成果,也是一种“判别模糊”的开端。投资人看不出团队能力深浅,用户误以为产品已高度成熟,媒体以为每个demo都代表一项突破。
10、视觉冲击盖住了系统复杂度,这一切让人兴奋,也让人迷茫。技术降门槛是大势所趋,但判断标准不能同步下滑。
11、一个好看的机器人视频,比十页BP更容易打动人。这是今天社交传播逻辑带来的后果。
12、媒体变得更感性,传播变得更即时,评判标准变得更短期。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叙事方式变了。
13、你有没有注意到,谁能做出视频,谁就像掌握了行业话语权;谁不发声,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进展”;demo变成了“义务动作”,哪怕内功未成,也得先上场跳一段。
14、坦白讲,我看到很多创业团队的首要KPI,不是性能提升,而是“月更视频”、“周上榜”。
15、视觉冲击是必要的,但它无法代替结构突破。一个行业如果从“比技术”转变成“比表演”,风险就开始积累。
16、回顾过去半年,你一定也看到了,机器人频繁登上大众视野:春晚舞台,机器人和演员同台共舞;各大商场,机器人在中庭打拳引围观;公司发布会,机器人“走红毯”,甚至握手寒暄。
17、但老实说,这些场合中,“炫技”远大于“实用”。这就像在iPhone诞生前,所有智能手机的宣传点是“滑盖”“旋转”“变形”,功能炫酷,却缺乏刚需。
18、机器人行业也面临这个挑战。好看,不等于好卖;演示,不等于落地。
19、技术演出之后,必须进入场景,才能撑起真实的商业价值。否则就会陷入一个困境:越来越多资金进入,项目估值越抬越高,但没人能给出真正的营收模型。
20、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场景是工业搬运、巡检、安保、科研教育平台、零售引导等。但每一个都面临不同挑战。
21、工业搬运方面,机器人的成本、可靠性与效率还难以替代成熟AGV。零售陪护领域缺乏用户粘性,无法变现复购。教育科研虽然能卖设备,但只能当成平台,不是“通用产品”。目前的状态是:“试点很多,闭环很少”。
22、这不是创业者的问题,而是行业阶段尚未成熟。所有的行业都需要经历“找到第一个确定性场景”的阶段。
23、电商是“图书先行”,新能源车是“B端先突破”,短视频是“UGC先试爆点”。人形机器人也一样,真正的拐点一定是那个“用得起、用得稳、用得久”的场景跑通了。
24、你可能觉得创业者在“装”,在“演”,在“骗融资”。但我告诉你,如果你真去和他们聊,会发现他们比谁都清醒。
25、他们知道技术壁垒、知道系统挑战、知道商业落地的不确定性。他们每天要同时面对投资人问“你们什么时候能营收”,媒体问“你们什么时候能产品化”,员工问“你们什么时候能发工资”。
26、他们背后没有保护伞,前面没有脚印,他们只能咬牙冲。有个创业者告诉我:“我们今天讲故事,不是想吹牛,是为了留在赛道上等那个机会。”理解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完美,而是因为他们很难。
27、“在分歧时进入,在共识时退出。”这是朱啸虎一直坚持的投资哲学。当所有人都在进入机器人赛道时,他选择了离开。从他的角度看,当市场形成共识,资金蜂拥而入时,正是价值高估、泡沫开始形成的时刻。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何在风口最热时选择清仓离场。
28、技术是慢变量,资本是快变量。技术靠实验、试错、长期积累;资本靠回报、规模、周期压缩。当资本试图用“快钱逻辑”来推动“慢产业节奏”,就会形成撕裂感。
29、于是我们看到,创业公司三个月出原型,六个月连融三轮,一年要去IPO敲钟……这种节奏,已经不是“加速”,而是“失速”。
30、真正改变行业的节点,从来都很安静。不是在发布会,不是在朋友圈,而是在某个实验室某次部署后,客户说:“这个机器人不错,我愿意再买5台。”那一刻,商业模型成立,闭环形成,行业起飞。
31、未来不属于热闹,而属于沉默的坚持。这不是唱衰,而是提醒:在热情之外,更需要冷静;在信仰之外,更需要理性。让我们为那些坚持在慢坡上跑步的创业者,点个赞。
来源:刘润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