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90后孙女,大学毕业参军,入伍4年后,干得怎么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6 09:32 1

摘要:说起焦裕禄,很多中年人都会立马点头:“好干部!”但真让你说说,他到底做了啥?可能还有人愣住。其实,他留下的那些故事,像老墙上的痕迹,没细看还真容易忽略。焦家的那些后代,跟咱老百姓一样,日子也有坎坷,也有温情。一说到“焦裕禄精神”,有人会觉得离自己太远,但仔细琢

说起焦裕禄,很多中年人都会立马点头:“好干部!”但真让你说说,他到底做了啥?可能还有人愣住。其实,他留下的那些故事,像老墙上的痕迹,没细看还真容易忽略。焦家的那些后代,跟咱老百姓一样,日子也有坎坷,也有温情。一说到“焦裕禄精神”,有人会觉得离自己太远,但仔细琢磨,里面那股劲儿,还真有点像咱家里那种老一辈过日子的骨头——咬牙、踏实、谁也不靠。

焦裕禄在世的时候,没那么多“头衔”和“荣誉”的光环。他办公室里常年挂着一幅破旧地图,干活时喜欢摸摸桌边的泡桐树,总说:“这棵树能挡风。”他身后的妻子徐俊雅,是真正把“苦日子”吃到了家。三十多岁,带着六个孩子,家里米缸总是半空。人都说“烈士遗孤有组织关照”,可徐俊雅硬是不打任何“亲属牌”。村口那条路,大家都知道她家拮据,但很少有人看到她跑去求援。有人悄悄递来白面,她一口回绝,只要能挺住,就一直咬牙撑。

六个孩子都是在泡桐树下长大的。不止饿,冬天冷得都打颤,但说起家风,个个认准一点——爷爷有骨气,咱也不能给脸上抹黑。家里有个规矩,餐桌上剩饭必须有人吃完,连个粮食都不能浪费。这些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家里没有怨气,那种自然流淌的“劲头”,除了心酸,还带点骄傲。

后来到了90年代,故事变了。焦裕禄的孙女焦力,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但很“有谱”的家庭。邻居都知道,焦家的孩子穿衣服没啥讲究,书包破点没人挑剔。焦力小时候,奶奶喜欢领着她走去对门的纪念馆,一遍遍讲爷爷的事迹。不是为了炫耀,只是怕孩子忘了家里人的脾气和底色。泡桐树林里,她爸带她一边玩一边指着树说:“你爷爷的手种下的。”那时候,泡桐没啥特别,就是晒太阳踩踏的。后来大伙才发现,焦家的几个孩子经常学习到很晚,谁也不喊累。

焦力读书那阵子,家里并没给她定太多的规矩。没让她必须考名校,也没要求必须学哪门专业。可每当学校里有义务活动或劳动课,班主任总能发现,焦力不是头一个举手,就是默默跑去最后收拾。很多同学只知道她家孩子多、家境一般,不会联想到她的爷爷。“全国学习榜样”听起来挺遥远,可她一点都不端架子。

2009年高考,焦力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进贵州大学,专业选的是财务管理。有一年,班里宿舍还讨论,说财务管理以后就业好,当个会计,日子很清闲。可谁都没猜到,这姑娘心里早有主意。

到了2013年,家里出了大事。焦力的父亲焦保钢,是公安系统里的老民警。每天除了查案还是查案,连饭都没准点吃过。那年一次追捕行动,他连轴转好几天,最后在现场倒下了,脑溢血。整个单位都震动了,局里不少民警流泪,说他是“不惜命的老实人”。这事对焦力打击太大。她发现,原来爸爸和爷爷一样,都是那种把自己放在后头的人。她在日记里写:“不能光当焦家的孩子,还得做个精神的继承者。”

那阵子,部队提早开放了招聘报名。焦力没多犹豫,拉着妈妈签了报名表。班里几个死党瞪大眼:“你学财管的,去部队不是掉价吗?”可她说干就干,脑子里只梳理了爷爷说的那个老理——“去艰苦的地方磨练”。焦力的志气,不是嘴上说说。在部队,她主动要求去最累的54集团军,当通信兵。别以为通信兵是“敲键盘”,其实爬电线杆、跑长跑、记号码,全是硬活。

焦力腿上有个老伤,小时候摔坏过膝盖,连跳绳都得盯着。第一次跑3000米,硬撑下来,暴汗一身,结果分数垫底。那天她坐在塑胶跑道一角,发呆很久。旁边的新兵也劝她,要不缓缓再来。但她没认输——爷爷三十多年前在风口沙岗种泡桐,难的事只会让人更坚定。练体能,她干脆加码训练,别人一次,她来两次,而且用男兵标准要求自己。结果三个月后,3000米跑她跑进了第一名,还摸索出自己记电话号码的小窍门,分段记忆、联想,一套一套的。这些都是焦家的习惯——不会的东西,咬碎了也要啃下来。

渐渐地,班长和带兵干部都认她硬气。焦力在女兵里第一个获得上机值班资格,大家看她越来越“来劲”,心里也服气了不少。2014年,河南这边高校征兵宣传时,还邀请她去做形象大使。她在演讲台上,也没摆明星架子。讲的就是家风、爷爷怎么带着农民治沙,有几个听众还掉了泪。她自己私下说,部队才是“锻炼自己的炉子”。

部队这些年,焦力渐渐觉得,自己身上背的不是“血脉”那么简单。她瞄上了考军校,准备了好久,第一次只差了六分,落榜了。家里人都安慰,说这成绩不错,改考公务员也行。但她认死理,一头包住了:哪怕再难也得再冲刺一次。第二年,拼了命复习,一个月下了几百道题,最后考了第一,被提档成为那一届唯一录取的女大学生。说实话,这种劲头像极了爷爷种树的那个劲。

成了军官后,焦力自发捐献,帮班里有经济困难的同事。有次宿舍里箱子堆着好多洗衣液,女孩们都纳闷,大伙以为她在开网店。后来才知道,是帮一个老班长的孩子,在网上卖东西筹医药费。她还经常跑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没谁要求也没谁赞助,纯粹是“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2017年,部队抽调她进香港女子仪仗队,全家都为她骄傲,但这活儿也不是好干的。仪仗队要形象、动作标准,每天训练枪械和队列,一不小心就掉队,她头几周就被单独叫出来批评。军官队长私下跟她说:“焦裕禄的孙女怎么了?你只管做好自己。”她这才像卸下心头重包袱,一改沮丧,投入到训练中,连学习军容都下了苦功。慢慢地,仪仗队里没人再觉得她是“官二代”,大家更在乎她的成绩和态度。

后来她成了排长,日子忙碌,肩膀上的责任也不轻。有一阵,家里有亲戚说:“你们家要是早些年在外头开公司,不至于吃这么苦。”可她跟妈妈说了一句:“咱不是为了挣钱过日子,都是为了让自己硬气。”

说到最后,其实焦家的故事也没什么神秘的。没有大富大贵,但那种咬牙坚持、不愿服输的狠劲,一直在各个角落延续下来。焦力如今在军内很受尊重,她对那棵泡桐树仍然很有感情。有人问她,“你怕长辈的光环压到自己吗?”她只笑了笑:“爷爷没留钱,但留了个值得骄傲的家风。”

这样的家底,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很多人不肯承认。我们偶尔忌惮时代变化,怕理想被现实“磨没了”,但或许在每个慢慢长大的孩子心里,都能找到一些焦家的影子。前面多少不易,后面能不能一直坚持,谁也说不准。你说,这算不算是我们平常人家的一种“幸运”?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