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2025丨饶慧瑛教授团队在肝脏疾病领域“多点开花”,成果超亮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5:43 2

摘要: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饶慧瑛教授团队两项研究喜获“APASL 2025青年研究者奖”,此外团队还有3项研究入选口头汇报及3项研究进行壁报交流,内容涉及肝硬化、肝性脑病、MA

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举行。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饶慧瑛教授团队两项研究喜获“APASL 2025青年研究者奖”,此外团队还有3项研究入选口头汇报及3项研究进行壁报交流,内容涉及肝硬化、肝性脑病、MAFLD、肝癌以及丙型肝炎等肝病领域。《国际肝病》深度追踪,为广大同道传递中国肝病之声。

APASL 2025青年研究者奖

研究一

基于CT影像的体成分评分(BCOS)在肝硬化全因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大会编号:YI0038)

通讯作者:黄睿

汇报者:魏廷洋,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2022级本科生

研究背景

肝硬化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成为重要健康负担。传统肝硬化预后评估主要依赖Child-Pugh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忽略了被近年研究证实与肝硬化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的基于CT的体成分变化,如肌少症、肌肉脂肪变性等。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CT影像的体成分评分(BCOS),并评估其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全因及肝病相关死亡风险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69例肝硬化患者,通过第三腰椎(L3)水平的CT扫描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骨骼肌密度(SMD)、内脏脂肪组织面积(VATA)和皮下脂肪组织面积(SATA)等8个参数,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整合出三个主成分(PC1-3),构建综合体成分评分(BCOS)。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为肝病相关死亡率(包括感染、门静脉高压、肿瘤等)。采用竞争风险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预测因素,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不同评分组患者的生存率。

研究结果

在中位随访1557天内,33.7%的患者死亡,其中83.4%死于肝病相关因素。BCOS能够有效预测全因死亡(HR=1.01,95%CI:1.00-1.02,P=0.006),并在生存分层中优于传统MELD评分(log-rank PP=0.012),也可预测肝病相关死亡(HR=1.15,P=0.040)。生存分析显示,BCOS评分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评分组(P

研究结论

基于CT影像构建的BCOS评分可精准预测肝硬化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并优于MELD评分的分层能力。BCOS的应用有助于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为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新的工具。

研究二

基于CT影像组学与临床病理联合模型预测肝癌根治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大会编号:YI0019)

报告人:廖敏君

研究背景

根治性切除后肝细胞癌(HCC)的术后复发率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复发监测方法。在这项研究中,从对比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ECT)图像提取并量化亚视觉特征并联合临床病理特征,构建了用于肝癌术后早期复发的无创、联合预测模型。

研究方法

436例HCC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采用半自动分割方法勾勒CECT图像的病灶区域,采用LASSO方法提取与早期复发有关的重要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特征。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新型影像组学-临床病理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效能。最后评价HCC患者FAM83D、RECQL4等基因表达水平与影像组学特征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基于20个与早期复发相关的CECT特征建立了影像组学特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微血管侵袭(MVI)状态、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与淋巴细胞比值(GLR)和影像组学特征为HCC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用于构建HCC 2年无复发生存期(RFS)的预测模型。该影像组学和临床联合模型对2年RFS的预测能力较好,AUC值为0.744;校准曲线和DCA曲线均提示该模型良好的预测潜力。根据HCC患者的模型评分将其分为低、中、高危组,组间2年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甲胎蛋白水平≤20ng/ml的临床亚组中,不同复发风险亚组的2年RFS也具有统计差异性。此外,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影像组学特征与BCAT1和CENPA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研究结论

基于量化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HCC术后早期复发,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仍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口头报告

研究一

肝性脑病动态风险评估:一种新型网络方法(大会编号:OP0053)

报告人:王子兴

研究背景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早期风险识别和筛查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然而,肝性脑病具有复杂的病因和诱因,单一的测试难以提供对肝性脑病发生风险的准确判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工具,用于肝性脑病的动态风险监测,同时可用于优化筛查工作的时机。

研究方法

团队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获取了3487例肝硬化患者的980项血液检测数据,重点关注能够提示肝性脑病风险的生物标志。对候选检测项目进行了严格选择:临床实用性(每位患者平均进行三项检测)、专家共识(获得三位资深肝病专家的共识)、预测相关性(通过随机森林变量重要性排名进行评估)、风险方向明确(检测结果升高或降低与≥20%的肝性脑病发生风险相关)、信息独立性。最终选择了9项检测,并将其与3项人口学因素、4项共病因素和8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一同整合进一个贝叶斯网络模型。该网络基于专家修正的连接关系构建,并使用两个队列(样本量分别为2789和698)进行训练和验证。

研究结果

该网络对风险路径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包括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之间的进展关系。网络随新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动态更新对肝性脑病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首次检测和末次检测阶段,网络预测肝性脑病发病风险的准确度为0.926和0.962,均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首次0.670,末次0.707)等其它评估方法。该网络还可辅助制定肝性脑病筛查的最佳时机。

研究结论

该网络支持在肝硬化患者中动态评估肝性脑病风险,有助于通过及时识别和干预肝性脑病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研究二

北京市某综合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筛查现状分析(大会编号:OP0378)

报告人:张润玲

研究背景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健康的威胁。为实现此目标,各国制定消除计划。中国通过政策制定和直接作用抗病毒疗法应用,显著改善HCV管理,但微消除仍需要更加可靠的当前HCV疾病负担及诊疗相关数据的支持。据WHO报告,2022年中国丙肝感染患者约400万,累积诊断率45%,累积治疗率12%。估计有130万人死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传染病的第二致命杀手。近年来新报告的丙型肝炎病例呈稳步增长趋势。从2002至-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丙肝总病例数不到300万例,至少仍有70%以上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尚未被发现。因此我们离WHO 提出的2030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扩大筛查和治疗。多项研究表明在医疗机构中筛查丙型肝炎具有成本效益和效率。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2023年北京三甲医院丙型肝炎患者的数据,以确定三甲医院抗-HCV筛查的关键人群,为丙肝筛查策略和消除工作提供政策参考。

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2017-2023年631424例接受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检测的患者数据。采用雅培公司i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抗-HCV检测,罗氏公司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 96荧光定量PCR仪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测序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

研究结果

丙肝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7年的1.62%降到2023年的1.01%。总阳性率为1.36%(8 574/631 424),核酸检测率为59.24%(5 079/8 574),核酸阳性率为34.28%(1 741/5 079)。抗-HCV阳性患者主要来自来自肝病科(12.17%),其次是肝胆外科(3.03%)、急诊内科(1.68%)、心血管内科(1.24%)和眼科门诊(1.23%)。≥40岁组抗-HCV阳性率显著高于P=0.000)。60~69和80 ~ 99岁抗-HCV阳性率最高(均为1.88%),50-59岁(27.08%)HCV RNA阳性率最高。男性HCV RNA的阳性率(36.45%)显著高于女性的阳性率(32.63%)(χ2=8.066,P

研究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抗-HCV筛查的关键人群,即:(1)40岁以上,尤其是50-69岁的男性患者;(2)肝病科、肝胆外科、急诊内科、心血管内科及眼科患者。

研究三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浓度之比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的关系(大会编号:OP0138)

报告人:邱子萱

研究背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疾病进展的结局常伴随肝纤维化、肝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等,并且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识别能够预测MAFLD发生率及其发病后的死亡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RAR与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旨在阐明其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来自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 III)的数据,分析了RAR与美国10504名非机构化民众中MAFLD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通过逻辑回归分析,我们评估了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白蛋白浓度之比(RA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率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未经调整的逻辑回归模型显示,RAR的较高四分位数与MAFLD的发病风险显著正相关(趋势PP值分别为0.006、

关于全因死亡率,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较高的RAR指数显著与MAFLD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相关。第二、第三和第四四分位数的风险比(HR)分别为1.07、1.15和1.84,即使在调整了其他混杂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显著。此外,为了探讨将RAR指数作为连续变量与MAFLD患者全因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我们采用了限制立方样条分析。结果表明,当RAR值达到3.90时,HR达到了1.61的峰值(整体PP

图1. RAR与MAFLD发病率的关系

图2. 调整协变量(年龄、性别、种族和体力活动)后的RAR与MAFLD发病率的关系

图3. 调整协变量(年龄、性别、种族和体力活动)后的RAR与MAFLD的全因死亡率关系

图4. 调整协变量(BMI ≥ 25、贫困收入比、最高教育水平、酒精消费、糖尿病和高血压)后的RAR与MAFLD的全因死亡率关系

图5. RAR与MAFLD全因死亡率的非线性关系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RAR可能作为MAFL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与MAFLD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正相关。这些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壁报交流

研究一

肝性脑病与肝硬化并发症网络:队列研究见解(大会编号:PP0903)

报告人:王子兴

研究背景

肝硬化患者常常经历多种并发症,并发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在肝硬化患者管理中的意义仍有待深入的分析。

研究方法

一项来自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队列研究纳入了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之间就诊的3,487名肝硬化患者。患者基线年龄在18至85岁之间,通过组织病理或影像学(CT、MRI、超声)结合实验室特征诊断为肝硬化。记录了2024年4月前发生的胃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细胞癌、腹膜炎、肝性脑病、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败血症等肝硬化相关并发症情况。对并发症的发生谱、时序关系以及发生风险的先验/后验概率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共2215名患者(63.5%)经历了至少一种并发症:胃食管静脉曲张(每千人年发生率:602.5)、腹水(555.5)、肝细胞癌(177.9)、腹膜炎(136.3)、肝性脑病(135.6)、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53.8)、肝肾综合征(41.2)和败血症(11.9)。44.1%的患者出现了两种或更多并发症,肝性脑病位于肝硬化相关并发症重叠最密集的区域。具体来说,在398名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其与胃食管静脉曲张(91.2%)和腹水(89.2%)的重叠最多,其次是腹膜炎(37.2%)、肝细胞癌(21.9%)、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5.8%)、肝肾综合征(14.1%)和败血症(5.0%)。这些并发症并非同时出现,虽然肝性脑病通常发生于其他并发症之后,但与其它并发症存在级联关系。具体来说,腹水、腹膜炎、胃食管静脉曲张和败血症的出现与后续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相反,肝性脑病的发生显著提高了肝细胞癌之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研究结论

该项队列研究揭示了肝硬化相关并发症之间的相互影响,突显了肝性脑病在肝硬化并发症网络中的重要位置。这些发现对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风险的动态管理具有启示。

研究二

基于代谢网络的C型肝性脑病识别模型:一项初步研究(大会编号:PP1187)

报告人:王子兴

研究背景

肝硬化相关肝性脑病(C型肝性脑病)的复杂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C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特征,识别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初步评估其在肝硬化患者中识别肝性脑病的价值。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22例肝硬化患者(11例伴肝性脑病,11例不伴肝性脑病),分析了5大类106种血清代谢物(29种胆汁酸、23种脂肪酸、11种短链脂肪酸、21种神经递质和22种氨基酸)。通过混合质控和异常值检测确保数据质量。对代谢物进行组内、组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通过热图可视化相关性。使用弹性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代谢标志物筛选。建立3种机器学习模型(RF、SVM、OPLS-DA)用于肝性脑病识别,并通过交叉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进行评估。此外,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索与肝性脑病相关的潜在机制。

研究结果

五类代谢物在组内和组间存在高度关联,由代谢关联网络进一步展示并验证了这种复杂的网络特征。火山图鉴定出1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进一步通过弹性网络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5种代谢标志物,包括牛磺胆酰甘氨酰牛磺酸(TCDCA)、山嵛酸(C22:0)、γ-氨基丁酸(GABA)、香草扁桃酸(VMA)和脯氨酸(Proline)。双向聚类图进一步揭示了伴或不伴肝性脑病患者之间的代谢差异。基于这些代谢标志物的随机森林模型在分类性能上优于SVM和OPLS-DA模型。进一步,结合代谢标志物的随机森林模型分类性能显著高于仅基于临床变量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功能富集分析确定了多个可能与肝性脑病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和功能模块。此外,网络分析揭示了三条可能与HE相关的通路:NOTCH信号通路、5-HT及其受体通路以及肉毒毒素通路。

研究结论

通过代谢组学分析,研究初步揭示了有无肝性脑病患者之间的代谢差异。所选的代谢物在通过适当的机器学习方法整合后具有显著且稳健的分类价值。代谢组学可能在深化对C型肝性脑病的理解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还观察到多种与肝性脑病相关的代谢通路中代谢物的富集。这些发现需要进一步验证,以期为改善临床决策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方法学支持。

研究三

7个microRNA组合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性能(大会编号:PP1196)

报告人:孔祥沙

研究背景

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证实,miRNA7(miR-122、miR-192、miR-21、miR-223、miR-26a、miR-27a和miR-801)在HCC诊断中的表现优于传统血清学标志物。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评估miRNA7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诊断性能,进一步验证其在HCC诊断及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期间,就诊于肝病科及肝胆外科的患者。纳入分析的共计137例,其中63例为HCC确诊或复发,74例为非HCC或无残留病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miRNA7、AFP及DCP在HCC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研究结果

在收集的179例患者中,79例(44%)miRNA7检测结果呈阳性。最终符合数据分析要求的共计137例。miRNA7的HCC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和99%,明显优于AFP(50%和78%)及DCP(61%和81%)。miRNA7的AUC值为0.86,显著高于AFP(AUC=0.64)和DCP(AUC=0.71)。

值得注意的是,在AFP阴性的患者中,miRNA7的灵敏度仍达70%,AUC为0.84,展现出优异的诊断性能。此外,本研究展示了两个典型的临床病例,进一步验证了miRNA7在疗效评估及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再次展示了miRNA7在HCC精准诊疗中的卓越表现。与AFP、DCP相比,miRNA7展现出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值,尤其有助于AFP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这一突破性的分子标志物有效提升了早期HCC的检出率,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可靠的辅助诊断工具,为肝癌全程管理带来了新契机。

作者简介

饶慧瑛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与肝病中心副主任

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

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脂肪肝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丙型肝炎学组副组长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肝病科副主任医师。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多次受邀在AASLD、EASL、APASL等学术年会进行口头或壁报交流。获2023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9年欧洲肝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2项,参与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全球/全国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担任Gut中文版青年编委及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BMJ Open、Quality of Life Research、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等SCI期刊审稿专家。参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获北京大学级教育教学奖励3项。

王子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导。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肝病研究中的统计学与人工智能方法,聚焦于疾病筛查和随访中的动态预测和动态决策。中国自动化协会智能健康与生物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预防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医疗机构控烟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在Gut、Nature Communications、Bulleti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等杂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重点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技新星等项目。作为编委参编科学出版社十三五、十四五等教材6部,2部获北京市奖。

孔祥沙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主任技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肝病基础医学与实验诊断协助组成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北大核心期刊5篇。多次受邀在AASLD、APASL等学术年会进行口头或壁报交流。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医学交叉研究种子基金等多项研究;参与10余项全国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

张润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主管技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硕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主管技师。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擅长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廖敏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3级科研型博士研究生

邱子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