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丘作为殷商之源,构建“殷商之源文化图谱”需立足历史纵深与现代转化,形成“考古实证+文化阐释+活态传承+产业应用”的立体格局,助力商丘殷商之源文化建设,提升商丘在河南殷商文化城市群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原创网商社科网商社科2025年02月11日 08:24河南
商丘作为殷商之源,构建“殷商之源文化图谱”需立足历史纵深与现代转化,形成“考古实证+文化阐释+活态传承+产业应用”的立体格局,助力商丘殷商之源文化建设,提升商丘在河南殷商文化城市群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一、文化图谱核心内容架构
(一)时空坐标体系
地理层:建立商丘全域殷商遗址数字沙盘,标注已发现的42处商文化遗址(如宋国故城、阏伯台),叠加卫星遥感发现的潜在遗址分布。
时间轴:构建“先商-早商-晚商”时间链条,关联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关联遗址的年代序列。
关系图谱:先商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做关系图谱,涉及要素包括人物成长、成就、影响等,事件背景、过程、影响、时间、地点等。以上要素做成链状关系图谱。
(二)文化要素数据库
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整理青铜器(如商丘博物馆藏兽面纹鼎)、甲骨文(商丘清凉山出土占卜甲骨碎片)、建筑遗迹(夯土城墙技术)等实物证据,同时建立文物数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国家级非遗“火神祭祀”(源于阏伯)、芒砀山汉傩舞等现存民俗,将非遗与节气农事、现代展演结合,开发MR祭祀场景体验系统,研究建立《诗经·商颂》与商丘的关联性及传承性系统。
人物谱系:建立商族始祖谱系(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成汤),关联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
(三)文明特征标识
1.中国最早商业文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始祖阏伯观星授时,其六世孙王亥在这里伏牛造车、以物易物,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之先河。这里是商部族的起源地,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朝最早的建都地,一城阅尽五千年。
2.观星测历发源地:火神台建筑缘起于远古时代,五帝之一帝喾之子阏伯始封于商丘,其担任“火正”期间,用观星来定农时,来指导百姓耕种劳作。阏伯台天文观测遗址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距今已经有4500多年的历史,对研究中国天文发展史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3.青铜礼器制度源头:商丘处于夏商时期重要文化辐射范围内,很可能受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制度的影响发展自身青铜文化,且距离中原较近,具备青铜文化传播的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记载显示,商丘地区在商族早期发展中可能已经有了青铜礼器制度的雏形。商丘作为商族重要活动区域,在当时礼仪文化传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为青铜礼器形成和发展提供文化土壤。
4.汉字成熟关键阶段:仓颉遗迹在商丘的存在,表明商丘在汉字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着特殊地位,是汉字从早期符号向成熟文字演变的重要见证区域之一。甲骨文作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具备仓颉造字法的特征,而商丘与仓颉的渊源,暗示了商丘在汉字造字法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汉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商丘作为商人的根基之地,在汉字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是汉字从早期萌芽到成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5.城邦国家治理雏形:商丘永城王庄遗址出土的石圭、玉钺等具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彰显出史前中原地区王权的初步形态。说明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已存在一定的等级秩序和权力象征,可能有了初步的治理体系。考古发现宋国故城存在不同时期的城址相互叠压,形成典型的“城摞城”现象。从西周的宋国开始,历经多个朝代沿用和建设,这表明商丘长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存在,有着较为稳定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反映出城邦国家治理中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雏形。
6.祖先崇拜体系形成:燧皇陵、火神台、微子祠等历史遗迹与建筑体现了对先人的崇拜与纪念,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商宋传承、《左传•襄公九年》中祭祀记载,火神台庙会传统、姓氏文化也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崇拜。
二、实施路径与关键技术
(一)考古学支撑计划
一是在商丘区域内与商有关的遗址及周边辐射区,启动“商丘商代都邑遗址群考古工程”,运用探地雷达、三维建模技术对潜在宫城区进行无损探测。
二是对出土人骨开展古DNA检测(参考复旦大学团队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方法),建立殷商文化基因库,追溯先商族群迁徙路线。
(二)数字孪生系统建设
开发建设“殷商之源元宇宙平台”。一是场景还原。基于考古数据重建商丘“亳都”三维模型(参考殷墟数字化项目精度达0.1mm)。二是交互体验。设计甲骨占卜虚拟仪式,用户可通过AI解读“虚拟甲骨”裂纹含义。三是区块链存证。开发建立文创确权交易平台,将文物数字资产上链,发行殷商文化NFT数字藏品。
(三)活态传承创新
一是营造文化空间。在商丘古城植入“殷商十二时辰”体验动线,设置晨钟(模拟宫廷报时)、日中市集(复原贝币交易场景)、暮鼓(再现祭祀仪式)。打造“玄鸟生商”主题水幕秀,结合《山海经》神话元素开发沉浸式演艺。
二是开发教育产品。编撰《殷商文化密码》中小学研学课程,配套青铜器铸造、甲骨文书刻体验工具包。与腾讯合作开发“甲骨文王者荣耀”皮肤,通过游戏传播商文化符号。
三、产业化应用方向
(一)文旅融合工程
一是构建“殷商文化探源”主题旅游带。贯彻落实殷商之源文化建设精神,串联商丘古城→阏伯台→华商广场→宋国故城遗址,设计“重走商族迁徙路”徒步线路。二是开发高端文化体验产品。复原“六艺”研学体系,开发青铜纹样数字时装秀,打造沉浸式“商王夜宴”文化IP,复原商代青铜器宴饮器具,邀请考古学家现场讲解礼制。三是推出“商宴”。弘扬殷商时期伊尹药食同源饮食文化理念,研究商丘独特风格的“殷商之源”饮食文化元素的“商宴”,打造城市美食会客厅空间。
(二)城市品牌赋能
创建“全球殷商文化之都”IP。一是举办国际殷商文化论坛,发布《世界商文明发展指数》。二是设计城市视觉系统。将青铜器饕餮纹、甲骨文字形融入路灯、井盖等城市家具。三是培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殷商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入3D打印青铜文创、数字甲骨文设计等科创企业,培育数字文博文创产业集群。
(三)学术研究突破
设立“殷商之源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攻关三大课题: 一是先商文化聚落形态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二是商族起源的分子人类学证据链构建。三是殷商礼制对东亚文明圈的影响路径。
四、实施建议
(一)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联合郑州、安阳、洛阳、鹤壁组建“殷商文化走廊联盟”,构建“考古中国”商丘基地,实现考古资源共享与旅游线路整合。
(二)创新资金筹措模式。发行殷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专项地方债,探索“文物保护补偿权交易”新型金融工具,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文化补偿机制。
(三)培育数字文化人才。与美院、美协等机构合作设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中心”,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通过构建“实证可考、叙事生动、体验沉浸、产业闭环”“四位一体”文化图谱,商丘有望重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关键节点地位,形成“北有殷墟、南有三星堆、中有商丘”的文化地理新格局。
(作者系商丘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殷商文化调研组,调研组成员:陈星 陈月梅 宋雪涛 熊加豹 谷利君 张文哲)
策划:陈星 陈月梅
审核:陈月梅
主编:谷雨
指导:商丘市委宣传部
【网商社科简介】
网商社科是由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主管,商丘市社科联主办的集“学习性、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创新性、引领性”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平台致力于社科专家围绕商丘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咨政建言,致力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依托“互联网+大社科”思维,打造具有商丘特色、商丘风格、商丘气派的“商丘宣传思想文化以及新型智库网上品牌”。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