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
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
74岁的老艺术家宋春丽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以饱满的激情,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在情境对话《如你所愿》中,表达出了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心声——“哥,我想你啊!今日中国如您所愿,今日中国捍卫正义、守卫和平!”
宋春丽的表演,再一次感染了电视机前无数观众。
说到宋春丽,我们的眼前,会立刻浮现出许多经典的“荧幕母亲”形象来——
《九香》中的九香,一位默默承受苦难,又敢于自我牺牲的“地母”式母亲,为了孩子,她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那个“饥饿舔碗”的镜头,将那种深沉的、近乎本能的母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泪崩。
《巡回检察组》中的胡雪娥,一位为了儿子,同样可以什么都“豁得出去”的母亲。但她表面上的撒泼、闹事、蛮不讲理,其内核动机却仍是极致的“母爱”。
《人世间》中的金月姬,一位身居高位的母亲,看似威严冷漠,但实际上所有的行为,都充满人生智慧,给了女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烟火人家》中的乔海云,她用沉稳、内敛且富有知性美的演绎,真实还原了一位饱经风霜并在家中一言九鼎的母亲形象。
宋春丽的表演,“一人千面”,她所塑造的荧幕母亲,都拥有独特的身份、性格和灵魂。她善于用细节传递情感,习惯精准的用直击人心。
所以,无论是苦难“地母”,还是知识女性,也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市井妇人,她都能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多层面刻画,将不同的母亲形象,呈现到观众面前,并承载起时代的重量和人性的深度。
但众所周知的是,宋春丽其实没有自己的孩子。
那她是如何走进每一个人物的内心,去塑造好每一个“母亲”形象的呢?
这要归功于她有一个好妈妈,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家庭妇女,却通过言传身教,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了一名以诠释“伟大母爱”而震撼人心的表演艺术家。
宋春丽的母亲,名叫李真。
她没上过学,所以一个字也不认识。
而且她的身世,很是凄苦,也很传奇。
宋春丽后来很想将母亲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但这个心愿未能完成。
不过她却用表演的方式,将母亲的悲喜,全都呈现到了荧幕之上。
宋春丽的母亲李真,原本是殷实人家的孩子,家境富裕。但后来不幸家道中落,她因此饱受人间磨难。
李真长大后在富人家当过佣人,捡过破烂,要过饭,还被日本人抓进过监狱。
她最大的遗憾就是目不识丁,不能像其他知识女性那样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她特别希望自己的一双儿女,都能够成为有出息的人,报效国家。
由此可见,李真是个非常要强的女子。
宋春丽和母亲李真
而这一点,在她的女儿宋春丽身上,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
1951年2月17日,宋春丽出生于河北冀县。
她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则是家庭妇女。她的上面,还有个哥哥,比她大两岁。
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很穷。虽然宋春丽的父亲有一份37块5的工资,但他们家的日子,也依然过得捉襟见肘。
可就算扳着手指过日子,李真也希望全家人,都能体体面面的。
她有一双巧手,非常能干,能将别人穿坏了准备扔掉的衣服,拿过来,改一改,便能立刻焕然一新。
在宋春丽的记忆里,尽管她和哥哥小的时候总穿带补丁的衣服,可永远都被洗得干干净净。并且母亲还会对那些旧衣服进行再加工,要么补朵花,要么绣条鱼,总之像变戏法一样,总能使那些衣服变得“价值不菲”起来。
因为家境不富裕,所以李真从小就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要懂得节俭和独立。
宋春丽记得,每年快到开学的时候,母亲都会先把一双儿女的学费、书本费等给分出来,放一边,然后再用其他的钱,来安排接下来的生活。
在宋春丽的记忆里,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的身体就不大好,老是生病,起不来床。可是这时,她还是会吩咐两个孩子,如何和面、如何烧水、如何贴饼子。最初这些事情都由宋春丽的哥哥来做,后来哥哥上了小学,就由宋春丽来完成。那时,她才不过五六岁的样子。
所以1994年,宋春丽接到长影厂导演孙沙的邀请,在电影《九香》中出演女主角九香时,孙沙准备安排个老师教宋春丽如何贴饼子,结果宋春丽说,这些活,她都会。
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将“九香”这个角色塑造得真实感人,并助她夺得了第一座金鸡奖影后的奖杯,这其中有一大半的功劳,都归功于母亲从小的教导。
虽然小的时候日子过得艰苦,但宋春丽的母亲李真,却会想尽办法让女儿获得一些意外的惊喜。
比如她会将别人家扔掉不要的沙发布,拆下来,洗吧洗吧,然后给女儿做一件墨绿色的新衣服。
再比如在女儿马上要进小学的时候,她又会将家里积攒的紫红色条绒收拾出来,给女儿缝一个新书包,还别出心裁地在上面绣出一个小兔子,旁边绣上“春丽”两个字。因为宋春丽出生在兔年。
宋春丽童年照
这些都让宋春丽的童年充满欢乐。不仅养成了她活泼开朗的个性,也让母亲那勤劳能干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她的脑海之中。这为她在日后塑造“母亲”形象,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而母亲最让宋春丽难忘和佩服的,还是她的奉献精神。
当时很多人都羡慕李真生下了一儿一女,好事成双。但李真却并没有把两个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而是觉得他们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李真和一双儿女
在宋春丽13岁、她哥哥15岁那年,李真就“硬”着心肠,毅然决然地将两个还未长大的孩子,交给了国家。一个去了广州军区,一个去了宁夏建设兵团。从此一南一北,好多年都不能见上孩子一面,可李真就算再思念孩子,也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宋春丽说,我的母亲,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女强人”。
她当时的决定,可能很多母亲,都难以做到。
宋春丽很小就跟随父母到了北京生活。但她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算很好。她为此感到苦恼,可母亲对她说,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没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只要你肯用功,就什么事都能干好。
这话让宋春丽记了一辈子,成了她的座右铭,也让她变得更加倔强和坚韧。
宋春丽和同学们
宋春丽那时根本没想过自己长大后会成为演员。
但幸运女神似乎总会格外关照这个爱笑的女孩。
在她即将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差点被北京战友文工团招去当舞蹈演员了。
1963年9月,宋春丽考入了北京女十三中,这时,正好又碰上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前来学校北京招收舞蹈演员,作为主考官的郭华平老师,又一眼就相中了身材比例特别好的宋春丽。于是年仅13岁的她,就穿上军装,成了令同学格外羡慕的小文艺兵。
而几乎与此同时,她的哥哥也也接到了前往宁夏建设兵团的通知。
宋春丽不太想离开家,可是母亲却说“该着我闺女就吃这碗饭,去吧,到了部队上,好好干”。
就这样,宋春丽懵里懵懂地,就踏上了从艺的道路。
直到长大后,宋春丽和哥哥才终于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决定。要是没有母亲当时的“硬心肠”,那么她和哥哥就没有机会通过生活的磨练来提高和锻炼自己,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份母爱,是何等的崇高?
从此,在宋春丽的心里,记住了母亲所说的那句话,无论做什么,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干出成绩。
因此,到了部队,无论是参加训练,还是排练节目,她全都“力争上游”。
由于她表现出色,所以她很快又被广州军区话剧团选中,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并在20岁那年,光荣入党。
在做话剧演员期间,她曾将母亲接到广州住过一段时间。但那段日子,她特别忙碌,又是下连队演出,又是参加新节目的排练,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跟母亲交流。这个时候,母亲就默默地陪伴在她的身边,把该做的事,就全都做了。
后来,因为父亲生病,母亲需要赶回北京。当宋春丽将母亲送上火车,回到家,看到家里被母亲收拾得整整齐齐,焕然一新,她的眼泪,“哗”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所以,在电视剧《烟火人家》中,宋春丽出演的乔海云,与三个女儿之间的互动,多少真实生动有感染力。是因为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她总能想起自己的母亲。
她说,我年纪越大,就越像我的母亲,连举手投足,都像。在戏里的很多下意识动作,都是母亲的翻版。
但她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未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母亲”。
可其实她原本是有怀过孩子的。
但为了事业发展,或者说是为了能调回北京,她却无缘与这个孩子见面。
事情要从70年代末开始说起。
1978年2月,27岁的宋春丽,和33岁的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指挥孙维熙组成了家庭。
但当时宋春丽的工作单位还在广州,所以她特别想调回北京,和丈夫团聚。
正好这时她接到了长影厂常甄华的邀请,在电影《苦难的心》中出演了护士小乔一角。
这是宋春丽首次“触电”,她在镜头前的表现还很青涩,但却开启了自己的银幕之旅。
1979年,八一厂筹拍电影《奸细》,又邀请宋春丽在片中饰演女主角杜知雯,并且答应她如果能演好这个角色,就有机会调入八一厂。
这令宋春丽兴奋无比。
可就在这时,她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
电影《奸细》剧照
《奸细》要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去拍摄外景,这对一名孕妇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所以八一厂委婉地向宋春丽提出了换演员的想法。这几乎也就意味着宋春丽将因此而失去调入八一厂的良机。
在艰难的选择中,宋春丽和丈夫孙维熙进行商议,最终两人痛苦地决定,先暂时不要这个孩子,等将一切安顿好之后,再要孩子也不迟。
那天孙维熙骑着自行车,载着宋春丽到医院去做手术,宋春丽的心里悲伤极了。母亲却安慰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最终,宋春丽出色地完成了电影《奸细》中的表演任务,并如愿调入了八一厂。
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从此她就被上天夺去了生育孩子的权利。
她后来又怀过几次孩子,可不幸都没有留住。
所幸丈夫孙维熙对她依然疼爱,并全心全意支持她的演艺事业。为了让宋春丽将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影视角色的塑造中,孙维熙几乎将家里的大小事宜全都承包了下来。
所以宋春丽才说,我事业的成功,另一半的功劳,属于我的丈夫。
宋春丽调入八一厂后,很快便在镜头前找到了如鱼得水的感觉。据倪萍回忆,。她1980年被八一厂《女兵》剧组选中,出演女主角周忆严的时候,根本找不到表演状态,一味只会在镜头前摆造型。可几乎同时出道的宋春丽,却很懂得如何沉浸到角色的内心,去刻画人物的喜怒哀乐,其表演是那么真实自然。
在宋春丽的努力下,她陆续在《天山行》、《张铁匠的罗曼史》、《姐姐》、《家庭琐事录》等多部影片中出演了角色,展现了她的表演天赋。
但她真正走红,却是在出演了电视剧《便衣警察》之后。
可是由她所扮演的角色严君,最初定下的演员,却并不是她,而是她的同学王薇。
是的,1985年,宋春丽经八一厂的推荐,进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干修班进行深造,与唐国强、郭凯敏、赵娜、赵静、肖雄、姜黎黎、王薇等成为同班同学。
1986年,宋春丽正在长影厂拍戏,这时遇到《便衣警察》剧组的副导演,说请她找自己的同学王薇出演严君,可当时王薇又在忙碌别的事情,无法抽身,于是那位副导演就说,干脆,别找了,你来演吧。
宋春丽是抱着帮忙的态度,接下了严君这个角色。但她同样付出了诸多心血,却没想到这部剧播出后,反响会那么大,不仅刘欢演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不胫而走,而且就连她和胡亚捷、谭小燕等出演该剧的演员,也全都一夜走红。
成为一线明星的宋春丽就更加忙碌了,更没有太多时间回家了。对此,她的父亲对她有意见,可母亲却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女儿既然想在事业上干出成绩来,那么咱就应该全力支持她。
1984年,宋春丽跟随电影《姐姐》剧组到大西北拍摄外景的时候,她的父亲因病去世了。可为了不让她分心,母亲硬是将消息,给压了下来。直到一个多月后她拍完所有镜头,回到家中,才得知了真相,哭成了一个泪人儿。
电影《姐姐》剧照
父亲走后,她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亲情的珍贵,所以将母亲接到家中尽孝。
在母亲面前,她觉得自己无论多大年纪,都像是没长大的孩子。
可在荧幕上,她却成了如假包换的“中国第一妈”。
无论是《九香》中的九香,还是《下辈子还做母子》中的赵丽云,也无论是《浮华背后》中的杜欣平,还是《家变》中的秦纾娟,她都能凭借真挚的演绎,使得每个“母亲”形象,呈现出巨大的能量。
我们翻看宋春丽的演出履历,就会发现,她从1985年到2008年这20几年的时间,她算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熟面孔之一,几乎每年都有好几部作品呈现到我们的面前。但无论工作有多忙,只要拍完戏,她就会立刻回家,回到妈妈的身边,才会安心。
但令宋春丽难以接受的是,2008年的一天,她的妈妈李真,还是安静地走了,活到了91岁。
宋春丽父母合影
很多人都对宋春丽说,老太太是喜寿,已经很幸福了。可宋春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她说,我只要一想起这事来,心里就揪着疼。
再后来,虽然宋春丽也仍然在继续拍戏,可她发现自己的心,却像空了一块。而且她在表演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重现母亲在生前的时候,爱做的动作和表情。
她在回放自己的表演片段时,十分惊诧,因为她在那些剧里的表现,真的越来越像她的母亲李真了。
宋春丽演完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后,接到了许多粉丝和网友发给她的消息,说她的表演,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宋春丽说,果然天下母亲的样子,都是一样的。
但她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没能给母亲添一个外孙或外孙女。而她自己,尽管在戏里演过几十次“母亲”,可在生活里,她却没有体会到做“母亲”的乐趣。
对于这一点,她的丈夫孙维熙从未对她有过责怪。然而她知道,丈夫的心里肯定也有失落,就跟她自己的感受一样。
所以在她61岁那年,经过好友邓婕的介绍,她和孙维熙通过合法程序收养了一个女孩,并视如己出。如今这女孩已经长到了13岁,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宋春丽的母亲李真,通过言传身教,让宋春丽懂得了“母亲”两个字的真正含义,也让她在艺术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是的,也许我们的母亲,全都那么平凡,不为人所知。但她们的言语,却奠定了我们判断善恶的标准,她们的行动则无声地雕刻着我们生命的姿态——那种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对待他人时的善意,皆是她们身影的延长。
当宋春丽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她就更加明白了这一点。
如今我们在《正义必胜》中所看到的她,显然更加自信,也更加从容。她从母亲身上所获得的能量,都将传递到女儿身上——在顺境中不失谦卑,在逆境中保有尊严,那是所有的母亲,给予孩子的最珍贵的馈赠,就像接纳一切的大地,又像拥抱未来的星空。
来源:DJ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