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西高速交警一支队四大队民警在执勤时,发现一名男子正骑着电动自行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近日,山西高速交警一支队四大队民警在执勤时,发现一名男子正骑着电动自行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身旁车辆飞速穿行,电动自行车速度缓慢,形成严重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民警立即上前将其拦停。
询问过程中,民警发现该男子无法正常交流,迅速判断其为聋哑人士,沟通障碍成为处理此事的主要难题。
民警通过耐心手势沟通和手机打字的方式,向男子说明电动自行车驶入高速公路的极端危险性。
为确保安全,民警驾驶警车在前方开道护航,将该男子及电动自行车安全护送离开高速公路。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聋哑男子骑电动车闯高速的惊险场景,因交警的“无声执法” 化险为夷。
这场特殊的处置,既彰显了执法的刚性底线,更流淌着人文关怀的温度—— 民警没有因沟通障碍简化流程,而是用手势引导、手机打字搭建 “对话桥梁”,在释法教育后开道护送,让规则约束与包容关怀并行不悖。
事件背后,更需关注特殊群体的交通认知盲区。
电动自行车闯高速的隐患,折射出部分群体对交通法规的不熟悉,也提醒相关部门:交通安全宣传不能“一刀切”,需针对聋哑人等特殊群体推出手语教学、图文手册等适配方式,从源头减少违规风险。
交通执法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简单的惩戒,而是守护每一个人的安全。
这场“无声” 互动,恰是执法者践行 “人民至上” 的生动注脚。
唯有将刚性规则与柔性关怀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关注特殊群体出行需求,才能织密道路安全防护网,让每一次出行都兼具规范与温暖。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