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转山记,在海拔 5630 米处遇见——真实的自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9:12 1

摘要:当越野车驶过阿里中线最后一段碎石路,远处雪山群中那座呈金字塔状的山峰突然刺破云层 —— 冈仁波齐,这座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共同奉为神山的圣峰,正以静默的姿态迎接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转山者。

当越野车驶过阿里中线最后一段碎石路,远处雪山群中那座呈金字塔状的山峰突然刺破云层 —— 冈仁波齐,这座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共同奉为神山的圣峰,正以静默的姿态迎接着我这个远道而来的转山者。

彼时我深知,接下来的五十多公里的徒步,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疼痛也最清醒的一段旅程。

转山的起点是海拔 4600 米的塔钦村,凌晨五点的村子还浸在酥油灯的微光里,就已有穿着藏袍的老人拄着木杖走向转经道。我跟着一对藏族同胞出发,刚开始的路是平缓的碎石路,玛尼堆上的经幡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远处的冈仁波齐始终在云层中若隐若现。

出发前向导反复叮嘱:“转山不是旅游,要慢慢走,像敬神一样敬自己的呼吸。”

可初遇神山的兴奋让我忍不住加快脚步,没走两公里,太阳穴就开始突突地跳,高反的头痛如潮水般涌来。

第一天的行程要到止热寺,全程约 20 公里,海拔攀升至 5200 米。走到马头明王石附近时,天突然下起冰雹,豆大的冰粒砸在冲锋衣上噼啪作响。我躲在一块巨石后,看着藏族同胞们依然冒着冰雹前行,他们手中的转经筒从未停止转动,嘴里念着六字真言,脸上没有丝毫慌乱。

一位扎着红头绳的阿妈见我脸色苍白,递来一壶温热的酥油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慢慢喝,暖。” 那口酥油茶带着奶腥味滑进喉咙,竟真的让颤抖的身体渐渐暖和起来,也让我明白,转山路上的每一步,都需要带着敬畏与耐心。

傍晚抵达止热寺时,我几乎是拖着灌了铅的腿走进客栈。客栈是简陋的大通铺,十多个人挤在一间没有暖气的房间里,被子上还带着淡淡的酥油味。

晚饭后趴在窗边,正好能看见冈仁波齐的日落,金色的阳光铺满雪顶,神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庄严。同屋的藏族小伙子扎西告诉我,他每年都会来转山,去年带着生病的母亲走了七天,“转山能消业障,也能让心变干净”。

那晚我在头痛中辗转难眠,却清晰地听见窗外传来断断续续的诵经声,在寂静的山夜里格外清亮。

第二天是最艰难的一段路 —— 翻越海拔 5630 米的卓玛拉山口。凌晨三点,我们戴着头灯出发,山路陡峭得几乎垂直,每走三步就要停下来喘气。高反带来的恶心感越来越强烈,我扶着冰冷的岩石,感觉肺像要炸开一样,好几次想坐在雪地里放弃。

这时身后传来扎西的声音:“看着神山,跟着我的脚步。” 我抬头望向不远处的冈仁波齐,月光下的雪峰像一盏明灯,我跟着扎西的脚印,一步一步向上挪。

登顶卓玛拉山口时,天刚蒙蒙亮。山口的玛尼堆堆得比人还高,经幡在狂风中几乎要被撕碎。我瘫坐在雪地上,看着远处的云海一点点染上金色,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不顾艰险来转山 —— 当你在海拔 5630 米的地方,感受着心脏的剧烈跳动,看着神山在晨光中露出真容,所有的疼痛、疲惫都变得微不足道,只剩下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扎西在玛尼堆上添了一块刻着经文的石头,他说:“每一块石头,都是对生活的祈愿。”

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难走,雪水融化后形成的冰坡滑得让人站不稳,我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得生疼。可奇怪的是,心里却越来越轻松。

路过天葬台时,看到经幡环绕的空地上散落着玛尼石,没有恐惧,只觉得生命如雪山融水般,终将回归大地。

傍晚回到塔钦村时,我的鞋底已经磨破,脚踝也肿得老高,可当我再次望向冈仁波齐,神山已隐入夜色,只有山顶的积雪还反射着星光。

转山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在塔钦村的小茶馆里写日记,窗外有藏族孩子在追逐打闹。回想这三天的旅程,有惊艳的风景,也有未知的不确定,更多的事走不完的碎石路、止不住的头痛和数不清的经幡玛尼堆。可就是这样一段旅程,让我在疼痛中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在敬畏中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或许冈仁波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让每一个转山者都能在极致的考验中,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离开阿里那天,车驶过玛旁雍错,我又回头望了一眼冈仁波齐。神山依旧静默,却在我心里留下了一道永远的光。

往后的日子里,每当我遇到困境,总会想起在卓玛拉山口的那个清晨 —— 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终会看见想要的风景。

明年是马年,我们相约冈仁波齐转山吧!

来源:大山的孩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