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8:01 1

摘要: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哲学的方向,从探讨“存在者”转向追问“存在”本身,并开创了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哲学的方向,从探讨“存在者”转向追问“存在”本身,并开创了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

以下是对海德格尔及其思想的全面解析:

一、核心问题:重提“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自柏拉图以来就遗忘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存在者”之“存在”的意义问题。

· “存在者” vs. “存在”:

· 存在者:是“什么”,是具体存在的事物(如:桌子、人、树木、上帝)。科学和传统哲学研究的都是“存在者”。

· 存在:是“如何”,是使得存在者能够得以存在的那个过程、那个显现。它是“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前提,但其本身却又隐匿不显。

·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首要任务不是研究各种“存在者”,而是追问那个被遗忘的 “存在”本身。

二、核心著作:《存在与时间》

为了追问“存在”,海德格尔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者”作为切入点——人。他称人为 “此在”。

· 为何是“此在”? 因为只有人会追问“存在的意义”,只有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对“存在”的理解和关切。

1. “此在”的核心分析:在世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不是主客二分(“我”在这里,“世界”在那里),而是 “在世界之中存在” 。

· “在世存在” 是一个统一的、先天的结构。我们总是已经“沉浸”并“纠缠”在世界之中,与世界内的万物打交道。

· 我们最初与世界的关系不是理论性的“认识”(如科学家观察对象),而是实践性的“操劳”(如使用锤子干活)。当我们熟练地使用锤子时,我们并不把它当作一个客体对象来观察,而是让它“上手”地融入我们的活动中。只有当锤子坏了,它才作为一个“现成的”客体凸显出来。

2. 此在的生存论结构:操心

“此在”的整体存在结构被海德格尔定义为 “操心”。

· “操心” 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1. 生存: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可能性。它不是什么现成的东西,而是不断地筹划、选择、成为它所能是的东西。“存在先于本质”。

2. 沉沦:此在日常地迷失在“常人”的公众意见中,逃避自己的独特性和责任,过着一种非本真的、闲谈、好奇、两可的生活。

3. 实际性:此在总是已经被“抛”入一个它无法选择的特定世界(时代、家庭、文化),这是它展开其可能性的事实背景。

3. 通向本真性的途径:向死存在与良知

此在如何从“沉沦”的“常人”状态中觉醒,回归其本真的存在?

· 向死存在:真正的死亡不是遥远的事件,而是此在最本己的、不可逾越的、确知但不确定的可能性。直面死亡,能迫使此在从“常人”的麻木中惊醒,意识到自身的独一无二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个别化,并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

· 良知的呼唤:良知不是道德规则,而是此在自身从沉沦中发出的、呼唤自己回归本真性的声音。它呼唤此去选择自己、成为自己。

4. 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操心”结构的深层根基是时间性。

· 此在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它曾在(被抛的实际性),当前(沉沦于世界),将来(筹划可能性)。

· 本真的时间性,是以 “将来” 为核心的统一整体——此在向着未来的死亡筹划自身,并承担起自己被抛的过去,从而本真地活在当下。

三、思想转向

海德格尔的思想大致分为前期和后期。

· 前期: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 focus on “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以此作为追问“存在”意义的通道。

· 后期:转向 focus on “存在”本身的真理和发生。语言从“此在”转向了 “存在” 、 “ Ereignis ”(本有/自在发生) 、 “澄明-遮蔽” 、 “天地人神” 四元。

· 他不再通过分析人来逼近存在,而是思考存在如何通过人而显现。人不再是中心,而是 “存在的牧者” ,负责守护存在的真理。

· 他大力批判技术,认为技术的本质 “座架” 是一种强求性的、使万物只作为“持存物”显露的方式,它遮蔽了存在的其他更丰富的显现方式。

· 他强调诗与思(特别是荷尔德林的诗)是对抗技术座架、回应存在呼唤的根本途径。

四、影响与争议

巨大影响:

1. 开创存在主义:为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存在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2. 影响解释学:他的“前理解”、“在世存在”思想是其学生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源头。

3. 波及整个人文社科:对神学(布尔特曼、拉纳)、心理学(宾斯万格)、文学理论、建筑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他对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深刻影响了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思想家。

巨大争议:

1. 与纳粹的关系:海德格尔在1933年公开加入纳粹党,并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发表了支持纳粹的言论。这段历史及其战后暧昧不清的态度,使其个人品格和哲学政治内涵受到持续而严厉的批判。

2. 哲学的晦涩:其著作以极度晦涩难懂著称,创造了大量新词,给理解带来巨大挑战。

总结

马丁·海德格尔是一位试图颠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思想巨人。他将哲学的关注点从“认识世界”和“主体性”拉回到了对“存在”本身的原始惊异之中。

他的核心追问是:为什么竟然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

尽管其人与政治备受争议,但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无可否认,他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在有力地挑战和塑造着人类的思考。理解海德格尔,是理解20世纪乃至当代哲学思潮的一把关键钥匙。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