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世界”(India’s World)杂志网站9月1日发表题为《印度对中国投资的管控:未来之路》的文章指出,印在中资入印问题上长期采取“缺乏制度、临时应对”的政策模式,此种做法虽能回应印国家安全关切,却因过度僵硬而损害印创新、增长与技术进步。对此,印应在安
各国对印投资情况,图源:Statiasta
“印度世界”(India’s World)杂志网站9月1日发表题为《印度对中国投资的管控:未来之路》的文章指出,印在中资入印问题上长期采取“缺乏制度、临时应对”的政策模式,此种做法虽能回应印国家安全关切,却因过度僵硬而损害印创新、增长与技术进步。对此,印应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外科手术式”的平衡,以在全球竞争中保持开放度与韧性。文章作者达纳贾伊·萨哈伊(Dhananjay Sahai)、普拉尚特·库拉纳(Prashant Khurana)均为律师。
印对中国投资政策的转折点是2020年4月出台的"3号通告"(Press Note 3,简称PN3),政策要求来自“与印接壤国家”的直接或间接投资必须经政府审批,实际上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然而,“3号通告”范围过于宽泛,要求逐层追溯股权链条中的最终受益人,并将审批权力集中于政府部门,导致标准不透明、执行随意。此外,2023年以来,印政府又要求外国投资者必须在印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中注册为“外国投资组合投资者”(FPI)并披露最终受益人身份,进一步增加中资入印难度,导致中国对印投资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印投资总额从2019年的12.7亿美元骤降至300万美元,直接冲击印电动车、清洁能源、电池储能等行业,削弱印本土产业竞争力。 印上述政策虽顺应全球降低对华依赖的趋势,但与美国或欧洲相比,其缺乏透明的立法与制度框架,更多依赖临时考量和行政命令。例如,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虽存在不少争议,但至少具备立法依据、明确标准与国会监督,在TikTok案中探索出数据本地化与持续监测等合规路径;印则通过行政命令“一刀切”封禁TikTok,既错失探索数据本地化与合规监测的机会,也削弱了投资者信心。不仅如此,“3号通告”并未区分低敏感行业与高敏感行业,消费品制造等低风险高回报领域与国防、电信、关键数据等领域被纳入同等限制。此外,印与其他国家间的跨境信息共享不足,使得部分投资仍可通过毛里求斯、新加坡等地规避审查。
鉴此,印度的问题不在是否需要审查,而在于如何将审查制度化。印应建立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治理框架,具体包括: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将“3号通告”的限制收窄至国防、电信等高敏领域,允许外资在消费品、制造业等低敏领域采取合资、设置持股上限等灵活方式,而非全面拒绝。二是确立透明标准,为审批设定明确时限,以防内政部无限期拖延,并要求政府书面说明拒绝理由。三是引入公共参与。通过专家委员会和公开咨询机制,吸纳产业界与社会意见,提升政策的可预见性与认可度。四是强化问责监督,定期由国会质询相关官员,防止行政部门以拖延代替明确决策。五是提升技术手段,引入第三方审计与跨境数据核查,更精准识别资金来源与风险。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