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常见的淡水鱼,大多数都是很多刺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7:43 1

摘要:吃鱼可是个技术活,许多人就是因为被鱼刺卡过一次,终生都对鱼敬而远之的,我老家的二婶就是这样,结婚的时候被鱼刺卡了,结果去医院才弄出来,从那之后她就再也没吃过鱼,就连少刺的海鱼也不吃了。

吃鱼可是个技术活,许多人就是因为被鱼刺卡过一次,终生都对鱼敬而远之的,我老家的二婶就是这样,结婚的时候被鱼刺卡了,结果去医院才弄出来,从那之后她就再也没吃过鱼,就连少刺的海鱼也不吃了。

相信大多数人吃鱼,尤其是常见的淡水鱼时,都会小心翼翼,生怕被小刺卡住。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常见的淡水鱼都这么多刺?难道真是自然条件不好,鱼儿们过得太憋屈,所以才长这么多刺来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困扰无数吃货的谜团。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常见的淡水鱼多刺,我们得先回到亿万年前,看看鱼类的进化史。最早的鱼类出现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奥陶纪,它们还没有下颌,更像是把头部开了一道缝隙。

直到志留纪,真正的有颌鱼类才登上了舞台。这些老祖宗为了在远古海洋中生存,开始进化出各种“武器装备”。

首先是骨甲鱼类。这是最早进化出坚硬外骨骼的鱼类之一,它们全身覆盖着骨板,像是穿着铠甲的武士。不过这套装备太笨重了,游起来特别的费劲。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鱼类开始“轻装上阵”,将外部骨板转化为内部骨骼,这就是鱼刺的由来,这样既保持了支撑和保护功能,又提高了游泳效率。

这个进化可以说是鱼类进化史上的一次质变,让鱼更能适应水中的生活,也更能及时的躲避天敌的捕杀,也是鱼能从数亿年前一直存活至今的关键因素。

不过,鱼刺通常分为两大类:大刺和小刺,其中小刺学名肌间刺(intermuscular bones),它就是人吃鱼会被鱼刺卡住的罪魁祸首。不过,肌间刺并不是随随便便长出来的,而是有着明确的生物学功,这些细小的骨头连接着椎骨和皮肤,起到传递肌肉力量、提高游泳灵活性的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细小的骨头,鱼儿游泳时就像人穿着超大号的衣服跑步,使不上劲还晃来晃去。肌间刺就像是鱼体内的“支撑架”,让肌肉力量能够精准传递,游动更加灵活高效。

因此,大多数淡水鱼多刺并不是为了防止动物吃它,而是为了更好的在水中生存,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刺多的淡水鱼通常都是鲤形目下的鱼类,比如鲫鱼、草鱼、鲤鱼等等。那么为何淡水鱼中鲤形目下的鱼类会进化的如此多刺呢?我们接着聊。

鲤形目下的四大家鱼

现在我们来说说导致中国人吃鱼时“如鲠在喉”的“罪魁祸首”——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鲤形目是淡水鱼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鳙鱼**等。这个家族的成员有个共同特点:肌间刺特别多!为什么偏偏是它们呢?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一下原因。

首先是进化路径。鲤形目的鱼类在进化上很早就与其他鱼类分道扬镳,走上了一条相对独特的进化道路。就像不同手机操作系统(iOS和Android)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一样,鲤形目选择了“多刺”这条进化路径,并且一路走到了黑。

其次是生态位。鲤形目鱼类大多生活在河流、湖泊等复杂水域环境,需要频繁进行急转弯、快速游动、紧急停止等动作。密集的肌间刺提供了更精细的运动控制能力,让它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灵活穿梭。

第三是繁殖策略。鲤形目鱼类通常产卵量大但亲代保护比较少,需要后代自己面对生存挑战。更多的骨骼结构可能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提高了幼鱼的存活率。而像黑鱼这种刺少的淡水鱼,它们就有保护卵和幼鱼的习性。

因此,我们常吃的鱼通常是鲤形目的成员,而鲤形目的鱼类由于所处的生态位和繁殖策略又与其他的淡水鱼类不同,所以,它们选择了更多的肌间刺来应对大自然的考验,严格意义上说是鲤形目的成员正是选择了这条进化路线才能存活至今,并且成为淡水鱼类发展的最好的一个大家庭。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特征的存在都有其利弊权衡。肌间刺也是一样,它对鱼类来说也有利弊两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利“。第一是运动优势,这个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主要是肌间刺增加了肌肉附着点,让鱼类能够进行更精细的运动控制。第二则是保护能力,对于那些没有尖锐鳍条或坚硬鳞片的鱼类来说,密集的小刺增加了捕食者吞咽的难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只渔猫,面对满是细刺的鲫鱼和刺少的黑鱼,你会选择哪个?当然是后者。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弊“。第一就是能量消耗会更大,毕竟构建和维持这么多骨骼结构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第二会增加体重,额外的骨骼增加了体重,影响了游泳速度;第三就是发育成本了,幼鱼需要分配更多资源来发育这些结构。

既然如此,为什么鲤形目还是坚持“多刺路线”呢?答案可能是:在它们所处的生态位中,多刺的利大于弊。

大多数淡水鱼多刺,但是淡水鱼又是我们鱼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于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这些多刺鱼也在逐渐的被改变。

科学家们通过传统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逐步培育出肌间刺少的品种。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除此之外,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 等基因编辑技术为直接敲除控制肌间刺发育的基因提供了可能。当然,这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因此,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吃到各种原本肌间刺多如牛毛但如今却只剩主刺的淡水鱼。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常见的淡水鱼为什么大多刺多?我们现在知道,这既不是自然条件不好,也不是鱼儿故意为难我们,而是进化历史、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鲤形目鱼类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进化路径,发展出了密集的肌间刺系统来适应复杂淡水环境。中国人则基于这些鱼类的特性,发展出了相应的烹饪和食用文化。这种“鱼与人”的共同进化,塑造了我们今天的饮食现实。

所以,当我们抱怨鱼刺太多时,不妨想一下,它们正是靠着这些小刺通过了大自然的重重考验生存至今的。

来源:猎奇动物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