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泪诉广州早茶失守,预制菜当道,连童年回忆都没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03:44 2

摘要:上周六,天河某老字号门口,我排号到157,隔壁桌的大叔把菜单一摔:“虾饺三只卖28,皮还粘牙,我干嘛不回家煮面?

“老广”今天最肉疼的一句话:早茶喝不起了。

上周六,天河某老字号门口,我排号到157,隔壁桌的大叔把菜单一摔:“虾饺三只卖28,皮还粘牙,我干嘛不回家煮面?

”一句话把整桌人点炸,也把我心里憋了半年的疑问直接掀到桌面——广州早茶到底怎么把自己玩成“游客打卡项目”的?

我外公那辈,五点天没亮就拎着鸟笼去茶楼占位。

师傅凌晨两点起床,手剁猪肉、现剥虾仁,蒸汽一冒,虾饺皮透亮得能照见人影。

现在?

中央厨房夜里十点统一发车,冷冻点心像快递包裹塞满后厨,早上微波炉叮一下就能上桌。

味道?

皮厚得能当饺子皮,虾肉碎成渣,咬一口像在嚼橡胶手套。

我试过把一只虾饺撕开,里面居然找不到整只虾,全是粉红色的“虾味馅”,配料表第一位是鱼糜,笑死人。

分量缩水更离谱。

以前一笼烧卖四粒,粒粒饱满,筷子一夹能感到肉在弹。

现在三粒,轻飘飘,咬一口全是淀粉。

肠粉薄得透光,叉烧包甜到齁,连酱油都要扫码加钱。

上周带我妈去喝茶,两个人点了八笼,结账168,她摸着肚子说:“不如楼下15块的牛腩粉顶肚。

”我算了笔账:同样的钱,隔壁湘菜馆能点一盆小炒黄牛肉加两碗米饭,吃得嘴角流油。

年轻人不买单,不是不爱早茶,是没时间也没钱陪它耗。

工作日九点打卡,谁有空慢悠悠等一笼虾饺?

周末想补觉,一看人均过百,直接改去咖啡馆,28块拿铁加牛角包还能拍照发圈。

外地游客倒是兴致勃勃,拖着行李箱冲进茶楼,点一桌子拍照,筷子没动两口就结账。

本地人看着心疼: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现在成了布景板。

也有人在拼命往回拉。

越秀有家小茶楼,老板把退休的老师傅请回来,每天四点亲自剁馅,虾饺皮用澄面加蛋清,手擀到能透光。

价格没涨,四只虾饺还是18块,门口天天排长队。

另一家开在旧厂房里的新店,把蒸笼搬到大厅,客人能看见师傅包包子,像看直播。

年轻人愿意排队,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冷冻货,是真材实料。

说到底,早茶不是不能贵,而是不能又贵又难吃。

工业化把效率拉满,却把灵魂蒸没了。

老广要的不是米其林,是一口熟悉的锅气,是外公那辈传下来的松弛感。

如果茶楼继续把点心当工业品卖,本地人只会越来越沉默,最后连吐槽都懒得张嘴。

别让早茶变成博物馆的标本。

它应该像巷口的榕树,根扎得深,叶子年年新。

来源:湖畔边写生的画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