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南歌子·忆旧》说“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暑热在白露节气时消磨殆尽,秋天的凉气渐起,清晨的草叶上会出现白色露珠。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9月7日,迎来“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南歌子·忆旧》说“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暑热在白露节气时消磨殆尽,秋天的凉气渐起,清晨的草叶上会出现白色露珠。
白露·三候
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一候鸿雁来。秋意渐浓,鸿雁自北方飞至南国,长途迁徙,只为温暖过冬。
二候玄鸟归。玄鸟是燕子的别称,燕子本是南方的一种小鸟,春暖花开之时迁往北方,初秋时节回归南乡。
三候群鸟养羞。“羞”是“馐”的本字,天气由热转凉,百鸟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习俗
收清露。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吃龙眼。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白露时节,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此时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采十白。在浙江温州、苍南、平阳等地区,民间有“采十白”的习俗。人们抓住白露节气这一天,去田野间采集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茅甘、白木槿和白毛苦等,以期与“白露”的形名相应,然后拿来烹制草药煨乌骨白毛鸡或者鸭子等,以达到滋补身体、祛除风气的效用。
酿白露酒。苏浙地区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饮白露茶。我国一些地区还有饮白露茶的习俗。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白露·养生
中医专家介绍,白露时节气温下降更明显、昼夜温差增大,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皮肤和关节等方面的疾病,养生防病重在润燥、保暖和调畅情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杨涛介绍,白露时节我国北方“一场秋雨一场寒”,南方闷热感大幅减弱,虽然清晨露水凝结,但空气整体趋于干燥,偏凉的干燥气候一方面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引发感冒、咳嗽、哮喘等,另一方面可导致皮肤瘙痒、关节疼痛。此外,这一时期人们也容易出现悲秋、抑郁、焦虑等情绪。
顺应白露节气的特点,人们应当如何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调养?
杨涛说,这一时期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适量进补红枣、山药等温性食物,少食辛辣、生冷食物;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选择健走、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轻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于金娜提示,白露时节需要逐步增加衣物,以穿上后“身体略微有点凉意”为度;但昼夜温差较大,“午热晚凉” 特征突出,因而民间也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强调这一时节早晚外出要增加衣物,保护好腹、胸背、脖颈、关节、脚等重要部位,以免寒邪侵袭人体,老年人、小孩以及体质虚弱、有心肺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尤需注意。
白露时节还可以利用足浴、穴位按摩等方法调养身体。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举例说,每晚用40℃左右的水泡脚15分钟,水中加适量艾叶或生姜,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湿,预防关节冷痛、脾胃虚寒腹泻等问题;轻叩或热敷肺俞穴可提升肺卫之气;按压太冲穴可调畅气机,缓解秋季情绪抑郁。
白露·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相和歌辞·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露八月节
唐·元稹
露霑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鬢毛。
养羞因野鸟,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