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科普】老年糖尿病诊疗新视角:89岁患者揭开LADA的诊疗迷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5:11 1

摘要:89岁的张奶奶前段时间因肺炎住院,常规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5.5%,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然而,医生注意到她体型偏瘦(BMI 19.3 kg/m²),无肥胖或代谢综合征表现,且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后血糖波动仍大,经常出现低

89岁的张奶奶前段时间因肺炎住院,常规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5.5%,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然而,医生注意到她体型偏瘦(BMI 19.3 kg/m²),无肥胖或代谢综合征表现,且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后血糖波动仍大,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经过进一步检测显示,张奶奶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A)阳性,且空腹C肽水平只有0.3ng/ml,最终确诊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

LADA指临床早期不依赖胰岛素治疗,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的糖尿病类型。临床特征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之间,常被称为“1.5型糖尿病”。LADA是最常见的成人自身免疫糖尿病,我国LADA患者占初诊表型为T2DM患者的8.6%。其诊断主要包括以下:(1)发病年龄≥18 岁;(2)胰岛自身抗体阳性,或胰岛自身免疫T细胞阳性;(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具备上述 3项,可以诊断 LADA。除此之外,识别 LADA患者还需要结合其表型特征、自身抗体、易感基因等来参考。关于确诊糖尿病后的6个月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有一定争议,张奶奶在此次发病前可能忽视了相关症状,从未就诊,所以导致发病时病情已进展至胰岛素依赖期。

为何老年LADA易被忽视?我们需要警惕 “三不典型”:(1)症状不典型:老年患者常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多以乏力、感染或认知下降就诊。(2)指标不典型:部分患者BMI正常或者偏低,很多老年患者体型和T2DM特征相符。(3)进展不典型:胰岛功能衰退速度较年轻LADA慢,易被误判为普通T2DM。根据《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以60岁为界,将LADA分为成年LADA与老年LADA。相较老年LADA,成年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更差、胰岛素抵抗程度较轻,合并代谢综合征较少;HLA遗传背景明显不同。

由于LADA患者胰岛功能衰竭的风险高,治疗策略有别于T2DM患者,尤其对高GADA滴度或低C肽水平的患者,早期保护胰岛功能是治疗的重要目标。老年LADA的治疗,应早干预,护胰岛。对C肽水平较低(

对于老年LADA的长期管理,医患协同是关键。所以患者教育方面也尤为重要。要做好饮食管理,以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食物为主,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碳水。有条件的老年患者,也要进行适当运动干预,可每周至少150分钟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要定期监测,每3个月检测HbA1c,每年复查胰岛自身抗体及C肽水平,评估胰岛功能衰退速度。张奶奶这个病例也给糖友的家属很多提示,对于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反复感染或认知功能减退,需警惕老年糖尿病,1.5型糖尿病的可能。因长期治疗老年患者易产生焦虑,家属在适当时候需配合医生进行心理疏导。

老年LADA的诊治如同一场时间赛跑,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是保护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的核心。通过张奶奶的病例,也告诉我们老年糖尿病绝非千篇一律,LADA的早期识别与精准治疗,是守护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隐形盾牌”,也助我们开启老年糖尿病诊疗新视角,通过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让每一位老年LADA患者都能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罗说明,周智广.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解读[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7-20.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1126-00634.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本文来自【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