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7 07:25 1

摘要:理清文章 “回顾历史 — 阐述公祭意义 — 呼吁和平” 的行文思路,能概括各部分核心观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国行公祭的背景与价值,增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1.准确认读 “公祭、篡夺、篡改、抵赖、彰显” 等重点字词,积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等主题词汇,提升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2.理清文章 “回顾历史 — 阐述公祭意义 — 呼吁和平” 的行文思路,能概括各部分核心观点,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国行公祭的背景与价值,增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1.通过分析文中引用的史料(如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国际法庭审判结果)、数据及反方观点(日本右翼篡改历史),培养逻辑思维,学会用事实论据支撑观点,辨别历史真相与虚假言论。

2.对比 “国行公祭” 与普通纪念活动的差异,探究公祭仪式的特殊性,提升思维的深度与批判性,理解 “以史为鉴” 的现实意义。

1.赏析文中庄重、悲愤又充满力量的语言风格(如 “30 万!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 30 万个鲜活的生命”),体会排比、感叹等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提升对新闻评论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2.结合公祭仪式的场景描述(如 “下半旗致哀、献花圈、默哀”),感受仪式背后蕴含的 “尊重生命、守护和平” 的崇高美,激发对和平之美的追求与创造意识。

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与国行公祭的设立背景,体会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 的理念,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

2.认识国行公祭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理解其在传承历史记忆、弘扬和平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培养热爱和平、维护正义的文化认同。

1.梳理国行公祭的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史实)与现实意义(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守护和平),提取文中关键史料与观点。

2.赏析文中富有情感与力量的语言,分析引用、排比等手法在强化论点、传递情感中的作用。

1.理解 “铭记历史” 与 “守护和平” 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 “仇恨历史” 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结合当下国际形势(如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思考国行公祭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将和平理念转化为自身行动意识。

1.情境任务法:创设 “国行公祭史料研究小组” 情境,让学生以 “史料研究员”“观点分析师”“和平宣讲员” 的角色参与学习,增强代入感。

2.史料辅助法: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国行公祭仪式视频片段、国际法庭判决书节选等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历史认知。

3.小组合作法:通过分组讨论、观点辩论等活动,促进思维碰撞,共同探究公祭意义与和平理念。

4.诵读感悟法:通过齐读、指名读重点段落(如缅怀遇难者的语句),体会文本情感,加深理解。

1.教师活动:播放 30 秒国行公祭仪式视频(片段:下半旗、默哀、献花圈),展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照片,提问:“每年 12 月 13 日,我国都会举行国行公祭仪式,祭奠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作为‘国行公祭史料研究小组’的新成员,我们首先要明确:这场公祭为何设立?它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与使命?今天,我们通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开启研究之旅。”

2.学生参与表现:观看视频时,学生神情庄重,部分学生眼中流露悲痛;听完提问后,主动举手猜测 “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历史”,初步建立对 “国行公祭” 的认知,对后续研究充满责任感。

1.教师活动:发放 “史料研究任务单”(包含 “历史背景”“公祭意义” 两栏),提出要求:“请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史料、圈点勾观点’的方式,从文中提取南京大屠杀的关键史实(如时间、遇难人数、国际定性)与国行公祭的意义,8 分钟后小组内核对,推选‘优秀研究员’展示成果。”

2.学生参与活动

(1)独立研究:在文中圈出 “1937 年 12 月 13 日”“30 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国际军事法庭认定南京大屠杀为‘反人类罪’” 等史料;划出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史为鉴,警惕战争、守护和平” 等公祭意义。

(2)小组核对:有学生对 “30 万以上” 的数字来源存疑,小组内通过文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 验证,明确数据的权威性;讨论 “公祭意义是否仅为纪念”,补充 “还为了警示未来,防止战争重演”。

(3)展示交流:“优秀研究员” 上台展示任务单,结合文本讲解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的反人类罪行,国行公祭是对历史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其他学生补充 “也是对国际正义的维护”,教师板书核心史料与意义。

1.教师活动:将小组分为 “语言赏析组”“论证分析组”,发放 “观点分析卡”,提出要求:“‘语言赏析组’找出文中最具情感或力量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论证分析组’梳理文中的论据(史料、数据、反方观点),说明作者如何用论据支撑‘守护和平’的论点。10 分钟后分组展示,其他小组点评。”

2.学生参与活动

(1)语言赏析组

①找出语句:“30 万!这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 30 万个鲜活的生命,是 30 万个破碎的家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②分析表达:“用感叹号和排比,强调 30 万遇难者的悲剧性,将‘数字’转化为‘生命’‘家庭’,引发读者共情,传递对遇难者的缅怀与对战争的痛恨,语言富有感染力。”

③补充赏析:“‘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引用古语,简洁庄重,体现对遇难同胞的尊崇,增强文章的文化厚重感。”

(2)论证分析组

①梳理论据:正面论据(国际法庭判决、国行公祭仪式流程);反面论据(日本右翼篡改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

②分析论证:“作者先以国际法庭判决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再用日本右翼的错误言论反衬公祭的必要性 —— 正因为有人否认历史,才更需要通过公祭铭记真相,警示世人守护和平,论证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③点评互动:其他小组提问 “为什么要写日本右翼的观点?”,分析组回答 “通过对比,突出公祭在反驳虚假历史、维护真相中的作用”,教师总结 “语言服务于观点,论据支撑论点,共同传递和平理念”。

1.教师活动:创设 “和平宣讲” 情境,提出要求:“作为‘和平宣讲员’,请结合课文与当下生活,思考:国行公祭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示?我们能为守护和平做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派 1 名宣讲员分享‘和平宣言’(50 字左右)。”

2.学生参与活动

(1)独立思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下 “努力学习,了解历史,不传播虚假历史信息”“和同学友好相处,拒绝校园暴力,从身边小事守护和平” 等启示。

(2)小组讨论:讨论 “如何对待日本普通民众”,明确 “铭记历史不是仇恨日本人民,而是反对战争与暴力,区分‘日本右翼’与‘日本民众’”。

(3)宣讲展示:

①宣讲员 1:“铭记南京大屠杀的伤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我们要好好学习,传播历史真相,让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②宣讲员 2:“面对日本右翼的谎言,我们要拿出历史证据反驳;在生活中,我们要团结同学、尊重他人,用行动践行和平理念,这就是对国行公祭最好的回应。”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的 “和平宣言”,强调 “青少年守护和平,既要‘知历史’,也要‘践行动’,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和平发展结合”。

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史料研究员’成长为‘和平宣讲员’,不仅梳理了国行公祭的历史与意义,更理解了‘铭记历史、守护和平’的真谛。希望大家记住:国行公祭不是终点,而是守护和平的起点。”

2.作业布置

(1)撰写一篇 200 字的 “和平日记”,记录自己对国行公祭的感悟或一次践行和平的小事(如调解同学矛盾、阅读历史书籍)。

(2)与家人分享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故事,共同讨论 “如何守护和平”,下次课交流分享。

1.情境创设贴合文本主题,“史料研究小组” 的角色让学生以严肃、负责的态度参与学习,尤其在 “和平宣讲” 环节,学生的发言体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度较高。

2.史料辅助环节需注意 “度” 的把握,南京大屠杀的残酷照片可能引发学生负面情绪,应选择较为温和的史料(如纪念馆远景、公祭仪式视频),避免过度冲击。

3.部分学生对 “历史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理解仍显浅显,后续可通过 “历史辩论赛”(如 “铭记历史是否会阻碍国际友好”)进一步深化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更全面的历史观。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