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再迎3大噩耗,他做的丑事,也见到了春风得意的方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1:55 1

摘要:那位曾披金袈裟、笑迎四方香客的“商业方丈”,如今已不在庙中。没人送别,也没人提起,只剩功德碑上斑驳的痕迹,昭示着一个时代的谢幕。

少林寺的山门依旧雄伟,但风,似乎变了方向。

那位曾披金袈裟、笑迎四方香客的“商业方丈”,如今已不在庙中。没人送别,也没人提起,只剩功德碑上斑驳的痕迹,昭示着一个时代的谢幕。

但在成为“释永信”之前,他只是一个叫刘应成的穷孩子。

1981年,16岁的刘应成,带着破棉袄、瘦得皮包骨,敲响了少林寺的门。

那个年代的少林寺,没有香火鼎盛、没有游客如织,只有破瓦残垣、冷灶凉斋。少年剃度为僧,法号“永信”,不为顿悟,只求三餐温饱与一方清静。

“庙里下雨连路都走不通,饭菜里只能捞到几根菜叶。”

他曾这样回忆。那是佛门最苦的日子,也是他最真实的起点。

低头扫地、伏案抄经,他在静寂中长成,却也在寂寞里悄悄起念:如果少林真的要活下去,光靠经书和木鱼,是不够的。

1999年,释永信披上金丝袈裟,成为少林寺第30代方丈,33岁。

从那天起,千年古寺走入了新时代。

武僧团出国演出、功夫商标注册、海外公司设立、景区化管理、旅游门票、文创周边……
他把“佛门清修地”变成了“武术IP运营中心”。

云锦袈裟16万、黄花梨佛珠几十万、奥迪商务接送、红木大堂接客……香火鼎盛,香油滚滚。

少林成了景区,他成了CEO。

媒体赞他是“现代化改革僧”,也有人说:“你看他那大理石地砖,哪还有半分出家人的影子?”

可他总笑答:“佛门不等于贫穷,清净也不等于清苦。”

外界开始崇拜,也开始怀疑。
弟弟开公司、大哥暴富、门票分红、家族式管理……质疑如影随形,但他总能应对。

他以一人之力,让少林翻身。也在不知不觉中,亲手把佛门送上了镁光灯的祭台。

2015年夏天,风暴忽然来袭。

实名举报、情妇名单、私生子传闻、资金挪用、身份造假……
七宗罪层层曝光,每一条都像是重锤砸向少林山门。

释永信没有回应细节,只说了一句:

“若做亏心事,怕鬼敲门。”

但这一回,敲门声没有停。

7月,少林寺官网撤下他所有信息;佛教协会注销戒牒,意味着——他不再是和尚。
方丈室贴上铁皮封条,连功德碑都用帆布遮盖。

他,从金光顶上摔下来,摔得一地尘埃。

坊间传闻更多:
海外公司账户上千万美元转出不明
村中老人口中“和尚家族”开超市、建武馆
香客慨叹:“我们是来拜佛,还是来消费?”

过去38年积累的金光与香火,一夕之间,烟消云散。

很多人问:一个苦行僧,怎么会变成少林的商人?
但也许他从未改变,只是时代给了他一副别的牌。

他看准机会、操控资源、建立品牌、扩张商业版图——这是聪明的管理者的手法。
他讲禅、讲法、讲品牌故事、讲IP授权——这是一个职业传播者的本能。

问题在于:
当一个方丈开始关注股权结构、现金流、文创周边时——他还是出家人吗?

他的错,不在经营,而在失衡。
他把庙门当市场,把经文当商品,把佛法当流量,却忘了:真正的出家人,是守心,不是逐利。

释永信走了,少林寺却还在。

新方丈上任,关停公司、注销商标、清算账目、修复庙宇……试图恢复佛门应有的宁静。
香客依旧络绎不绝,但他们更在意:山门之内,还有没有真僧?木鱼之声,是否仍然清净?

释永信的故事,是一场佛门的警钟,也是一面现代商业化与信仰冲突的镜子。

他曾是那个苦行僧,也是那个聪明的操盘手;
他曾以佛法为器,也以商业为刃;
他曾站在千年禅宗的门楣上,接受万人膜拜;
也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功德碑问自己:“我,还清净吗?”

也许他至今都没有答案。

但少林寺,有了。

来源:热心老农民兄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