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千年,史书却只写了31个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0 05:56 1

摘要:坚守职业准则,确保内容真实可靠,传递准确信息,维护新闻界的公信力与责任感。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专注于新闻报道,坚守职业准则,确保内容真实可靠,传递准确信息,维护新闻界的公信力与责任感。

唐高宗时,洛阳妇人淳于氏,因杀夫被大理寺囚,待定罪即斩。适逢宰相李义府视察大理寺,为淳于氏美貌所吸引。

李义府命大理寺丞毕正义,言欲纳淳于氏为妾,令其设法释放淳于氏。

毕正义畏宰相之命,暗寻替罪羊,换出淳于氏。大理寺卿段宝玄察觉此事,上告揭发,一时间城中舆论哗然。

唐高宗鉴于事态严重,亲自督办此案,并指令给事中刘仁轨等监察官,要求他们严格审查处理。

李义府恐被查,迫毕正义自杀,欲借死无对证逃脱。然刘仁轨严查,终使案情明朗,李义府亦遭御史弹劾。

此案后,李义府宠信依旧,未见衰减;反观刘仁轨,境遇急转直下,迅速被贬至青州,担任刺史。

唐高宗时代非政治昏暗,承太宗之志,他震慑四方,扩疆拓土。在位时,唐朝版图盛极,北达西伯利亚,南至中南半岛,西抵咸海,东临朝鲜,为唐史上疆域最广。

然而,唐高宗健康状况恶化之际,唐帝国面临的外患也随之不断涌现,局势动荡不安。

高句丽为隋唐宿敌,兵强马壮,历七百年不倒。唐为孤立高句丽,扶新罗、百济。但百济不满唐扶新罗,与高句丽结盟攻新罗。新罗危急,向唐求援。

显庆五年,刘仁轨赴青州刺史任前,唐罗联军由大将苏定方统率,大败百济并生擒扶余义慈,此举亦对高句丽形成强大威慑。

苏定方于洛阳献俘后,唐高宗决意灭高句丽。十二月,高宗任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偕契苾何力、程名振、刘伯英等名将,分道率军东征。

自隋朝东征高句丽,军粮多由山东海运至朝鲜半岛。新任青州刺史刘仁轨,需筹集军粮,确保出征唐军的后勤供应。

这给了李义府再次整治刘仁轨的机会。

李义府借海上风暴季,令刘仁轨组织运粮赴前线。刘深知危险,紧急请示暂缓,但被李义府压下。朝廷加急催促,刘无奈出海,结果船队遭风暴,军粮尽失。

意外发生后,唐高宗认为刘仁轨有责任,于是指派监察御史袁异式负责继续调查此案。

袁异式将行,李义府寻之,暗示曰:“汝能成事,何愁无职。”

袁异式聪明,弦外之音一听即懂。见刘仁轨后直言:“你得罪朝中何人,自知。他令我处置你,你看着办!”暗示刘仁轨自尽,以全大局。

刘仁轨明了李义府欲借机取其性命。但大唐律法无此规定,他反驳说:“我失职自有国法处置,若依法受罚,我无异议。但若要我为快仇人自杀,我绝不甘心!”

刘仁轨拒不自尽,袁异式无奈,只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商议。

李义府廷议时坚称“不诛刘仁轨,天下难安”。因其地位,朝臣多赞同。唯刑部尚书源直心反驳,称“海难非人力可控”,刘仁轨虽有错,但不应致死。

源直心为唐高宗亲信,其言救了刘仁轨。刘仁轨愿为国效力,不求官职。唐高宗遂贬其为庶民,发配辽东军前。

刘仁愿曾为弘文馆学士及唐太宗亲卫,文武双全。他闻李义府朝中陷害忠良,对刘仁轨花甲从军既感且怜。故对李义府密令,刘仁愿不予理会。

朝鲜半岛战事多变。百济灭于苏定方后,新罗人报复劫掠百济故地。百济遗民复仇复国之心燃起,借在倭国为质的王子扶余丰璋声望,黑齿常之等人迅速发起复国运动。

唐军灭百济后,设熊津都督府管其地。刘仁轨本赴援建,未至,都督府遭百济遗民攻击,仅存泗沘城。

唐朝熊津都督王文度上任即暴病身亡,致都督府群龙无首。苏定方大军虽胜,但北路唐军受高句丽牵制,无法会合。同时,唐西北部铁勒九姓叛乱,侵扰边境。

百济的复国运动相比之下进展迅速。

百济灭前与倭国交好,扶余丰璋复国得倭国皇极女皇助。皇极作为首提征服中国之日本人,供军械船舶,且亲征助威,力挺百济遗民。

龙朔二年(662)底,围攻高句丽战事因朝鲜半岛北部大雪频降而拖延。苏定方等将领无奈撤军,先行离开高句丽,回国进行休整。

百济与唐军战争在即,唐高宗无王文度接替者,遂升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代理统领王文度部属,守卫熊津都督府。

大部分唐朝官员,含李义府,认为刘仁轨此任命预示死期将至,因其为文官,不善武艺。然刘仁轨却大喜,称此乃天赐富贵。他自信击败百济、日本易如反掌。

在朝鲜半岛南部,唐军虽无增援,新罗附庸未反。刘仁轨上任即谋熊津抗敌,御军严整,联新罗破百济大本营,毙万余人。对撤军之声,他指出唐军撤则前功尽弃,百济将复兴。

唐朝坚持平定百济、征伐高句丽。刘仁轨不愿成历史罪人,认为有义务坚守百济,等待有利时机。

扶余丰璋见刘仁轨、刘仁愿孤军奋战,与鬼室福信、道琛等谋再行动。鉴于前败,未敢轻举妄动,遣使至唐军,言唐军兵力难胜倭国,劝其撤军,承诺以礼相待。

这些话意在激怒刘仁轨,但他见使者后毫无怒意,仅淡然回应需考虑一番。

使者满意归返,随之刘仁轨的计划被正式提出。

刘仁轨夜袭扶余丰璋等营帐,迫其逃远。随后,唐军势如破竹,击溃百济余部,并攻占真岘城,打通至新罗的运粮通道。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因唐军留守形势佳,他应刘仁轨之请,命唐将孙仁师率7000将士,乘170艘舰船至熊津增援。

刘仁轨预判,扶余丰璋不敌唐军,必求助于倭国。倭国若与唐军交战,定遣舰船海上决战。因此,孙仁师率水军增援熊津至关重要。

战局如刘仁轨所料,扶余丰璋惧唐后,内部纷争加剧。鬼室福信见复国无望,杀和尚道琛,反被扶余丰璋以谋反罪处死。黑齿常之、沙吒相如见状,投奔刘仁轨,助其讨平百济残余。

扶余丰璋此刻已成孤家寡人,只能向倭国请求援助。

倭国不负所托,皇极女皇病逝后,中大兄皇子以天智天皇身份主持攻唐。前将军上毛野君稚子等六人,中将军巨势神前臣译语等二人,后将军阿倍引田臣比罗夫等二人,率兵27000助扶余丰璋。

刘仁轨麾下增孙仁师7000唐军,与刘仁愿等合兵后,总兵力仅两万,人数上远不及百济、日军联军。

倭国舰队跨海而来,不急攻唐军,先攻新罗。新罗国力虽弱,但商业发达,为东北亚商业活动中心。日本贵族觊觎其富,放弃海上游走,登陆作战,夺新罗杀鼻岐、奴江二城。

刘仁轨曾忧日本水师跨海突袭,熊津都督府唐军兵力不足,难以全面防守。现日本水师为求利调整战术,意外助刘仁轨一臂之力。

唐军获悉日军动态后,集中攻击百济残兵据点加林城与临时首都周留城。两地遭猛攻,扶余丰璋损失惨重,急催倭国水师速来增援。

在此情形下,倭国水师放弃劫掠新罗,转而自日本海向西航行,进入江华湾区域。

龙朔三年八月,唐罗联军将攻周留城,倭国水师适时抵达。百济残部拼死突围,沿海岸遣人求援于日军。

刘仁轨预判百济借倭复国,遂分唐军为二:刘仁愿、孙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领主力陆攻周留;刘仁轨率170余舰经白江口(锦江入海口)水路策应。

刘仁轨一行近白江口时,先头部队察觉百济残军有异。刘仁轨判断白江口为倭国水师登陆地,遂决定暂缓原计划,调转船头至江口外布防,意图突袭倭国水师。

此战役影响东北亚历史进程,但史料仅简述:“仁轨于白江口胜倭兵,四战皆捷,焚舟四百,烟火蔽天,海水染赤,敌军大败。”大唐似未重此胜。

但,此战确实令倭国震惊不已。

倭国水师为速救百济盟友,定策“我速攻,敌自乱”,拟先遣400余战舰于白江口猛击唐军,意在打乱其攻势,凭勇取胜。

刘仁轨不惧敌计。唐水师标配楼船、艨艟等战船。以五牙战舰为例,其箭楼五层,配大型武器,载百名军士,射程千米。其余战舰可梯形迎敌,配合战术突袭。

日本学者研究表明,天智天皇时代虽经“大化革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但天皇权力非万能。如天智天皇水师,主力为地方豪强武装拼凑,无垂直指挥系统,作战混乱,难敌唐军。

刘仁轨针对敌军弱点,以楼船等大型战舰为中心,在白江口缓流处筑防御阵。再利用走舸、海鹘机动包抄。唐军预判洋流、风向等,备火箭、火药等,待倭军近时发射。

刹那间,烟火冲天,海水尽染赤红。刘仁轨与倭军激战四回合,倭将朴市田来津督战亦难挽败局,最终战死,唐朝水师取得全胜。

倭国战败,百济复国无望,其残余势力迅速瓦解。天智天皇战后摒弃“日出处天子”之念,转而派遣唐使至唐,学习先进文化,尊唐为正统。

高句丽在失去百济盟友后,坚守六年,至总章元年(668)终被唐罗联军攻灭,七百多年国运告终。此后,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统一的新时代。

白江口之战深远影响东北亚战略格局,确立了唐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秩序,决定近千年东亚历史走向。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日本近千年未挑战中国。

自唐军再驻熊津,刘仁轨即着手户籍登记,设官署属吏,修路建村,修缮堤坝,救济贫民,鼓励农耕,并筹划平定高句丽之策。

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努力并未付诸东流。通过不懈努力,他实现了目标,证明了坚持与奋斗的价值。

在熊津都督府善后数载后,他再获征讨高句丽之机。至总章三年正月,年过七旬的刘仁轨终得朝廷特准,返国汇报政务。

唐朝素来重视军功,刘仁轨此次归国,终结了数十年才华未展的困境。

唐高宗见白发刘仁轨,热情邀其入阁拜相,并屡派其修史、镇吐蕃、守长安。刘仁轨以年老体衰请辞,朝廷屡挽。虽终获准,不久仍被返聘回朝。

刘仁轨虽位高权重,但与已故的李义府不同,他从不借机打击报复他人。

刘仁轨任大司宪时,昔日冤家袁异式恰为詹事丞。袁惧其报复,但刘仁轨首日便邀饮并誓不报复。后刘仁轨鉴于袁之才,荐其为户部郎中。

刘仁轨年迈而意志更坚,然而唐高宗的病情却日渐沉重。

唐高宗早培养武皇后理政。武氏自才人渐成政治女强人。高宗病重时,武则天借学术之名编《臣轨》,教大臣效忠,增强朝堂影响力。

然而,这对始终妄图夺取皇权的她而言,并未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自咸亨三年起,唐高宗宰相班子纳刘仁轨、郝处俊等重臣。郝、李反武,张、崔中立,张大安属太子李贤。武则天视裴炎为己方,欲争刘仁轨以稳位。

唐高宗时,少府监裴匪舒为讨好皇帝,依唐太宗“以铜为镜”之典,建镜殿。高宗大喜,新殿成,携武则天与刘仁轨共往剪彩。

刘仁轨见殿内高悬大铜镜,忽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见四壁数镜映天子像,此乃大不祥也。”

武则天觉这话刺耳,暗含他意。唐高宗闻之,立刻下令拆除殿内所有铜镜。

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崩,遗诏立皇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此前,武则天借避关中旱灾之名,将重病唐高宗自长安移至洛阳,全家随行。

长安为唐都,行政重要,无君亦显。武则天行前托刘仁轨管理长安。此举意在削弱刘仁轨宰相集团及李唐宗室影响。

刘仁轨年逾八旬,虽不忍见“女主当政”,却已深知自己无力左右唐朝政局更迭。

光宅元年二月,唐中宗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其八弟豫王李旦继位为唐睿宗。然唐朝政事由太后决断,李旦成为虚位君主,失去自由。

武则天宣布改官制,降李旦为皇嗣,欲立武氏七庙并追封先祖。此举遭唐朝勋贵及宰相裴炎抵制。刘仁轨未反抗,默默递交辞呈,欲离开曾埋没又成就他的朝廷。

闻刘仁轨欲离,武则天速命晋其为尚书左仆射,并遣亲信侄武承嗣携手书前往抚慰挽留。她深知,刘仁轨四朝元老之威望,关乎其登基难易。

武则天赞刘仁轨:“忠贞不渝,始终如一,劲直之风,古今罕见。”

刘仁轨料武则天将以己为戒,回信言:“吕氏遭后代嘲笑,禄、产为汉室招祸。”意在借吕后之事,警示武则天勿行乱政。

刘仁轨为自己留后路,未直接干预武则天专权,仅反对武氏外戚干政。此举在武则天眼中,既规劝其行为,又救武氏族人,对国家有大功。

此后,刘仁轨虽屡请辞归家,武则天却始终拒绝,言:“望卿以国家为重,勿以年岁为由请辞。”

垂拱元年正月,刘仁轨于长安逝世,终年84岁。武则天得悉后,即令京中官员依次吊唁其家,并恩准其陪葬于乾陵。

刘仁轨逝后五年,武则天称帝。她盼威望大臣家族劝进,遂寻刘仁轨之子、太子中舍人刘濬。刘濬以刘氏不食周粟为由拒之,终遭酷吏杀害。

刘濬被杀后,武则天破例未株连刘氏,反让刘仁轨之孙承继家业,延续名臣传统。此举或显其强悍外表下,对直臣家族仍存敬畏之心。

刘仁轨作为传奇旗帜,对活着的人仍具深刻意义。他象征着某种不灭的精神,指引着人们前行,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后晋]刘昫等人所著《旧唐书》,由中华书局于1975年出版。

[宋]欧阳修所著《新唐书》,由中华书局于1975年出版。

[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由岳麓书社于2009年出版。

韩昇在《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中探讨了《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详细分析了相关历史事件的演进过程。

来源:阿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