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央视力推!这部国产剧黑马,太上头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2:18 2

摘要:某天,他们在观看电影《地道战》时,突发奇想:从饭店后院,挖掘地道,潜入粮库,偷黄豆!

某天,他们在观看电影《地道战》时,突发奇想:从饭店后院,挖掘地道,潜入粮库,偷黄豆!

当时,因为多种原因,黄豆相较于以前,价格水涨船高。

得益于家离饭店近,他们觉得上天庇佑,近水楼台先得月,三下五除二就挖通了地道。

正以为胜利在望,却挖到了红色棺材,以为触怒了“大仙”,集体下跪求饶,等候多时的警方,趁机一举抓获…

这些放到今天,可以入选“年度沙雕新闻”的案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千禧年初,绝不是个例…

那个年代,盗窃罪占比全国公安机关立案总数的66.7%,是当时最常见的犯罪类型。

在治安情况混乱恶劣,市场经济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时期,不法分子创建了一套,让许多人闻风丧胆的,成熟的地下经济。

偷东西和偷人一样,干的人要够胆有技术,看的人也会脸红心跳。

最近,有一部国产剧,居然把小偷群体的刑侦剧,拍出了一丝,职业剧的味儿:

《黄雀》

2000年,行驶中的火车。

逼仄、拥挤的过道,坐满了人的车厢里,各种气味和声响萦绕来往。

突然,尖叫声突围而出:趁我睡着摸我大腿!你个臭流氓!

无聊的长途车上有热闹可看,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气…大伙儿全都伸长脖子,目光全都聚集到吵架的男女身上。

这时,一个男人从暗处走来,从舌头上取出刀片,用余光瞄准乘客的行李袋和口袋,精准割开,又迅速把刀片放回嘴里;

他溜进厕所,抽出所有的钱,再把钱包扔出飞驰的火车窗外…整套流程,行云流水,熟练利落…

这时,外面吵架的两人,像是突然抽了发条,马上安静了下来,和男人汇合…

原来,车上的所有人,都只是这三个扒手,play的一环!

一个刚吃完烧鸡的男人,抹了抹嘴边的油,抓住了其中一人的肩膀:抓了你们那么多年,今天可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合个影!

男人叫郭鹏飞,是铁路反扒的警察。

一个不留神,扒手窜出了窗口,溜上了屋顶…

郭鹏飞紧随其后,一把擒住把手,三下五除二,用手铐拷住对方和自己,实现“连体婴式抓捕”。

但下一秒,他就滑下了车顶,昏迷过去…

原来,郭鹏飞有肝病,连续高强度的工作,已经透支了体力…

作为反扒警察,摸查、蹲守、踩点、抓捕是日常必要工作。

十几年来,郭鹏飞破获了不少盗窃案,身子熬坏的同时,和不少盗窃、抢劫犯斗智斗勇,也见识了人性的不少阴暗面…

但郭鹏飞拥有和小偷一样的专业素质:机灵聪明,眼疾手快、善于总结经验,但他比较有底线,所以当了警察。

他自嘲:咱们这行有鄙视链,反扒属于最底端…但没事儿,好歹不是做坏事,也算是积德行善了。

四年后,他工作调动,来到了荔城。

屁股还没坐热椅子,案子就来了:一个中国香港来的医生,报案被“仙人跳”了…

据受害者说,他在车上认识了一个美女,两人正准备到酒店共度春宵,但洗完澡出来,却发现准备给病人做手术的眼角膜和钱财,都随着美女不翼而飞了。

一边是在黑市里至少能卖十几万的眼角膜,一边是急需做手术的病人,而且眼角膜在储存盒里,最多只能保存十天…反扒组的压力不小。

彼时,摄像头还未普及,想要找一个人,几乎全靠运气,无异于大海捞针。

这边没消停,又接到了火车站的报案:两个来参加博览会的外国人,说自己全部的钱,在火车站的广场上被偷了。

但案发经过却有点微妙:那天,广场上派传单的小伙儿,突然犯了哮喘,跌倒在人群中。

两个来参加博览会的外国人见义勇为,迅速紧急救助。

反扒组警察郭鹏飞,意识到不对劲:平时,鸽子都离事发地很远;

但这次散落地上的谷粒表明,有人专门从高空撒下鸟食,引来鸽子,再引发小伙儿哮喘。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骚动,方便下手。

但要干成这件事,需要一个团队:既要知道附近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又要对时事新闻有了解;

还要调度人力物力,找好角度和时间,多方位指挥、实践…

经验丰富的郭鹏飞,隐隐直觉,最近的案件,都来自于同一个作案团伙…

在一团迷雾中,牵涉其中的所有的人事,都和他那被骗到广州后失踪的未婚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郭京飞、秦岚、祖峰和郭柯宇主演的国产剧《黄雀》,最近在平台播出,是最近豆瓣实时热门前五的剧集,其扎实的剧本和较为新鲜的主题,都值得一看。

豆瓣得分7.2,乌鸦认为,这个分数有点偏低,可以上升至7.5;

编剧王小枪,曾经创作出《对手》《功勋》《面具》等口碑和质量都相当有保证的作品。

作为最早进驻新浪网的专栏作家之一,还曾经出版过《医探》《小大夫》《心机重重》等长篇小说。

24集的体量,在国产剧里并不算大…

也正因此,相比起其他注水和拖沓的国产影视,《黄雀》明快的节奏,精悍的叙事,都让人眼前一亮。

《黄雀》的剧名,是引用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也借主角之口,说出“黄雀嘛,就是哪里有虫就往哪儿去”的话,隐喻代表“黄雀”群体的,是时刻彰显正义的警察一方。

但无论是片名、主题还是质感,都可以看出,剧集致敬的,是2008年银河映像出品的,讲述三个香港街头小偷故事的《文雀》

电影《文雀》剧照

据说,当年《文雀》拍摄期间,专门找来小偷行业,颇负盛名的退休老行尊,指导片中的专业技能…

和其他重大刑事案件比起来,专攻盗窃的扒手们,一直以来因为职业的属性,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声量,比起杀人、纵火和抢劫等攻击性更强的分类,显得较为低调和卑微…

连反扒的警察,也自嘲:我们是鄙视链的底端…

但又因为始终在暗处作案,它所需要从业者的技术和范畴,都更高、更极致。

电影《文雀》剧照

和《文雀》一样,剧中设计的不少情节,都是行内人才知道的干货:

比如,用舌头藏刀片,方便被怀疑搜身时蒙混过关。

而如何不刮伤口腔,来去自如地运用作案工具,体内藏刀,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一对一的教学才能达到;

比如,在空中操纵细线,同时从几个人口袋里“钓”出财物,需要十分轻盈的操纵手感,还有不被人发现的站位角度,还要考虑到跑路和作业的时间;

比如,设计引路人注意,好降低防范,实施偷窃的剧本,比如火车上大喊“抓色狼”“急救路人”“美女搭讪”等,引起陌生人八卦好奇心的剧情…

因为地点背景设置在铁路和火车站,剧集也还原了在这个人流量极大的空间里,现在听起来十分智障,却在当时让不少人上当的古早行骗手段:

在路上看到一沓钱,提议和路人“分赃”;

假扮成乘务员夜间检票,其实是到被窝里偷东西;

正如吴镇宇所说:反派行事时,是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反派的。

每一位出现的扒手和骗子,都实现了大多数普通行业的打工人,不可能企及的高度和觉悟,他们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

新老扒手分赃不匀,老扒手语重心长地教导:干我们这行,最重要的是诚信为本,不能骗人,才能细水长流,合作长久;

在路边解卦算命的团伙,趁路人听卦的时候,偷走兜里的钱。

被捕后大言不惭:我偷的,是他们听卦的钱,卦怎么能白听呢?

这,或许是较早期的知识付费业务…

警察劝传销骗子回头是岸,不能弄虚作假,危害大众…

但骗子对事业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反过来教训警察:

事业、服装、人情…都是骗人的,某程度上,都是幻象…

判断一件事是真是假,就是看它能不能让人发财,只要所有的人都能发财,那它就是真的…

因为钱能带来实在的快乐,也能凸显我的价值…你们工作,不也是为了钱和价值吗?

好家伙,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定力稍差的,直接就进组了…

扎根城区多年的团伙头目,收门徒的条件,是去空旷的场地,偷之前被偷过的路人钱包,因为这样更考验新手的能力。

允许弟子自立门户,要求是,到他的理发店里,成功偷走一件东西,这是出师的表现…

在这些所谓的规矩和划分里,可以看见,他们已经越过了社会规范所带来的道德撕扯,完成了自我内化,有一套荒谬又严密的专业系统,在他们的世界里,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黑色幽默的幽默,终究是充满血腥味的…

不小心偷到别人地盘的个体户,会被同行抓住,剪掉手指;

慈眉善目的头目“佛爷”,轻声软语,温和礼貌,但意识到同事想背叛自己单干,他马上到对方家里动手脚,让同事“意外死亡”…

而警察的刻画,也不再只停留在光辉和正面的一方,在细节中刻画出了熟悉的日常感。

见到抱着孩子作案的,抓捕时为了不吓着孩子,先把孩子抱走,再抓人;

听到嫌疑人担心孩子,陪她到家里先安抚孩子;

警察为了破案,和当地的扒窃团伙同坐一桌,一边吃饭一边套取线索,在微妙的气氛中,交换情报…

当影视剧放弃了特意拔高某个群体,也不再执着于将反面人物极尽踩踏,作品就做到了看到真实的生活,看到了普遍的人性。

当作品不再刻意说教,而是从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流和经历中捕获流动和共鸣,观众自然会释放和收获到某种道德和价值的判断。

剧集当然有不少漏洞和缺陷:比如钟表行的收入早已经足够富裕,是什么让头目继续扒窃的行当?

比如说自己是本地人的角色,广东话却说得奇差…

但这些微小的缺陷,却盖不住剧集的诚意。

虽然剧集中的城市是虚构的地名荔城,但从人们的对话和习惯中可以得知,这个地方就是广州。

年轻一点的读者可能会以为,剧集中把人拐卖后打至残疾逼迫其乞讨、偷电缆、晚上不敢出门等等的案件,出于虚构…

但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这些影视场面,全部出自于真实的新闻…

单在1996年的广州,“飞车党”抢劫案就十分猖狂:犯罪率年均增长超200%,全市报案量达1.2万宗,官方为了安全,呼吁大众最好结伴出行,不要佩戴贵重财物和首饰…

当年的《羊城晚报》调查显示,73%女性市民不敢单独佩戴金饰出门,出租车司机夜间拒载率高达40%…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千禧年代,是被广大影视剧青睐和怀旧的年代。

但日常治安的糟糕,各种类型的高犯罪率,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和代价,承受的仍然是无数普通人…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了经济发展期的人员流动加剧、就业困难、治安侦破技术手段等等复杂的因素…

而这样的局面,随着法律的完善、技术的升级,比如摄像头和电子支付的普及、经济发展趋向成熟后,有所改善…

每一代人,身处不同的社会,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课题和困境。

无论是作恶者,是捍卫者,还是沉默的大多数,都毫无例外,要在同样的局面中游走和相处。

治安治理的终极检验标准,不是犯罪率的数字下降,而是普通人深夜独行时的安全感,是弱势群体无需以犯罪为生的社会包容度…

这不仅需要法律威慑与技术防控,更依赖社会公平、公民尊严和道德共识的多方重建。

每当我们在呼吁“天下无贼”时…

我们在渴望的,不过是一种,免于恐惧的自由。

来源:拾文姑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