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危害多!医生提醒:一旦查出房颤,这6件事就不要再做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8:36 1

摘要:很多人查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后,第一反应是:我也没啥不舒服,又不是心梗,真有那么严重吗?更有不少人把房颤当成“老年人正常现象”,该吃吃,该喝喝,照样熬夜唱K、爬山旅游,觉得只要不发作就没事。

很多人查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后,第一反应是:我也没啥不舒服,又不是心梗,真有那么严重吗?更有不少人把房颤当成“老年人正常现象”,该吃吃,该喝喝,照样熬夜唱K、爬山旅游,觉得只要不发作就没事。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房颤并不是无害的“心律不整”,而是隐藏着巨大风险的“心脏定时炸弹”。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密切监测的慢性病。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忽视房颤的存在,可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脑卒中、心衰,甚至心源性猝死。

一份2024年《中华心律学杂志》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房颤的总体患病率已超过1.8%,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更是接近6%。这意味着,每20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正在经历房颤。有70%以上的房颤患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房颤之所以危险,主要是因为它会导致心房收缩功能紊乱,使血液在心房内形成涡流,进而产生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血液流动进入脑血管,引发脑梗死。数据显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且卒中一旦发生,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极高。

一旦确诊房颤,生活方式必须随之改变。医生有一句话说得好:“房颤不是病得重,而是拖不得。”那么确诊房颤后,到底有哪些事是千万不能再做的?医生提醒这6件事,一定要牢记。

第一,不要擅自停药。房颤的治疗通常包括抗凝、控心率、维持窦性心律等多种药物,每种药都有明确的作用机制。

尤其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很多患者因为一时感觉“没症状了”,就自己停药,结果导致脑梗一夜之间发生,后悔莫及。药能不能停,得医生说了算,不能自己做主。

第二,不要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有人觉得运动能锻炼心脏,其实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过度运动反而可能诱发心率失控。

特别是高强度有氧运动、长时间爬山、负重快走等,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心房电活动紊乱,引发房颤发作。同样地,情绪激动、焦虑紧张,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也极易诱发心律失常。

第三,不要熬夜或作息紊乱。生物钟紊乱是诱发房颤的“隐形杀手”。很多患者房颤发作都在凌晨或深夜,和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有关。研究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房颤风险增加48%。规律作息、保证睡眠,是稳定心律的重要基础。

第四,不要大量饮酒或摄入刺激性饮料。酒精、咖啡、浓茶等都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电活动异常。

特别是“节日性房颤”(HolidayHeartSyndrome)近年来引发关注,意思是很多人在节假日聚餐时大量饮酒,第二天就出现房颤发作。酒精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降低心脏电稳定性,是房颤的大敌。

第五,不要忽视体重和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基础疾病,不仅是房颤的诱因,也是病情加重的“助燃剂”。

一项2023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研究发现,BMI每增加1个单位,房颤风险升高12%。控制体重、稳定血压、规律血糖,对预防房颤复发至关重要。

第六,不要忽视每一次“心慌”。很多房颤患者刚开始只是偶尔感觉心跳快、胸闷、头晕,持续几分钟就恢复了,于是没当回事。这些都是“阵发性房颤”的表现,若不及时干预,极可能发展成“持续性房颤”甚至“永久性房颤”。早期干预,不仅能减少并发症,还能提高转复成功率。

从治疗角度出发,房颤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靠吃药,更需要“生活方式干预+长期随访+风险分层+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强调房颤防治要遵循“四个支柱”:抗凝、控率、转律、基础病管理。其中,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重中之重。

很多患者对抗凝药存在误区,担心“容易出血”,从而拒绝服药。现代抗凝药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关键在于定期检测、规范用药、注意饮食配合。例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要监测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则需注意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

房颤虽常见,但并不等于“无害”。它不是一种“等着看”的病,而是需要“主动管”的病。早期识别、规范治疗、良好生活习惯,是控制房颤、预防卒中的关键所在。作为医生,经常在门诊里看到“早发现却晚管理”的惋惜案例,也看到“长期规范防治”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的成功例子。

如果你或家人被查出房颤,请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盲目恐慌。正确面对、科学管理,房颤也能“和缓共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房颤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律学杂志,2023,27(3):193-222.

[2]王强,张俊,刘丽.房颤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0):894-899.

[3]贾欣,李娜.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循环杂志,2024,39(4):325-330.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身边有人正面临房颤困扰,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认识房颤,重视房颤,科学管理房颤。守护心脏健康,从每一份知识开始。

来源:健康大实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