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白露”至,记住“3多吃3不吃3不做”传统,顺应时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00:11 1

摘要:今年的白露,恰逢农历七月十六。天文上,太阳此刻行至黄经165度,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篇。夏的热气渐渐收拢,寒气开始露头,一日凉似一日。你会发现,午间依旧阳光暖融,但到了傍晚,风已带着刺骨的冷意,得慢慢收起短袖,添一件薄衫。

今年的白露,恰逢农历七月十六。天文上,太阳此刻行至黄经165度,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篇。夏的热气渐渐收拢,寒气开始露头,一日凉似一日。你会发现,午间依旧阳光暖融,但到了傍晚,风已带着刺骨的冷意,得慢慢收起短袖,添一件薄衫。

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把钥匙,轻轻转动,便打开了秋天真正的大门。候鸟开始南归,稻谷染上金黄,农人忙着收割,灶台上炊烟缓缓升起。从饮食到起居,从田间到炉火,中国人世世代代在这一天里,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这些规矩,不是束缚,而是和自然对话的方式,顺时而行,也顺心而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的诗,也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在白露的心境。白露这个名字很形象——昼夜温差大了,空气中的水汽在清晨凝成晶莹的水滴,聚在草尖、叶面,好似串串珍珠挂在大地的发丝上。

在古人的眼里,白露不仅代表着气温的转折,也是一种氛围。一年四季,秋属金,金色为白,冷露凝霜,故名“白露”。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是天地阴阳流转最直观的体现。

白露还有“三候”的自然标志: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燕子返南);三候群鸟养羞(贮食过冬)。这几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若早起到田边走一圈,或许真能看见雁阵在天,或听到雀子叽叽喳喳,把粮食一粒粒衔回来藏好。

更有趣的是,民间在白露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江南人喝“白露茶”,福建福州人“白露吃龙眼”,太湖渔家还会祭禹王求水路平安。每一地的习俗,都是当地人与气候、物产对话的结晶。

多吃之一:番薯
旧时农家常说“白露吃番薯,不会胃酸苦。”这时候的番薯粉粉甜甜,蒸一笼,热气腾腾地剥开,像小太阳般暖手暖胃。
家常做法:番薯洗净切块,上笼蒸熟,可直接食用,也可加点蜂蜜捣成泥,做成小点心。

多吃之二:白露茶
白露时节采的秋茶,经过夏季的烈日淬炼,带着几分火气,却不会涩,茶香醇厚绵长。
家常泡法:取5克干茶,用80℃左右的水冲泡,第一泡润茶不饮,从第二泡开始,慢慢品,回甘悠长。

多吃之三:桂花米酒
江南人在白露往往酿米酒,也会在酒里加入新开的桂花,香气馥郁。晚饭后小酌一口,全身都暖。
家常做法:糯米蒸熟,凉至手温,拌入酒曲,装入陶罐密封发酵,待酒色微黄,加入洗净晾干的桂花,封存一夜即可饮。

不吃之一:过寒的冰冻食品
此时脾胃易受凉,冰镇饮料、雪糕等入口虽爽,却伤内里暖气。

不吃之二:油腻厚重的肉类过量
秋初不宜大鱼大肉猛补,容易积滞不化,不如细水长流慢慢调养。

不吃之三:辛辣燥烈的食物
秋本就燥,大量食用辛辣干硬的食品,容易让口舌喉咙生涩,不利于顺应时气。

不做之一:夜卧露天
古人“白露身弗露”的劝告,实在有理。早晚温差大,露水重,睡在户外易受风寒。

不做之二:晨雾中锻炼
白露后晨雾浓,空气湿且凉,且可能带尘,贸然在雾里跑步,对呼吸道是负担。

不做之三:急忙添厚衣
“春捂秋冻”有其度,衣要一点点加,让身体适应气温变化,但老人、小孩或体弱者,应先随温度添衣。

白露过后,是收敛的时光。夜长昼短,宜早睡,早起见日,少熬夜。傍晚时分,不妨煮一壶白露茶,配一碟蒸番薯,听风过屋檐,露落芭蕉。

秋天,是一年里最适合思念的季节。杜甫写“月是故乡明”,白居易感叹“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无论是羁旅之愁,还是田园之乐,白露总能唤醒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白露,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仲秋之门。顺着节气去生活,就像顺水行舟,不急不缓,安然自得。古人的“3多吃3不吃3不做”,看似繁琐,其实是与自然交流的礼节,是生活的温柔嘱托。

季节不会说话,但露珠会告诉你冷暖;农谚也不会骗人,它是历代生活经验的结晶。愿你在白露之后,添衣添暖,更添几分从容与诗意。

富贵说:

“节气是四季的日记,读懂它,便读懂了生活。”
“露珠教会我们,越是寒凉,越要温柔对待自己。”

来源:富贵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