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白露”,今日白露,今年冬天冷到哭吗?看农谚咋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00:00 1

摘要:八月白露降,秋意渐深。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我们将迎来白露节气,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秋的开端,古人称“白露为朝霜”,寓意凉意已显。

八月白露降,秋意渐深。2025年9月7日16时51分41秒,农历七月十六,我们将迎来白露节气,斗指庚;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秋的开端,古人称“白露为朝霜”,寓意凉意已显。

白露一到,昼夜温差明显加大。白天阳光照耀,气温仍旧偏高,但入夜后,凉风渐起。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意思是从这时起,夜晚比前一晚更凉爽,冷空气逐渐占据上风。

农事方面,白露正是收获的时节。人们常说:“白露到,摘花椒;白露打枣,秋分卸梨。”此时谷子、大豆、高粱陆续成熟,田间一片繁忙。农人不仅要抓紧收成,还要选好种子,整地施肥,为冬小麦的播种做准备。

白露也是观天识候的重要节令。古人发现露水与天气关系密切,“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意思是说,清晨露珠晶莹,往往预示晴朗的一天。

若遇雾气,农谚中有“干雾露阴,湿雾露晴”的说法。露少成干雾,多为阴天;露重成湿雾,则是晴朗。自然的变化,被古人一一记录,成为农事安排的依据。

白露,不仅是一种气候节令,也承载了生活智慧。它提醒人们收获与准备并重,凉热交替需谨慎,农田繁忙不耽误。正是“天高云淡,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好时节。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人们借此来判断冷暖。老话说,白露分三候,每5天一候。具体情形如下:

一候鸿雁来:白露一到,天地凉意渐重。古话说“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正是大雁排成行队南迁的景象。它们踏上漫长旅途,预示着秋天真正走近。

二候玄鸟归:气候转凉,燕子也不再盘旋屋檐,而是陆续飞往南方。人们称之为“玄鸟归”,它们选择温暖湿润之地栖息,寻找食物,顺应时序。

二候玄鸟归:留在北地的鸟类则开始收藏食物,“群鸟养羞”,为寒冬积蓄力量。自然万物的举动,都在提醒人们:白露已至,节令更替,秋意已深。

故,今日白露,没有现代气象的帮助,老祖宗却凭借经验与观察,总结出不少看天识地的办法,能提前判断冷暖,安排农事。民间常言:“冷不冷,就看白露。”这话究竟何意?今年冬天冷到哭吗?不妨一起来看看农谚怎么说。

民间有句老话:“白露天阴沉,冬日雪压埂。”意思是说,若白露当天遇上阴雨,往往预兆着冬季大雪纷飞,田埂都被覆盖。白露本是冷热交替的节气,雨水多寡,自然牵动农人的心。

冬天若有厚雪,被称作“麦盖三层被”,寓意庄稼能安稳过冬。积雪保温蓄水,来年春天麦苗返青,就更有底气。农人常说“雪是麦子的棉被”,这便是古人从田间总结出的经验。

从农耕角度看,白露雨象与冬雪联系紧密。节气既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农事的参照。人们通过观察这一日的阴晴,来推测冬日的冷暖,以便提早安排收成与播种。

白露既是季节的转折,也是农事的提醒。秋收在即,秋种在望,风云变幻中藏着未来的线索。古人凭一句农谚,将气候与农耕紧密相连,流传至今,仍让人感叹自然与生活的默契。

农谚说:“白露雨纷纷,冬雪满山坡。”意思是白露当天若大雨滂沱,往往预示着冬日雪水丰厚。白露节气本就意味着冷热交替,若遇暴雨,更显天气转折的力量。

冬天若有大雪,常被视作好兆头。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厚厚的积雪像被褥一般盖住麦苗,不仅能防止寒冷侵袭,还能让土地保持水分。

雪水中含有的氮素,会在融化时渗入土壤,相当于天然的肥料。到了春天,麦苗返青,庄稼生长,就能得到滋养,这正是农人所期盼的收成希望。

白露一雨,冬雪一景。古人通过节气与天气的关系,推测农事吉凶,不是迷信,而是经验。农时紧扣天时,这份智慧让人至今读来,依旧感叹自然与农耕的默契。

老话说:“白露东南风,冬天雪满松。”意思是白露当天若吹起东南风,多半预示着冬天雪量丰厚。白露节气,正是冷热交替之际,风向的变化常常暗示着季节走向。

东南风本身带着温润之气,空气湿度较大。若在白露时节刮起,便意味着大量水汽进入内陆,为之后的雨雪储备了条件。古人凭经验总结,这并非无端猜测。

农事与天时紧紧相连。冬雪一旦丰厚,庄稼就能在雪被下安稳越冬,春来土壤也能保持湿润。人们常道“雪是麦之衣”,积雪既是屏障,也是来年丰收的保障。

白露的风,白露的雨,白露的寒,都不仅仅是天气变化,更是农人观察自然的尺子。通过风向辨冬雪,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智慧。

农谚说:“白露凉飕飕,寒冬冻骨头。”意思是白露当天若感到格外凉爽,甚至透着寒意,往往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冬天会格外冷。白露是热与凉的分界点,这种凉意正是冬季来临的信号。

对农人来说,冷冬并非坏事。低温能抑制病虫害,减少来年隐患。古人讲“寒来暑往,四序成时”,冷冬让庄稼在静养中积蓄力量,反而是一种天时之利。

在寒冷的环境里,农作物生长速度放缓,但根系却更加坚实。这样一来,养分多积于根,来年春天便能长得更旺。厚雪覆盖大地,也为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保温屏障。

老人常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厚雪既能护苗,又能在融化时滋润土壤。白露时节的凉意,正暗暗为来年的丰收埋下伏笔。

农谚说:“白露日头红,冬天暖烘烘。”意思是白露当天若阳光强烈,天空晴朗,则多半预示着冬天会相对温暖。白露节气正是冷热交替的关口,阴晴变化常常暗示着季节走向。

冬季本应寒冷,若出现暖冬,反倒对农事不利。俗话说“该冷不冷,不成年景”,暖冬会让小麦过早徒长,根基不稳,来春返青时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

不仅如此,暖冬往往也利于害虫越冬。少了严寒的阻隔,来年田间虫害风险增加。古人观察后总结经验,把这种现象与节气紧密联系,提醒农人警惕。

因此,白露的晴与雨,风与雾,都不只是天气现象,更是农耕智慧的体现。通过一句句农谚,把季节与农事相连,让人们懂得顺势而行,因天时而作。

总结:今日白露,常听老人说:“冷不冷,就看白露。”虽不一定完全准确,却是古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有一定参考意义。农谚虽短,却有道理,咱们还是要理性看待,你觉得呢?

来源:乡村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