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观的存在,不是我创造的。只需说明一点,我们感知到幸福的时候就源于悲观的参照。痛苦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底色,它是正宗的人生基调 。当我们去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也意味着它们不是日常。我们与空洞同在,承认“悲观”的存在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自我人格的定义!所以,认为我
叔本华 1788——1860 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文/叶谷
悲观的存在,不是我创造的。只需说明一点,我们感知到幸福的时候就源于悲观的参照。痛苦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底色,它是正宗的人生基调 。当我们去寻求快乐和幸福的时候,也意味着它们不是日常。我们与空洞同在,承认“悲观”的存在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自我人格的定义!所以,认为我悲观的人活在快乐的假象之中 !
我是亚瑟·叔本华。
如果我说,那些吞噬我们的谜团只代表邪恶的表层意思,那么你们也可以理解成阳光闪耀的表象之下有深不见底的黑暗。这种思考来源于我的童年。儿时,我跟随银行家的父亲到欧洲各地学习经商。此间,我并未受到神的眷顾,也没得到过阿波罗的启迪就掌握了五种语言。我在孩子的时候就是天才,以至于我在老年时也天才得像个孩子!
我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个小有名气的文学作家,她性格开朗,脾气暴躁。热衷于办沙龙派对并与歌德和格林兄弟交好。
我的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因此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而她无视我父亲的感受,也是第一个将“冷漠”当做委婉方式的人 。在她看来,父亲莫大的忧郁就是罗伯特·伯顿的作品里被解剖的原型那样抽象,这与她作家的身份丝毫不匹配。她不想踩到悲哀的节拍,连带着自己的眼皮也变得沉重 。
约翰娜·叔本华1766——1838是叔本华的母亲 她的小说包括游记和回忆录
1805年4月20日,我的父亲在汉堡投河自尽。我继承了他所有的遗产,这一年我17岁。 富足的生活像享受阳光一样,有时会刺眼。在父亲的离去中,我的精神被汉堡的落日镀上了一层暮色 。
母性不应该是柔美和无私的吗?当她接管各个层次的情感不该以包容和牺牲为前提吗?可在我的意识范畴里却没有这样的全景! 我开始思考女人是什么样的物种?! 她们生理早衰,心理幼稚,只不过在年轻时有过短暂的美好罢了 。
我对女人几乎没有索求,直到卡洛琳娜·雅格曼的出现。她是一个歌剧演员,同时也是另一位公爵的情人。我的行为受思维的影响, 冲动和欲望便成了看裸体的眼睛。我努力地克服对女性的偏见, 一点一点靠近她。可这个女人与我的母亲有共通性,那就是以“冷漠”作为婉转的拒绝方式,在这段感情里我不过单恋而已。我疯狂地爱她,也许是因为除了她我无人可爱 !这段感情是我后来写《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基础启蒙。
我在书中写道:人可以控制所做,但不能控制所想!在前者中有四层关系:行为、思维、本能和意志。思维受本能和欲望的影响,最后促成行为。而欲望来源于意志,意志是自由而盲目的。(大脑出现很多想法,自己无法控制。)那么,我与世界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世界(客体)是我(主体)的表象,而人(客体)是意志(主体)的表象。所以意志是自由、盲目、冲动、非理性的。它的本质就是为了要呈现表象而存在的 。
哈,我真是个天才!一段丧失尊严的付出,就这样被我的思维逻辑轻松地解决掉了,而且让自己很体面。虽然我的骄傲横七竖八,恣意交纵,但我不能以此安慰自己,那意味着我将在人类情感的领域里把手伸得更长。
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 是亚瑟·叔本华的父亲 出生日期不详 卒于1805年 是银行家 成功的商人
1813年《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令我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博士学位。歌德感叹我惊人的文学天赋的同时也指出了我对人生有悲观的倾向。他的评价让我的母亲随即表达了她很难和我生活在一起 。她说:“你所哀叹的世人的愚蠢和人生的痛苦使我心情燥郁,噩梦连连,而我本来是希望睡个好觉的 。”
她是我的母亲,她对她丈夫的病情和她儿子的作品同样漠视!可她不知,是她的无情摩擦了我最敏感的神经点燃了我对人生痛苦的哲学思考。她给予了我悲观的养育,还像个路人那样对我指指点点 !
为此我反驳道:“你只是个二流作家,如果后人记住你也是因为你是叔本华的母亲!你生性冷漠,不允许别人以自己的个性存在!你过分地追求奢靡 ,把张扬的欢乐按进普通的生活里,你最后将一无所有! ”
在这次争吵事件中,我的妹妹阿黛勒·叔本华知道了父亲真实的死因,她不能接受也不能理解,因此痛苦万分。而我和母亲彻底决裂 ,从1814年直到1838年她离世,二十四年里我们没再见过一面 。后来,我常在回望里回到那一年,强作镇定地看着她,我不应当像镜子一样让母亲照见她的面孔,面对我的指责,她的眼里仍有当年想砸烂我的愤怒 。
1819年我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 我在书里阐述,我坚持物自体的存在,认为意志独立于时间和空间,所有理性和知识都从属于它。但这部作品出版后,无人问津 。
1820年,我被聘为柏林大学编外讲师并与黑格尔同期授课。在哲学上,我不是他那样的理性者并力图恢复康德物自体的权威学说 。
即“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无不是与‘我’挂钩时才成为客观,既然一切都由人的意志所支配, 那么给自己设定目标和理想并企图实现就是一种痛苦。因为意志的本质是盲目的欲望和无休止的冲动 !”
我暗自和黑格尔较量并与他争夺学生,因听众寥寥,我最终辞职 。次年,我移居法兰克福,持续写作与批判主流哲学,尤其以批判黑格尔派为主 。
约翰·沃尔夫刚·歌德 1749——1832 德国人 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我心性寡淡又分外精致,这样的个性促使我不去嫉妒任何人。我在自封的高处并不畏寒,因为我在同时期的哲学家眼中充其量是一只抖动老毛的狗。但狂犬吠日不一定是瞎叫唤,还可能是它想得到太阳。我在世俗生活里也没有底层的苦痛,因为父亲丰厚的遗产将我包裹得没有粗鄙的外表 。
虽然在剧院里也时常会碰到那么一两个呆瓜 ,但我不能因避免和他们称兄道弟就不去听贝多芬的曲子。因为不听音乐会就相当于穿衣打扮后不照镜子 。
我的自律精确到分钟以内,每天早上7点起床洗个冷水澡,喝一杯咖啡,然后写作到午饭时间。期间,不允许佣人和任何人露面。 我穿好燕尾服打上洁白的领结去往一家“英国饭店”进餐 。午饭后阅读到4点钟,为了缓解疲劳,吹笛子半个小时,这个习惯我持续了一生 。晚6点准时到达图书馆,9点后回家再读几页古印度的《吠陀》,这是每晚的必修课。因为这部作品的一页就抵得上康德整卷的哲学著作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德国人 1770——1827作曲家 钢琴家 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因为被世俗的认可与智慧不能共存 !
所以我说女人心理幼稚,不可能领略卓越的精神。就像那个47岁的女裁缝 ,一个无知肤浅的邻居。她同我讲话时总是有意地抬高自己,但我不可能自降思想去迎合她,这样会让我的智慧受损。
我看到了她的烦恼,就是她不甘心在我面前表现得像个思想上的跛子。 因此她总在我写作的时间与我针锋相对 。刺耳的噪音像老撒旦的诅咒震荡着我的鼓膜,让我误以为门口停着一辆接我下地狱的马车。如果说在这样的干扰下我还能严谨地措辞,你们一定认为我是个疯子 。那么如果说我已不能继续创作,你们更会认为我被折磨得真疯了 。对于一个将我的思考击得支离破碎的邻居,我无话可说。我丧失了君子的风度,直接将她推下楼梯,导致了她终身残废。
官司打了不短的时间,最终我被判交纳罚金三百个塔勒 ,且每年向她支付六十个塔勒, 直到她离世 。二十年后,女裁缝死了。 我长舒一口气 :老妇逝,重负释!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污点!
黑格尔 1770——1831 德国人 代表作《逻辑学》 《精神现象学》
1837年,我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质疑。 他将直观与思维混淆,导致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变得非直观又非思维,反之亦然。 一个我们直观到的世界根本不需要介入思维上的领悟就已成为了事实上的经验对象 ,所以康德的认识论是矛盾又晦涩难懂的 。
从1821年批判黑格尔开始,我从传统的哲学过渡到批判哲学的范畴。我批判女性,批判人性的本质,批判世界不过是一种假象, 也研究了宇宙可知性的假设 。我没有朋友,独来独往,连那只陪伴我晚年的叫“世纪灵魂”的卷毛狗也是短暂的虚妄的存在 !
1844年,我的《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出版后,反响冷淡,仅前者被挪威皇家科学院认可。此后,我针对1819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进行了补充,这部《附录与补遗》令我获得成功并逐渐赢得学术界的关注。
文学,能把人变得亢奋,也能把人变得消沉。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我成为了在哲学中亢奋的睡眠工。我不需要被人理解也不能放弃写作 。当一个人痛恨一些现象的时候,焉知不是源于热爱?!那些令人抓狂的文字各司其职,再一次验证了我的成功。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引发学术界的轰动,被全欧洲皆知 !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 德国人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我71岁了,有人说我悲观了一生。那么乐观的人因何定义的 ?不过是他们喜欢不明不白地拥有生活罢了。这不是批判,我只想把在悲观中的快乐分享于我的读者。当我们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 ,才知道任意一种态度都可被理解也不必反驳 。悲观是底色的性格,是完美事物的依据,它有着衬托幸福的身份,而我的思想只是世界本质的传声隧道而已 。
作者话:叔本华的智慧让我们认识到,不能独立思考时的内心是何种状态。 他的语言是冷淡的 ,仿佛中伤了很多人 。但吃不透不代表能成为片面地定义他思想的理由。 当我们怜悯地去接近他时,反被他怜悯。 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每一天都在缺少什么东西, 然后告诉我们,他也没有 !
1860年9月21日 ,这个唯意志论的创始人离世 ,享年72岁。 他将生前所有的财产悉数捐给了慈善机构。
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我的哲学 !
想想,深以为然。
来源:叶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