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有钱难买五月旱,连阴六月吃干饭”,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出无数充满智慧的农谚。这些简短的话语,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指导着一代代农民的耕作与生活。其中,“有钱难买五月旱,连阴六月吃干饭”就是一句经典的天气与农事相关的谚语。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出无数充满智慧的农谚。这些简短的话语,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指导着一代代农民的耕作与生活。其中,“有钱难买五月旱,连阴六月吃干饭”就是一句经典的天气与农事相关的谚语。
今日农历六月初二,进入六月的第二天。暑气蒸腾,蝉鸣聒噪。当您推开家门,清晨的空气里裹挟着夏日独有的热浪与湿润气息,天空如同尚未完全睁开的惺忪睡眼。若此时天边忽有乌云聚拢,雨水噼啪落下,这在旧时农人眼中,这可不只是清凉的甘霖。一句老话便这样在田间地头流传开来:“
大部分农作物都是直接播种,种子发芽之后就在原地生长和收获,但是水稻的种植经常是先在苗田里育苗,等苗长到一定程度了,再将它扦插到大田里生长和收获。
一般农活都是上前行进的,唯独插秧是往后退步的。插秧时,左手握着秧把,右手把秧插在水田里,一行六棵,两脚站着,左中右各两棵。这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真实写照。插秧的基本要求是分秧均匀、笃株浅插、行列齐整。古诗中有这样描述插秧情景的:“赤脚双双来插秧,低头看着水中
当前早稻普遍处于抽穗灌浆期,部分早播早熟品种进入成熟期,特早熟品种南陵早2号更是在6月19日就迎来收割,是南方双季早稻最早收割的。在江西南昌县径口乡的千亩稻田里,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块田的南陵早2号就收割好了,湿谷单产1213斤/亩,干谷产量突破1000斤/亩
双抢,指的是抢着收割早稻,接着抢种晚稻。这个时间段恰好处于小暑和大暑时节,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候。头顶上太阳炙烤,水田里的水也热得发烫,没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其中的艰辛。在暑假参与双抢,要进行割稻、打稻、晒谷、拔秧、插秧、耘田等劳作,实在是累到了极
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芒种落在6月5日,正值农历五月初十。关于芒种,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其中“白天芒种热得很,晚上芒种冷嗖嗖”尤为引人关注。这句俗语不仅反映了芒种时节的气候特点,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
芒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今年的芒种落在6月5日,正值农历五月初十。关于芒种,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其中“白天芒种热得很,晚上芒种冷嗖嗖”尤为引人关注。这句俗语不仅反映了芒种时节的气候特点,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
一说到“白天芒种热死牛,晚上芒种凉嗖嗖”,不少农村人马上竖起耳朵。今年芒种到底落在什么时辰?端午假期里,大伙儿是安心过节,还是一边忙着庄稼活一边琢磨三伏天的暑气?这些年,农谚到底还灵不灵?今天咱们就这个热门谚语,好好唠唠“今年芒种在哪”,顺带聊聊咱乡下地头的酸
5月的之江大地,稻苗青翠,风吹麦浪。在浙江省平湖市曹桥街道的禾坤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良成迎来丰收,也是一场“大考”。前不久,经过严密测产,这里的大麦打破全省最高亩产纪录和最高百亩方亩产纪录,其中,百亩方最高亩产637.56公斤,攻关田最高656.15公斤,均比原
当补贴政策从“拆盲盒”变为“明码标”,当种粮农民从“猜政策”转为“用政策”,农业势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要努力让广大农民手持“政策日历”耕耘希望田野,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
20世纪20年代,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北京创办乡村改革杂志《村治月刊》,试图对中国农村危机进行思考与拯救。吕振羽从经济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村治派”主张。
在祁阳广袤田野间,总能看到农技专家易爱民的身影。这位扎根基层27年的“三农”工作者,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让“藏粮于技”战略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夏至三庚数头伏"的千年历法在2025年遭遇特殊变奏,即将到来的三伏天呈现出四大罕见特征:30天最短周期、农历六月晚入伏、闰六月母伏叠加、立秋后秋包伏持续。天文历法显示,这场从7月20日持续至8月18日的三伏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常规,成为十年来首个"缩水版"
聂军,男,汉,1972年8月,中共党员,博士,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水田及水生绿肥栽培岗位科学家,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先进工作者。
2001年8月13日,汽车站的候车厅里母亲不断地叮嘱阿秀:“钱要放好,不要扯丢了;路上能不下车就不要下车,车跑了就麻烦了;在外面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随便和陌生人搭话;到地儿了打个电话回来,省得我和你爹担心……。”
5月12日,双峰县井字镇石奇村,农民驾驶微耕机耕田。时下,该县的一季稻进入插秧季,当地农民紧抓农时整地、插秧。近年来,双峰县在稳定种植双季稻面积的同时,在现有一季稻区着力推广再生稻,助力农民增产增收。